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威弗利》的地点记忆与政治想象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秀丽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26-140,共15页
沃尔特·司各特的第一部苏格兰历史小说《威弗利》借助于英格兰年轻贵族威弗利的高地旅行,书写了关于1745年苏格兰高地事件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图莱一维俄兰作为"六十年前苏格兰庄园"的代表,在此次事件中经历了摧毁和重生,反映出... 沃尔特·司各特的第一部苏格兰历史小说《威弗利》借助于英格兰年轻贵族威弗利的高地旅行,书写了关于1745年苏格兰高地事件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图莱一维俄兰作为"六十年前苏格兰庄园"的代表,在此次事件中经历了摧毁和重生,反映出司各特对后联盟时代苏格兰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复杂的政治想象。图莱一维俄兰由家族记忆之地到苏格兰民族创伤之地,再到象征英格兰一苏格兰联盟的命运连接之地,折射出司各特在大不列颠的政治框架下想象苏格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司各特 《威弗利》 地点记忆 政治想象
下载PDF
《被掩埋的巨人》中的地点记忆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64-71,158,共9页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讲述了埃克索夫妇的追忆之旅,以奇幻的方式书写了后亚瑟王时代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引发对当下的深度反思。不同地方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形塑个体的身份认同,揭示了个体身份与地...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讲述了埃克索夫妇的追忆之旅,以奇幻的方式书写了后亚瑟王时代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引发对当下的深度反思。不同地方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形塑个体的身份认同,揭示了个体身份与地方之上的文化记忆间的辩证关系。巢穴驱逐"他者",引发主人公的身份焦虑;修道院的构造和痕迹及异教仪式承载着"野蛮"过去,刺激个体展开身份想象;巨人冢是操纵遗忘的权力中心,它的新生使个体进入新的身份认同。小说通过三个地点的文化记忆展演与重塑,彰显了文化记忆在不同地方的张力,从而帮助个体进入新的身份认同,同时折射出石黑一雄对文化记忆传承与身份认同的深思与文学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被掩埋的巨人》 地点记忆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重建小公园亭:数字移动媒体与地点记忆的延续
3
作者 黄显 《新闻知识》 2020年第6期29-34,共6页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亭重建事件的考察,探讨数字移动媒体及其影像实践如何在空间变迁的现实中延续地点记忆。研究发现,重建事件中公众借由手机影像创作的便利自发记录城市地标的变迁过程,以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参与集体记忆的制造...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亭重建事件的考察,探讨数字移动媒体及其影像实践如何在空间变迁的现实中延续地点记忆。研究发现,重建事件中公众借由手机影像创作的便利自发记录城市地标的变迁过程,以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参与集体记忆的制造;同时数字媒体的记忆展出引发更多公众的现场到访,更推进地点记忆的持续书写及城市地标的重塑。在这里,地点记忆的延续强调公众身在现场关联数字媒体的参与实践,市民以当下持续的记忆生产联系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地点记忆 影像 空间变迁
下载PDF
论贵池杏花村文化记忆建构:以诗歌作为媒介
4
作者 谢磊 王丹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68-71,共4页
诗歌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一种媒介形式,是将过去与当下连接起来的重要手段。以地方诗歌作为切入点,探究诗歌流传至今所展现出来的地方共同记忆,并从贵池杏花村与汾阳杏花村的记忆争夺、贵池杏花村文化书写、地点记忆三个方面论述诗歌在... 诗歌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一种媒介形式,是将过去与当下连接起来的重要手段。以地方诗歌作为切入点,探究诗歌流传至今所展现出来的地方共同记忆,并从贵池杏花村与汾阳杏花村的记忆争夺、贵池杏花村文化书写、地点记忆三个方面论述诗歌在贵池杏花村文化记忆建构过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记忆争夺 地点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