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二):“与山川同构”的风景营建手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晖 赵宇翔 格日勒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28,共7页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的区域集群性的...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观念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与山川同构 营建手法 知觉空间
下载PDF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一):“因山而成”的风景营建体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晖 赵泽龙 张琬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5,共6页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q...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中国地景文化 西北地区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因山而成 区域风营建体系
下载PDF
中国地景文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之探索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晖 佟裕哲 王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古人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观察认知、观念形成到思想表达的过程,是城邑、宫殿、村落等人工工程在选址营建的空间语言表达,是一种中国式风景营造的思想和智慧。认识和梳理这一文化思想形成和发...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古人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观察认知、观念形成到思想表达的过程,是城邑、宫殿、村落等人工工程在选址营建的空间语言表达,是一种中国式风景营造的思想和智慧。认识和梳理这一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遗存案例的空间格局特征,探寻其在当代语境下空间的表达,是今日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的历史前提,是面对明日的现实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中国地景文化 文化 形胜 象空间
下载PDF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颖 刘晖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1期80-84,共5页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地景文化 山水形胜 语汇 营建手法
下载PDF
对中国地景文化的认识
5
作者 刘晖 王力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10期20-22,共3页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它代表着我国古人对生活栖居环境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它代表着我国古人对生活栖居环境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的孕育之地。进一步阐释中国地景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编写工作的背景和研究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景文化 笼山水为苑 发展阶段 研究历程
下载PDF
基于地景文化的太湖'西山八景'在西山景观保护与开发中的运用研究
6
作者 唐晓岚 徐佳麒 任杨超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4期1-3,5,共4页
八景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多被记录于地方志集中,由八景书画、八景诗词、八景实体景观3部分组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太湖西山古镇景观面临着过度开发、特色缺失等危险.本文从地景文化的角度出发,剖析太湖&#... 八景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多被记录于地方志集中,由八景书画、八景诗词、八景实体景观3部分组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太湖西山古镇景观面临着过度开发、特色缺失等危险.本文从地景文化的角度出发,剖析太湖'西山八景'的价值构成,对其形象进行定位、塑造,提出从4个角度对'西山八景'进行开发,为太湖西山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西山八' 地景文化 观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民居院落空间布局中的地景文化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琬莹 蔺宝钢 文超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0期38-39,共2页
青海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建筑形式,成为了青藏高原上靓丽的一道风景。青海民居不论是在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还是整体规划方面都独具特色。文章主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村落特征,探寻地景文化对青海... 青海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建筑形式,成为了青藏高原上靓丽的一道风景。青海民居不论是在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还是整体规划方面都独具特色。文章主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村落特征,探寻地景文化对青海河湟地区景观条件下村落的形成、影响与渗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景文化 传统民居 青海
下载PDF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浅析景观认知的四个阶段——以西安乐游原青龙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晶 刘晖 王娜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4期186-189,共4页
我国现在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稳定期,在后疫情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能否实现“人与自然”更好的融合,再现诗意的景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乐游原青龙寺在隋唐时期从自然山水到融于山水的营建给古人带来了丰富、美好... 我国现在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稳定期,在后疫情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能否实现“人与自然”更好的融合,再现诗意的景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乐游原青龙寺在隋唐时期从自然山水到融于山水的营建给古人带来了丰富、美好的景观体验。本文以中国地景文化为脉络,通过对比分析青龙寺两次大规模营建及发展情况,将不同时空自然客观环境与人文需求相融合,解析景观“认知、感知、表达、营建”过程、演替规律,以及中国地景文化在景观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通过对比两个景观认知周期特点思考现今所处阶段及不足,以期为再现盛世的诗意景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景文化 观认知 乐游原 青龙寺
下载PDF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时空廊道特征与价值
9
作者 刘晖 曹子旭 +1 位作者 吴佳华 石荣闽 《中国园林》 2024年第10期48-54,共7页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其自然地理的区位、气候与空间特征在人类活动千年的历史沉积中,造就了具有独特时空观的廊道特质,具有自然与文化共辉的中国性风景属性。不同学科对廊道与线路的研究都表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依赖线性空间发展而具有文化意义。西北地区高山大川的延绵、沙漠绿洲镶嵌分布所形成的自然通道代表着人类从生存、生命、信仰到家国精神的宏大时空认知。长安-天山廊道(中国段)在3000年的时间里,从山岳形胜到持续营建的城邑、道路、军事工程、石窟寺庙,伴随着信仰传播、军事防御、贸易交流、行游赋文等线路活动,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以知觉的时空性分析方法来解释长安-天山廊道的自然、文化属性,试图回归人类认知自然产生的人本思想。人工营建与自然廊道浑然一体,逐渐演变成风景的符号和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成为今天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自然文化廊道 长安-天山廊道 知觉时空性 价值
下载PDF
基于文化地景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分析
10
作者 芦麒元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3期141-144,共4页
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应当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发挥城市园林在文化传播、环境美化方面的深层次作用,避免园林景观趋同。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指出其一般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文化地景在传播城市文化... 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应当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发挥城市园林在文化传播、环境美化方面的深层次作用,避免园林景观趋同。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指出其一般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文化地景在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从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综合设计与规划、多方参与与合作,技术与艺术融合四个方面着手,阐述了文化地景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要素,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景 城市园林 文化传播 文化元素 艺术表现
下载PDF
黄锦树小说的地景诱惑与气氛迷狂
11
作者 李文珊 焦迎春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 黄锦树曾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是马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有“先锋”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文化地景”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上:以“对抗性气氛”打造小镇空间、用“黑暗”和“雨”作为气氛底色围困胶林,使种族裂痕和身份迷乱的心理创伤得以充分呈露;将梦境嵌入楼阁,使“文化地景”的环境以似真似幻的样态呈现,由此延长读者感知美妙气氛的过程;利用“雾”之弥散夺走荒岛的同质性,使迷雾氛围成为黄锦树建构异质“地景”的“共谋”。可以说黄锦树小说的先锋特质很大一部分受惠于其强大的“文化地景”构建和气氛制造能力,同时,从地景气氛的视角检视文本,亦可照见黄锦树心灵影像的丰富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华文学 气氛美学 文化地景
下载PDF
论文化地景——全球化潮流中的地景研究趋势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文珊 《中国园林》 2003年第8期26-30,共5页
文化地景研究,是一门整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科学。地景建筑涉及人类整体的环境,以规划、设计、施工,合理而技巧地解决空间课题,提供人类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地景建筑专业一直以来无法定位在单一学科范畴,因为它并非只是表象的地形外貌,而是... 文化地景研究,是一门整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科学。地景建筑涉及人类整体的环境,以规划、设计、施工,合理而技巧地解决空间课题,提供人类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地景建筑专业一直以来无法定位在单一学科范畴,因为它并非只是表象的地形外貌,而是一种文化再现的形式,是文化反映的现象。通过论述地景与文化的关联、文化地景意涵、地景研究过往,以及文化遗产、历史景观与普通地景,在定量与定性的差异中,探求文化议题的地景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在21世纪全球化潮流中,为地景于文化性与地域性的方向中寻找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文化地景 文化资产 地域性 历史
下载PDF
上金船街:一个从边疆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地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福安 么加利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是在费孝通的“民族聚居区”和“民族走廊”等区域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从区域研究来讨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范式,使边疆区域的民族关系得以纳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关系之中,边疆因而成为复线叙述中国历史的重要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是在费孝通的“民族聚居区”和“民族走廊”等区域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从区域研究来讨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范式,使边疆区域的民族关系得以纳入中华民族的整体关系之中,边疆因而成为复线叙述中国历史的重要视角。自秦汉以来,广西龙州县上金半岛一直作为连接郁江流域与红河流域的水上交通枢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民国时期上金县政府基于重振昔日“窑市”的边疆繁镇地位而修建的上金船街,直观地体现了地方官员与边地人群合谋营造“物象化”的文化地景,将国家意识形态与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群体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上金船街也因此成为一个从边疆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地景。挖掘上金船街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铸牢边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金船街 文化地景 边疆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遗址地周边文化地景的修补与要素整合——西侯度圣火广场设计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涤宇 《建筑遗产》 2019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文章通过对西侯度圣火广场项目用地及周边环境的分析,认为项目用地属于遗址地周边文化地景的一部分,其周边文化地景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直接决定项目用地性质的考古点和有价值的考古地层、用地的黄土丘陵地貌,以及其他与项目用地... 文章通过对西侯度圣火广场项目用地及周边环境的分析,认为项目用地属于遗址地周边文化地景的一部分,其周边文化地景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直接决定项目用地性质的考古点和有价值的考古地层、用地的黄土丘陵地貌,以及其他与项目用地存在直接联系的地景要素。在这样的条件下,圣火广场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化地景的修补和对地景要素的整合。在讨论了圣火广场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思路之后,文章得出结论:广场设计“人的尺度”与周边自然尺度的呼应是文化地景成功修补的要点所在,对周边各种地景要素的整合则塑造了其作为场所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侯度遗址 圣火广场 文化地景 修补 要素整合
下载PDF
工业文化地景的叠合再生——以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章明 秦曙 鞠曦 《当代建筑》 2021年第4期22-27,共6页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设计实践不同于以往仅仅对物质个体的存留予以重视的保护方式,而是以城市文化地景再生为目标,将电厂滨水岸线转型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系统,重视工业文化、工艺流程、工业景观的整体保护,关注工业遗存...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设计实践不同于以往仅仅对物质个体的存留予以重视的保护方式,而是以城市文化地景再生为目标,将电厂滨水岸线转型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系统,重视工业文化、工艺流程、工业景观的整体保护,关注工业遗存活化再生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回溯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设计历程,归纳出了以“城市视角的综合评估”“体系叠合的活化再生”“原真可读的空间建构”为核心的工业文化地景再生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景 工业地景 工业遗产 城市更新 叠合再生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营建研究
16
作者 黎美祎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5期201-204,共4页
惠远城是清代新疆军政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在清代西北边城营建中具有突出的军事地位和人文价值.随着军事对抗转入防御屯垦的历史语境,惠远城的清朝贵族和谪戍文人创设了空前的流人文化,诞生了作为文化的风景意识.文章以中国地景文化... 惠远城是清代新疆军政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在清代西北边城营建中具有突出的军事地位和人文价值.随着军事对抗转入防御屯垦的历史语境,惠远城的清朝贵族和谪戍文人创设了空前的流人文化,诞生了作为文化的风景意识.文章以中国地景文化理论作为营建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的整体思路,通过对伊犁河谷城邑选址与营建的系统性整理,提取伊犁地区古人集体意识、公共活动,探讨惠远城风景营建生成逻辑;通过分析惠远城平面布局和风景营建手法,提炼惠远城风景营建的典型风景和人文空间塑造,最终得到惠远城风景营建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和风景秩序.其典型特征有:基于中原因山而成的风景意识与清伊犁将军镇守、林则徐开渠、清军四营屯田、乾嘉学派考证之风的背景,戍边文化和流人文化促进清伊犁河谷风景观念的形成,诞生惠远城风景营建,其与天山声势互倚、因地耦合、因山而成,是中国地景文化于西北边疆延续的实证.其风景秩序确立的过程为:第一,因山而成的自然认知、风景意识、风景营建表达;第二,山城互守的平面布局和核心建筑营建,诞生山川祭祀、风景游赏等人文活动;第三,因山成景的果子沟、伊犁将军府、望河楼典型风景营建与戍边人文化育空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 中国地景文化 伊犁河谷 惠远城 营建
下载PDF
乡村聚落景观中文化地景的营造与乡土脉络传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金泽 宗明明 +1 位作者 王飞宇 罗陈诚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8期103-105,共3页
营造文化地景,传承乡土脉络,是乡村聚落塑造地缘文化、保持优美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特色景观,提出乡村聚落文化地景的营造策略与乡土脉络的传承策略,以期进一步推进乡村聚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文化地景 原生秩序 适度空间 渐进复兴
下载PDF
文化地景的跨界建设--以山东三德范遗产保护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建平 吴宗杰 《中国名城》 2022年第7期66-72,共7页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为例,从地景再造的角度,探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文化创新思路。"地景"文化书写,是历史空间的一种叙述实践,需要打破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场所、自然和人文、艺术和生活、文化与产业以及过去、当下和未来...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为例,从地景再造的角度,探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文化创新思路。"地景"文化书写,是历史空间的一种叙述实践,需要打破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场所、自然和人文、艺术和生活、文化与产业以及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界限,将物质与精神互融互通。地景建设需要极为细腻的历史情感,也需要精细的艺术化创造,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当下政府和民间的各种诉求。文化书写的重点是发现"地点",并将"地点"注入意义,使其不但成为物质上的文化景观,而且能"德化乡里、树之风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景 文化记忆 建构与书写 传统村落 空间与地方 三德范
下载PDF
学习迁移理论视域下的景区实践课堂建设研究
19
作者 旦增赤来 宗追曲西 +1 位作者 次仁德吉 扎西卓玛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期90-90,共1页
随着大众化旅游的普及、西藏全域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游客参与文化体验需求日益增长,景区级别的不断提升,西藏旅游人才队伍亟待更新与新增旅游专业校企合作途径,拓展的学生实习认知与培养越来越受到旅游景区管理层的关注。校企合作从单一... 随着大众化旅游的普及、西藏全域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游客参与文化体验需求日益增长,景区级别的不断提升,西藏旅游人才队伍亟待更新与新增旅游专业校企合作途径,拓展的学生实习认知与培养越来越受到旅游景区管理层的关注。校企合作从单一用人过渡到共同承担培养,校企合作实践课堂从单一校园走向校企复合式的育人,校本课程内涵出现新的内容,旅游+景区文化实践教学,建设旅游景区文化与学院专业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密切的联系。鉴于此,以实践课程理实结合并通过地景文化为核心针对企业+所需服务建设课堂,在企业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探讨教学专业建设互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迁移理论 区实践课堂建设 校企合作 地景文化
下载PDF
关于建立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式保护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孔惟洁 林晓丹 戴方睿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3期47-55,共9页
随着对建成遗产认知维度的扩展,以中国传统村落为代表,承载了各地风土特色的传统聚落进入遗产保护的视野。此类乡村聚落遗产量大面广,亟需从保护方法、治理模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体系。受英国、日本城乡建设管控... 随着对建成遗产认知维度的扩展,以中国传统村落为代表,承载了各地风土特色的传统聚落进入遗产保护的视野。此类乡村聚落遗产量大面广,亟需从保护方法、治理模式、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体系。受英国、日本城乡建设管控中的景观意识与景观政策启发,针对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文章尝试建立中国"景观式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景观式保护的对象范畴与基本原则,提出应在国家与区域层面建立乡村景观分区,在村落层面制定景观规划,以基层村委为主体进行建设管控引导,并由专业技术团体提供全周期的实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观式保护 文化地景 建成遗产 保护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