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中微子能谱计算及初步高阶修正 被引量:1
1
作者 冒鑫 韩然 李玉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45-1354,共10页
地球中微子是目前实验测量放射性生热及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最好的媒介之一,而能谱是其通量预测及本底分析的前提条件。通过计算238 U和232 Th衰变链中分别对应的113和83个β衰变谱并归一化叠加,得到了这两种同位素的地球中微子能谱,较目... 地球中微子是目前实验测量放射性生热及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最好的媒介之一,而能谱是其通量预测及本底分析的前提条件。通过计算238 U和232 Th衰变链中分别对应的113和83个β衰变谱并归一化叠加,得到了这两种同位素的地球中微子能谱,较目前常用的能谱使用了更多的衰变道信息。为提高能谱的精度,对能谱加入了形状、辐射、弱磁共4项高阶修正,修正量最大达8.5%,经过修正的能谱可用于地球中微子的精确预测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中微子 放射性生热元素 能谱 高阶修正
下载PDF
基于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信号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锦成 韩然 欧阳晓平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8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地球中微子是帮助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一种可行手段。由于目前液闪探测器的体积太小,无法区分地幔的模型。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JUNO)的液闪达到了20 kt,具有很强的观测优势。本研究基于LITHO1.0地球模型预测出JUNO的地球中微... 地球中微子是帮助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一种可行手段。由于目前液闪探测器的体积太小,无法区分地幔的模型。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JUNO)的液闪达到了20 kt,具有很强的观测优势。本研究基于LITHO1.0地球模型预测出JUNO的地球中微子事例率是(34.50±4.78)TNU。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的放射性元素丰度误差对全球地壳中微子信号的影响显著大于地壳密度、地壳厚度误差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中微子 地球模型 液闪 放射性元素丰度 地壳密度 地壳厚度
下载PDF
地球中微子:来自地球深部的信使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然 牛耀龄 +9 位作者 李玉峰 李志伟 徐亚 习宇飞 高若菡 王安东 曹俊 赵亮 何锦成 冒鑫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2853-2862,共10页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是我国第二个大型国际领先的中微子实验站.地球中微子(geo-neutrino)是地球内部天然放射性元素(主要是^(238)U,^(232)Th和^(40)K三种同位素)...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是我国第二个大型国际领先的中微子实验站.地球中微子(geo-neutrino)是地球内部天然放射性元素(主要是^(238)U,^(232)Th和^(40)K三种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反电子中微子.它们在衰变过程中也同时释放出大量热能,是驱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地热能来源之一.地球中微子的通量和产生的热能成固定比例.因此,测量地球中微子的通量,可以获得放射性元素分布及其对地热能的贡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探测器质量为2万吨,运行一年所获取的地球中微子事例数达到400个以上,超过全球已有地球中微子探测器10年所探测事例的总和.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周围500 km以内贡献50%以上的地球中微子事例数,利用地球科学手段可合理、有效估算实验站周围及邻区地壳的贡献,实验站测量总数减去地壳贡献,可得到地幔的贡献.因此,有效充分利用实验站可望帮助解决放射性元素衰变对地热能的贡献、测量Th/U比值和来自地幔的放射性地热等问题,并推动国内中微子地球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球内部有关热量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地球中微子可能的贡献,其次介绍了地球中微子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精确地壳结构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着重介绍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探测潜力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探测优势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最后给出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中微子 放射性生热 Th/U比 地幔放射性地热能 江门实验站
原文传递
人类首次捕获“地球中微子”
4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9-49,共1页
地球内部的铀及钍等重元素发生核裂变时会产生中微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引起地幔对流和大陆移动。由中日美法四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日本东北大学位于岐阜县的地下装置“KamLAND”,首次捕捉到产生于地球内部的这种... 地球内部的铀及钍等重元素发生核裂变时会产生中微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引起地幔对流和大陆移动。由中日美法四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日本东北大学位于岐阜县的地下装置“KamLAND”,首次捕捉到产生于地球内部的这种物质——中微子。这一发现结束了过去无检测地球中微子的历史,将有可能开创地球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中微子 核裂变 地球科学研究 化学教学 备课参考
原文传递
Detection of Supernova Neutrinos on the Earth for Large θ_(13)
5
作者 徐晶 黄明阳 +2 位作者 胡立军 郭新恒 杨炳麟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26-234,共9页
Supernova (SN) neutrinos detected on the Earth are subject to the shock wave effects, the Mikheyev- Smirnov-Wolfenstein (MSW) effects, the neutrino collective effects and the Earth matter effects. Considering the ... Supernova (SN) neutrinos detected on the Earth are subject to the shock wave effects, the Mikheyev- Smirnov-Wolfenstein (MSW) effects, the neutrino collective effects and the Earth matter effects. Considering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result about the large mixing angle 013 (-8.8°) provided by the Daya Bay Collaboration and applying the available knowledge for the neutrino conversion probability in the high resonance region of SN, PH , which is in the form of hypergeometric function in the case of large 813, we deduce the expression of PH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hock wave effects. It is found that PH is not zero in a certain range of time due to the shock wave effects. After considering all the four physical effects and scanning relevant parameters, we calculate the event numbers of SN neutrinos for the "Garehing" distribution of neutrino energy spectrum. From the numeric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ehaviors of neutrino event numbers detected on the Earth depend on the neutrino mass hierarchy and neutrino spectrum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dimensionless pinching parameter βa (where a refers to neutrino flavor), the average energy 〈Ea〉, and the SN neutrino luminosities La. Finally, we give the ranges of SN neutrino event numbers that will be detected at the Daya Bay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nova neutrinos Daya Bay experiment 813 shock wave effects MSW effects P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