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1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狱就在这里——努连戏剧研究
1
作者 奚木祥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35-36,共2页
拉什·努连(Lars Norén,1944——),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作为当代瑞典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家、导演,以其戏剧成就享誉欧美剧坛,包揽过瑞典及北欧诸多文学大奖,并于2003年获得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北欧文学奖,代表作有《... 拉什·努连(Lars Norén,1944——),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作为当代瑞典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家、导演,以其戏剧成就享誉欧美剧坛,包揽过瑞典及北欧诸多文学大奖,并于2003年获得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北欧文学奖,代表作有《黑夜为白天之母》《混乱与上帝为邻》《七比三》等。努连最初以诗作成名,他的戏剧继承了易卜生式的精致,充满了诗意气息,同时又受到了奥尼尔、阿瑟·米勒等现代戏剧作家的影响,富于张力以及精心构筑的场景,关注现实生活本身所存在的荒诞与冲突。努连的戏剧围绕着家庭展开,他以近乎残忍的笔调,描绘着生于“福利天堂”的底层人们混乱的生活状态,反思着生活所给予人们的意义。本文以努连的短剧为例,研究努连戏剧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米勒 文学大奖 关注现实 易卜生 斯德哥尔摩 现代戏 奥尼尔 地狱
下载PDF
“他人即地狱”:不存在的纯粹的二人关系——以萨特《禁闭》为中心
2
作者 侯云轩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25-28,共4页
“他人即地狱”是让·保罗·萨特剧作《禁闭》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剧作讲述了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相互拿对方当镜子,反被对方的注视禁锢了自己的自由,从而相互折磨的故事。文章通过阐释人对... “他人即地狱”是让·保罗·萨特剧作《禁闭》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剧作讲述了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相互拿对方当镜子,反被对方的注视禁锢了自己的自由,从而相互折磨的故事。文章通过阐释人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形成的“自我地狱”和对他者的注视产生的“他者地狱”来揭示社会生活中人如何在与他人和自我交往中达成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地狱 镜像自我 社会运转
下载PDF
莱辛《简述地狱之行》中的叙事判断
3
作者 张琪 李钰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3-88,共6页
多丽丝·莱辛的《简述地狱之行》探讨了精神病患者沃特金斯的身份,揭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关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人物对沃特金斯身份的阐释判断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不同小说人... 多丽丝·莱辛的《简述地狱之行》探讨了精神病患者沃特金斯的身份,揭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关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人物对沃特金斯身份的阐释判断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不同小说人物的信件展示出他们对沃特金斯身份的伦理判断,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索;医院、病人身份、病人梦境及相关信件这四种叙事元素的综合运用促成读者作出基于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的积极的审美判断。这三种判断推动了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叙事美学上的融合。作者对沃特金斯康复历程中的身份探讨,映射出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战争创伤、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简述地狱之行》 阐释判断 伦理判断 审美判断
下载PDF
规训与反抗:《地狱之花》女性身体书写
4
作者 王梅 秦雪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54-56,共3页
日本作家永井荷风于1902年发表的小说《地狱之花》讲述了常滨园子进入被称为“地狱”的黑渊家担任家庭教师并与黑渊一家交往的故事。在高等女子教育的“询唤”下,园子接受明治社会“贤妻良母”的国家意识形态。然而,突发的性暴力事件使... 日本作家永井荷风于1902年发表的小说《地狱之花》讲述了常滨园子进入被称为“地狱”的黑渊家担任家庭教师并与黑渊一家交往的故事。在高等女子教育的“询唤”下,园子接受明治社会“贤妻良母”的国家意识形态。然而,突发的性暴力事件使她从男权社会的拥护者转变成为质疑者。违背“贤妻良母”规范的阿缟最终被丈夫枪杀,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者。从始至终游离于男权社会之外的富子与重生后的园子结为女性共同体,为女性生存探索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井荷风 地狱之花》 女性身体“ 询唤” 规训
下载PDF
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与桑珠说唱本故事情节比较——以《地狱篇》为例
5
作者 仁青吉 道吉才让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地狱篇》是格萨尔王完成了他从天界诞生到人间,降服妖魔、除暴安良后返回天界的结尾篇,先后有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地狱大圆满》和桑珠艺人说唱本《地狱大解脱》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桑珠艺人的说唱本沿袭了传统本《... 《地狱篇》是格萨尔王完成了他从天界诞生到人间,降服妖魔、除暴安良后返回天界的结尾篇,先后有传统《格萨尔》早期版本《地狱大圆满》和桑珠艺人说唱本《地狱大解脱》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桑珠艺人的说唱本沿袭了传统本《地狱大圆满》中格萨尔王地狱救母的母题线索,运用史诗说唱中不同的叙事程式和习惯性修辞、衬词、套语等构筑诗行,并根据艺人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对已有框架进行了创新和构建。相比传统文本中对岭国英雄的善终与格萨尔王回归净土的情节,桑珠版本在格萨尔王解救和宽恕仇敌的情节中注输了更多的思想情感。这种书写富含了人文关怀精神,是桑珠艺人自身对“大解脱”的理解与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版本《地狱大圆满》 桑珠说唱本《地狱大解脱》 文本变异
下载PDF
网络恶意迷因传播隐蔽性研究——以地狱笑话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钰骏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地狱笑话是以嘲讽他人苦难为内容的网络恶意迷因,在具有不良导向且颇具传播规模的情况下,却避开了中国互联网内容审查的关注和管理。根据迷因理论,能够在复制、变异、竞争的过程中传播,以地狱笑话为代表的网络恶意迷因因为较长的“生命... 地狱笑话是以嘲讽他人苦难为内容的网络恶意迷因,在具有不良导向且颇具传播规模的情况下,却避开了中国互联网内容审查的关注和管理。根据迷因理论,能够在复制、变异、竞争的过程中传播,以地狱笑话为代表的网络恶意迷因因为较长的“生命力”、较强的“生殖力”和较弱的“精准复制力”,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隐蔽性”,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同时避开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因理论 地狱笑话 网络审查 恶意信息传播
下载PDF
艺术的扬弃:《地狱变》中近代透视法装置的否定与超越
7
作者 马亮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59-61,共3页
文章围绕“艺术”这一核心概念,旨在探究近代西方透视法装置下“艺术”在芥川文学中发生的颠倒:表现内容层面上主人公良秀“人生”(主体)与“艺术”(客体)的颠倒及表现形式层面上叙述者“内面”(主体)与“言文一致”制度(客体)的颠倒,... 文章围绕“艺术”这一核心概念,旨在探究近代西方透视法装置下“艺术”在芥川文学中发生的颠倒:表现内容层面上主人公良秀“人生”(主体)与“艺术”(客体)的颠倒及表现形式层面上叙述者“内面”(主体)与“言文一致”制度(客体)的颠倒,认为《地狱变》的“艺术”本质上是建构主人公良秀主体性的规训工具,隐喻着支撑近代日本国家制度的权力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狱变》 近代透视法装置 艺术 颠倒 内面
下载PDF
“戏剧三角”与“他人即地狱”生命困境的戏谑化演绎
8
作者 刘丁丁 《艺术家》 2023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法国当代喜剧《艺术》是著名女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成名之作。自2001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艺术》搬上国内舞台以来,该剧便备受关注,好评如潮。它多次在国内各大城市上演,其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更是对它进行多次复排。三个男... 法国当代喜剧《艺术》是著名女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成名之作。自2001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艺术》搬上国内舞台以来,该剧便备受关注,好评如潮。它多次在国内各大城市上演,其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更是对它进行多次复排。三个男人,三位老友围绕着一幅现代派的空白油画,所展开的对艺术的讨论、辩论和争论只是该剧的表征。那么《艺术》中作为外在符号的艺术和友谊,背后那复杂而深刻的意指究竟为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评如潮 他人即地狱 戏谑化 生命困境 女剧作家 《艺术》 大城市 现代派
下载PDF
冥界十王信仰与敦煌引路菩萨像的产生
9
作者 李清泉 杨文萱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45-54,共10页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 晚唐至宋描绘菩萨引导亡者前往净土的敦煌引路菩萨像,其图式不同于既往的来迎图,更强调“引路”的目的。这种转变与晚唐时期十王信仰的兴盛所引发的地狱观念具象化趋势密切相关。以观音作为引路菩萨受密教观音信仰的影响,而幡则糅合了汉地丧仪与佛教胜幡中出行、引魂、破地狱及生净土等多重寓意,二者共同建构了引路菩萨护佑亡者顺利渡过冥途的图像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路菩萨 中阴 地狱十王 观音
下载PDF
不伦之恋,无间地狱——探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路 被引量:6
10
作者 宫玉波 郝运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9-221,共3页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境下对普遍的救赎之路做出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梅斯代尔 无间地狱 救赎
下载PDF
丰都“鬼城”地狱十王信仰的考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丽 公维章 林太仁 《敦煌学辑刊》 1999年第2期40-47,共8页
关键词 丰都县 地狱 鬼城文化 《夷坚志》 道教 佛教 “鬼文化” 《西游记》 信仰 天师道
下载PDF
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时期的法外酷刑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晶波 王晶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154-162,共9页
关键词 地狱观念 酷刑 佛教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宋时期 中国社会 因果报应
下载PDF
《道子墨宝:地狱变相图》中的家具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晓峰 李汇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168,共8页
《地狱变相图》的宣教需要图像,其宣教图像的文化特征往往需要借助一系列的道具,其中家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道子墨宝:地狱变相图》中的家具图像、图式的研究中发现,《地狱变相图》的宣教离不开家具图像,而家具图像的系列化... 《地狱变相图》的宣教需要图像,其宣教图像的文化特征往往需要借助一系列的道具,其中家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从《道子墨宝:地狱变相图》中的家具图像、图式的研究中发现,《地狱变相图》的宣教离不开家具图像,而家具图像的系列化展开构成了较为稳定的图式,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其中以宝座最具代表性,具有独特的起居功能与精神属性。这些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府衙家具、宗教家具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作品 图像研究 道子墨宝 地狱变相 家具 图式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地狱观念的本土化与早期的地狱经变图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文 张方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本文通过与现存的几处早期地狱经变图像比较,考证雷氏造像碑侧的图案亦为地狱经变图,并认为在地狱观念早期传播过程中地狱经变图杂糅进了很多民间信仰和中土大众对地狱的理解,而形成了具有中土特色的地狱经变图像。
关键词 地狱观念 地狱经变 本土化
下载PDF
鲁迅文学创作对外国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以《失掉的好地狱》对《静》的借鉴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裴亚莉 管丽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142,共9页
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生成与外国文学间关系的密切早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以鲁迅与爱伦·坡的关系为例,晚年的鲁迅依然认为爱伦·坡是给予了他巨大启示的外国作家。鲁迅《失掉的好地狱》与爱伦·坡《静——一则寓言... 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生成与外国文学间关系的密切早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以鲁迅与爱伦·坡的关系为例,晚年的鲁迅依然认为爱伦·坡是给予了他巨大启示的外国作家。鲁迅《失掉的好地狱》与爱伦·坡《静——一则寓言》之间存在着一种比较自觉的改写与模仿的关系,即两者都存在着对现有世界进行"革新"的企图,都在借助"魔鬼"或者"地狱"的力量对现存世界进行"革新"。更进一步,鲁迅对于《静——一则寓言》的借用,体现的是他对"审丑"的美学理念的理解,而这正是鲁迅文学创作能够体现出现代主义特征的缘由之一。通过《失掉的好地狱》的创作,鲁迅成功地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本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同时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有机生动地融进了世界文学发展史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失掉的好地狱 爱伦·坡 《静——一则寓言》
下载PDF
“考试地狱”贻患无穷——回应顾明远先生的《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仲豪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共2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考试地狱 全面发展
下载PDF
日本的“考试地狱”与“人格完善”──兼谈中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几点考虑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义高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应试教育 人格完善 素质教 日本 教育改革 学历社会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平均主义 终生学习 地狱
下载PDF
超越心灵地狱——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和《空中怪物》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霍士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51-54,128,共5页
身陷困境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后通过两部作品《空中怪物》和《个人的体验》,表达了在人生遭到打击的时侯,应该“正视现实,不欺瞒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自主选择”、“承担责任”和“心灵之地狱”
关键词 选择 责任 超越 地狱
下载PDF
“为了艺术的人生”思想之形成轨迹——从《戏作三昧》到《地狱变》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小龙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主人公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戏作三昧》提出了"为了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并通过《地狱变》中良秀这一画师,描绘了一个具有"为了艺术的人生"... 《戏作三昧》和《地狱变》主人公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也是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过程。《戏作三昧》提出了"为了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并通过《地狱变》中良秀这一画师,描绘了一个具有"为了艺术的人生"思想的艺术家形象。"为了艺术的人生"不是简单的艺术和人生二律背反或二者择一的选择,艺术是艺术家的人生之目的,艺术家的人生应该奉献于艺术,当处于艺术和人生的二律背反困境时,艺术家应该毫不犹豫地为了艺术牺牲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与人生 时代
下载PDF
他人与地狱——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简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忠晶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6-119,共4页
“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 “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思想 人的自由 人与人的关系 存在与虚无 《辩证理性批判》 地狱 人与他人 本体论 《禁闭》 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