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大陆尺度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柳青青 迟清华 +5 位作者 王学求 周建 刘汉粮 刘东盛 高艳芳 翟大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15,共17页
碳酸盐岩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组成可提供沉积环境与海洋水体演化等信息,然而,前人对碳酸盐岩中稀土等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关注不足。本文选择穿越中国东部6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系统采集了582件... 碳酸盐岩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组成可提供沉积环境与海洋水体演化等信息,然而,前人对碳酸盐岩中稀土等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关注不足。本文选择穿越中国东部6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系统采集了582件碳酸盐岩地层样品,并准确分析了包括稀土元素(REE)在内的81项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球化学走廊带碳酸盐岩稀土元素(REE+Y)总量为(0.59~183)×10^(-6),均值为24.0×10^(-6),纯净碳酸盐岩(CMC含量≥99%)均值为4.80×10^(-6)。PAAS标准化后其显示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略亏损、δEu轻微正异常、δCe中度负异常等特征。白云岩中稀土含量、LREE/HREE值一般低于石灰岩;砂泥质含量相近时,前中生代各时代碳酸盐岩稀土分布模式相差不大,各构造单元稀土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与其他时代相比,中生代及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具有相对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受碎屑物质影响明显,表现为稀土元素含量与碳酸根负相关,与碎屑物质相关元素(Si、Ti、Rb、Cs、Th、Zr等)、黏土相关元素(Al、Fe、K等)等正相关。成岩过程及白云化过程对较纯净碳酸盐岩中稀土分布特征影响不明显。我国古生代纯净碳酸盐岩分布模式受控于海相环境,其分布模式与现今海水相近;中生代纯净石灰岩受到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影响,具有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氧化还原条件对δCe的影响较δEu更为明显,δCe值受海相环境控制,极端正异常值(δCe>1.3)受到还原环境或/和热液影响。若假定海水中REE自中元古代至今无太大变化,各时代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均值介于103.55~102.39,分配系数差异是造成碳酸盐岩中轻稀土亏损、Ce负异常及Y正异常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席)可富集稀土等金属元素并改变沉积环境,这可能是造成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较平坦的稀土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走廊 稀土元素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沉积物主成分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坤 王学求 迟清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3-744,共12页
选取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上沉积物的SiO_2、Al_2O_3、CaO、MgO、Na_2O、K_2O、TFe_2O_3、FeO、TiO_2、MnO、P_2O_5、CO_2、H_2O^+、pH十四个指标,研究其在不同二级构造单元、地理景观、土壤类型、降雨量等级下的含量... 选取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上沉积物的SiO_2、Al_2O_3、CaO、MgO、Na_2O、K_2O、TFe_2O_3、FeO、TiO_2、MnO、P_2O_5、CO_2、H_2O^+、pH十四个指标,研究其在不同二级构造单元、地理景观、土壤类型、降雨量等级下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该地球化学走廊带上化学蚀变指数。结果表明:在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上,作为沉积物主体的SiO_2、Al_2O_3两者含量为明显负相关而空间分布表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CaO、MgO、CO_2高含量分布区则与碳酸盐岩地层或含碳酸盐矿物的土壤有关,而MgO的高含量还与走廊带上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关系,表明了这三个指标的高含量受特定岩性或矿物的影响较大;Na_2O、K_2O含量除了受继承的基岩影响外,还受到后期的风化作用和气候及自身地球化学性质等复杂因素综合影响,对Na_2O来说尤为如此;TFe_2O_3、MnO、TiO_2、P_2O_5相对于在地质背景复杂地段,经过冲积平原的沉积物混匀后,含量差异更小;相对干冷的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FeO存在,使得其相对燕山地区含量差异较TFe_2O_3要小,在章丘以南相对温暖湿润地区更易被氧化而导致其含量整体较低;北方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H_2O^+含量普遍较低,局部高含量位于碳酸盐岩地层或第四系分布区;走廊带上的pH值反映了沉积物偏碱性的特征,而在章丘以南的地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沉积物pH值表现为中性-偏弱酸性;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沉积物的CIA值反映出在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低等的化学风化程度,兴蒙造山带沉积物平均风化程度相对华北克拉通沉积物的平均风化程度差异变化相对要小,显示兴蒙造山带的降雨量与温度等风化影响因素变化较小。作为反映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的量化指标,离子电位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沉积物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走廊 兴蒙造山-华北克拉通 主成分 化学蚀变指数 离子电位
下载PDF
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发展历史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幸凡 《矿产与地质》 2005年第6期592-598,共7页
二十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发展的初期阶段.1976年,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规划制订,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进入大规模普查实施的第一阶段;随着一系列新技术规定的颁布执行,1992年开始进入第二阶... 二十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发展的初期阶段.1976年,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规划制订,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进入大规模普查实施的第一阶段;随着一系列新技术规定的颁布执行,1992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成矿区带地球化学异常详细检查评价与综合研究;1993年以后,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与详查仍然以寻找金属矿产为主要任务,同时,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成果开始向应用地球化学方向发展,这标志着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即应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成果进行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综合农林业地球化学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区地球化学普查 发展史 综述 应用地球化学 金属矿产
下载PDF
地球化学急变带急转弯变化与深部构造效应
4
作者 张正伟 朱炳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4,共4页
地球化学急变带代表地球化学边界,反映深部不同块体的接触边界的化学组成差异.在地球化学急变带沿古大陆边缘展布的局部区域,往往不象地表构造呈近直线型延伸,而是表现为急转弯的弧状、岛状变化延伸,与深部构造边缘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华... 地球化学急变带代表地球化学边界,反映深部不同块体的接触边界的化学组成差异.在地球化学急变带沿古大陆边缘展布的局部区域,往往不象地表构造呈近直线型延伸,而是表现为急转弯的弧状、岛状变化延伸,与深部构造边缘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华北古大陆南部边缘的洛南-栾川-方城一带,由于莫霍面的近EW向凹陷,形成幔向斜,其轴向控制地球化学急变带的转弯变化;在郑州至南阳一线,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存在近SN向的超壳断裂,切断EW向展布的地球化学急变带.由此说明,地球化学急变带的急转弯变化,是受古大陆边缘的结晶基底、深大断裂或隐性构造面的作用形成.大型矿床往往集中在地球化学急变带急转弯的特定部位,即深部不同方向的构造线交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地球化学急变 东秦岭地区
下载PDF
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边界 被引量:22
5
作者 朱炳泉 常向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根据中国大陆各种类型壳、幔源岩石和矿石的大量铅—锶—钕同位素资料 ,及全球特别是东亚大陆块体广泛的同位素与元素体系对比 ,发展了地球化学块体划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大陆的大尺度铅同位素矢量... 根据中国大陆各种类型壳、幔源岩石和矿石的大量铅—锶—钕同位素资料 ,及全球特别是东亚大陆块体广泛的同位素与元素体系对比 ,发展了地球化学块体划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大陆的大尺度铅同位素矢量填图 ,确定了中国大陆主要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急变带 (边界 )。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与板块的斜结合以及结合以后岩石圈结构调整产生的克拉通边界密切相关。地球化学边界与重力正异常梯度带、莫霍面梯度带以及正负磁异常转换带存在平行和交错两种关系。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急变带控制了中国大陆 90 %以上的超大型金、铜、锡、银、镍、铅—锌、铀、钾盐、硼、镁、磷等 (33个 )和 1 0个以上的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省划分制约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 ,而地球化学边界则具体控制着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中产油气位置。陆内六级以上强破坏性的浅源地震与克拉通边界——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十分密切。喀斯特溶洞奇观的出现与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同样相当密切。根据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确定的区域背景值可以对铅污染作出快速的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急变 地球化学 资源勘探评价 环境 灾害
下载PDF
阿尔泰山南缘构造地球化学与矿产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剑辉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9-77,共9页
通过对阿尔泰山南缘区域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大地构造、地层地球化学剖面以及地球物理特征,对该区进行了构造地球化学单元的划分,并探讨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元素组合、控矿因素、成矿类型及矿产预测。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地球化学带 构造地球化学 矿产预测
下载PDF
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结构及成因研究
7
作者 刘东盛 迟清华 +5 位作者 陈圆圆 王学求 周建 刘汉粮 张必敏 徐善法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0-1022,共13页
华南存在水系沉积物钨含量大于3×10^-6、面积达50余万平方千米的钨地球化学块体。在长达2000余千米的西秦岭造山带.华夏地块地球化学走廊带以区域尺度(1件样品/1~2km)采样方法系统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地层中岩石与沉... 华南存在水系沉积物钨含量大于3×10^-6、面积达50余万平方千米的钨地球化学块体。在长达2000余千米的西秦岭造山带.华夏地块地球化学走廊带以区域尺度(1件样品/1~2km)采样方法系统采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地层中岩石与沉积物样品,精确测定了包括钨在内的81种元素(指标)的含量,解析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探讨了块体内钨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并对块体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根据走廊带沉积物中钨的中高背景区(W=3×10^-6~4×10^-6)、高背景区(W=4×10^-6~6×10^-6)和异常区(W>6×10^-6)分别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套合结构解析为外围、次级浓集中心和浓集中心,并对各结构主要地质体的钨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华南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过程:地壳演化早期的不均一导致钨初步富集在华南造山带的沉积岩中;华南造山带早古生代到晚中生代发生多次陆内造山运动伴随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古老地层中的钨进一步浓集于加里东期.燕山早期花岗岩;华南晚中生代发生大规模钨成矿作用,钨进一步浓集于矿体及周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华南地球化学走廊 地球化学块体 碎屑沉积岩 花岗岩 成矿作用 风化作用
下载PDF
地壳全元素探测——构建“化学地球”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学求 谢学锦 +6 位作者 张本仁 张勤 迟清华 侯青叶 徐善法 聂兰仕 张必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4-864,共11页
地壳物质探测是地壳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元素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环境是受化学元素行为制约的,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 地壳物质探测是地壳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元素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为地球的基因。矿产资源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环境是受化学元素行为制约的,因此,对地壳中所有元素精确含量和分布的探测,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地壳全元素探测项目拟发展4种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地壳中所有天然元素的精确分析技术,中下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形显示技术。建立1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代表性岩石样品10000件,疏松物样品6000件,按标准化的方法分析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包含78种元素),建立中国大陆地球化学基准值,为研究化学元素的分布、演化和成矿物质背景提供基准参考数据。进行总长度3300km的3条地球化学走廊带的实验与示范,采集各类代表性岩石样品5000件,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定,构建走廊带地壳地球化学模型、跨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元素空间变化和大型矿集区成矿物质背景。为开展全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基础,并为最终建立"化学地球"进行技术准备和先导性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元素 穿透性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基准网 地球化学走廊 化学地球
下载PDF
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元古宙基底特征及其与超大型矿床产出的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朱炳泉 常向阳 +1 位作者 邱华宁 孙大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1998年第S2期63-70,共8页
通过对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填图和块体边界元古界基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确定了华夏、扬子、华北、辽胶、中朝、中蒙古、佳木等块体边缘的地球化学急变带 .从现已揭示的超大型矿床和主要成矿带分布规律表明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超大型矿床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铅同位素填图和块体边界元古界基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确定了华夏、扬子、华北、辽胶、中朝、中蒙古、佳木等块体边缘的地球化学急变带 .从现已揭示的超大型矿床和主要成矿带分布规律表明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超大型矿床的产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化学急变带两侧存在分属不同块体的中元古代基底 ,火山作用与热水沉积广泛发育 ,并存在晋宁期至中新生代的动力变质和岩浆作用改造成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急变 铅同位素填图 元古界基底 超大型矿床
原文传递
兴蒙-华北地球化学走廊带稀土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坤 王学求 +3 位作者 迟清华 周建 刘东盛 刘汉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5-671,共17页
为研究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横向空间变化,统计分析不同地理单元和五万图幅单元的REE含量并绘制其空间分布折线图.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中稀土含量较低,与其草原沙土的粘土矿物较少有关;江苏北部冲... 为研究兴蒙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走廊带区域地球化学组成及其横向空间变化,统计分析不同地理单元和五万图幅单元的REE含量并绘制其空间分布折线图.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中稀土含量较低,与其草原沙土的粘土矿物较少有关;江苏北部冲积平原区的土壤中稀土含量较高,与降雨量存在良好空间对应关系.内蒙古红格尔到河北张家口,土壤与岩石∑REE的比值绝大多数小于1,REE发生贫化;山东章丘到江苏连云港,比值基本大于1,REE发生富集.华北克拉通内蒙地块土壤稀土特征与兴蒙造山带相似,可能受其草原沙土景观的影响.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LREE与HREE亏损与富集的空间分布存在细微差异.结果表明:地理景观,特别是黏土矿物是影响土壤REE含量的重要因素,降雨量与REE存在良好空间对应关系,REE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对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兴蒙造山-华北克拉通 地球化学走廊 土壤 岩石 空间分布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世祥 汪泽成 +2 位作者 张林 汪蕴璞 林锦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1-68,共8页
为探讨川西地下水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作者对川西上三叠统须二段、须四下段水化学场、水动力场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把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沉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提出地下水地球化学动力带的概念 ,并进一步把须二段和须... 为探讨川西地下水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作者对川西上三叠统须二段、须四下段水化学场、水动力场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把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沉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提出地下水地球化学动力带的概念 ,并进一步把须二段和须四下段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还原环境溶质迁移聚集的卸压带、溶质迁移聚集的稳压带和强还原环境溶质分异纯化的水压形成带 3个带。文中指出 ,已发现的气田主要分布在稳压带和卸压带内 ,而含气构造主要分布于水压形成带内。最后 ,作者从水文地质的解度对川西地区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上三叠统 化学 水动力场 油气富集 研究 地球化学动力
下载PDF
华北古大陆南缘的金属成矿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正伟 翟裕生 +2 位作者 邓军 朱炳泉 林潜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东秦岭大部分金属矿床集中分布于华北古大陆南部边缘 ,以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赋矿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划分成矿系统 :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 ;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 ;中生代... 东秦岭大部分金属矿床集中分布于华北古大陆南部边缘 ,以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赋矿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划分成矿系统 :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 ;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 ;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按矿床形成作用方式可以划分为 :①构造 岩浆 流体成矿作用 ,主要以洛南 栾川钼 (钨 )多金属斑岩组合成矿系统为主 ,成岩方式为壳幔同熔的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的浅成侵入与定位 ;②构造 建造 流体成矿作用 ,按不同构造作用层次再细分为中深层次的构造作用 (主要形成韧性剪切带型矿床 )、浅层次构造作用 (主要形成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古大陆边缘 地球化学急变 赋矿沉积建造 构造作用 成岩方式
下载PDF
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的发现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新思路 被引量:54
13
作者 朱炳泉 常向阳 +1 位作者 胡耀国 张正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6期912-917,共6页
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矿化受二叠纪玄武岩最上部古火山口相角砾凝灰岩—气孔状熔岩和上覆宣威组碳泥质层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氧化铜与辉铜矿。自然铜呈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产出。矿化与阳起石化、沥青化、硅化和沸石化... 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矿化受二叠纪玄武岩最上部古火山口相角砾凝灰岩—气孔状熔岩和上覆宣威组碳泥质层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氧化铜与辉铜矿。自然铜呈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产出。矿化与阳起石化、沥青化、硅化和沸石化密切相关。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寻找沿河式铜矿应关注以下重要问题:①地球化学急变带所确定的岩石圈不连续界面控制了峨眉山玄武岩裂隙式喷发;②古火山口相从苦橄质到安山质高分异岩浆喷发;③火山口环境联系下的贫硫、贫酸根同生热液活动;④富有机质地层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强还原性环境;⑤脆韧性断裂带的发育导致矿体的进一步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急变 峨眉山 玄武岩 古火山口 自然铜-氧化铜矿床 火成岩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找矿方向
下载PDF
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实验示范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学求 谢学锦 +1 位作者 张本仁 侯青叶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01期65-83,共19页
重点发展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化学地球构建技术。参照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不同时代沉积岩、变质... 重点发展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技术、地壳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化学地球构建技术。参照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以1:20万图幅为基准网格单元,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系统采集不同时代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样品以及疏松沉积物样品,获得中国大陆地壳76种元素基准值,研究化学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史和成矿物质背景。通过地球化学走廊带的探测试验与示范,形成地壳物质成分探测技术体系,为开展全国地壳探测工作奠定基础,并为最终建立“化学地球”进行技术准备和先导性实验。包含5个研究课题:(1)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值建立与综合研究;(2)地壳深部物质成分识别技术;(3)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4)化学地球软件构建技术;(5)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实验与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全元素 地球化学基准网 地球化学走廊 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 化学地球
下载PDF
我国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振华 刘秉光 李朝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4-188,共5页
我国于 1 992年将超大型矿床基础性研究列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已取得如下成果 :确定了超大型矿床的定义和分类原则 ;发现了超大型矿床在矿化类型上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我国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克拉通边缘 ;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急变... 我国于 1 992年将超大型矿床基础性研究列入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已取得如下成果 :确定了超大型矿床的定义和分类原则 ;发现了超大型矿床在矿化类型上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我国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克拉通边缘 ;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急变带、地壳厚度急变带、碳酸岩系向碎屑岩系过渡带是超大型矿床产出的有利宏观背景 ;立足于寻找超大型矿床 ,提出了 6个新的成矿域 ;确定了我国东部喜山期和南方晋宁期对金属成矿的重要意义。此外 ,还对邻国超大型矿床成矿带和成矿类型向我国延伸的可能性以及超大型矿床与矿床密集区时空展布及成因上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独立银矿床及成矿带概念。对我国当前开展的超大型矿床基础研究作了概要介绍 ,简要评述了当今国际上超大型矿床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矿床 地球动力学 中国 铅同位素 地球化学急变
下载PDF
苏南块体的深部构造及其油气前景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景廉 李斌 +1 位作者 李相博 张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 苏南块体中地壳存在一低速层,Vp约为5.8~6.0km/s,它与地下高导层相对应,电阻率仅4~20Ω·m,是中地壳塑性层的反映;苏南块体属于太平洋型块体,是有利的油气分布区块;它处在地球化学急变带上,壳幔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故该区的油气受深部因素的影响或控制比较明显,是有利的深部无机成因油气分布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蛇纹石化橄榄岩)构成油气“发生器”;上地幔则是“原料库”;沉积盆地是“存储器”。当地幔流体中H2缺失或不足时便没有烃生成,只能形成CO2或以CO2为主的气藏。黄桥CO2气藏已被公认是幔源无机成因气体,实质上是由在中地壳进行的不完整费-托合成反应所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一带为油气富集带,具有深部成因油气的良好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层 高导层 地球化学急变 太平洋型块体 油气藏成因 无机生油理论 苏南块体 苏北油田
下载PDF
继续发扬欧阳宗圻先生的创新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维萱 金浚 李惠 《矿产与地质》 2005年第6期583-587,共5页
为庆贺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寿辰,《矿产与地质》本期回顾总结了我国冶金和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综述了欧阳宗圻先生等人在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创新成果,以资鼓励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我国年轻一代地球化学工作者,... 为庆贺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寿辰,《矿产与地质》本期回顾总结了我国冶金和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综述了欧阳宗圻先生等人在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创新成果,以资鼓励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我国年轻一代地球化学工作者,继续发扬欧阳宗圻先生的创新精神,在新世纪中,迎接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勘查和环境生态污染地球化学治理等应用地球化学的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区地球化学普查 化探异常模式 隐伏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 特殊景观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化探异常评价和详查新方法
下载PDF
Effect of an Alien Species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Intertidal Ecosystem in the Jiangsu Coastal Region,China 被引量:24
18
作者 ZHOU Hong-Xia LIU Jin-E +1 位作者 ZHOU Jun QIN Pe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7-85,共9页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a species vegetating in intertidal flat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almost 30 years ago and has become an urgent topic due to its invasiveness i...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a species vegetating in intertidal flats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almost 30 years ago and has become an urgent topic due to its invasivenes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hina. The impacts of this alien species S. alterniflora on intertidal ecosystem processes in the Jiangsu coastland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sediment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mud flat and those of a four-year old Spartina salt marsh that had earlier been a mudflat. At each study site, fifteen plots were sampled in different seasons to determine th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tidal fla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partina salt marsh sedim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N, available P, and water content, but lower pH and bulk density than mudflat sediments. Sediment salinity, water content, total N, organic C, and available P decreased along a seaward gradient in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and increased with vegetation biomass. Furthermor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and some metal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 were higher under Spartina although these increases were not significant. Also, in the Spartina marsh, some heavy metal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sediment. The Spartina salt marsh in this study was only four years old;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further study of this allen species on a longer time frame in the Jiangsu coastland should be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en species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tertidal ecosystem salt marsh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下载PDF
Magnesite and talc origin in the sequence of geodynamic events in Veporicum, Inner Western Carpathians, Slovakia 被引量:2
19
作者 Zoltán NMETH Walter PROCHASKA +4 位作者 Martin RADVANEC Martin KOV■IK Ján MADARAS Peter KOD■RA L'ubomír HRA■KO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37-854,共18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data about magnesite and talc genesis in Carboniferous host rocks of Western Carpathians (Slovakia) , which occur in two distinct belts in tectonic superunit Veporicum and its contact zone...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data about magnesite and talc genesis in Carboniferous host rocks of Western Carpathians (Slovakia) , which occur in two distinct belts in tectonic superunit Veporicum and its contact zone with Gemericum. The northern Sinec magnesite and talc belt (with main deposits Kokava, Sinec, Samo, Hnust'a-Mutnik) contains economic accummulation of magnesite and talc, while in the southern Ochtina belt ( main deposits in Dubrava massif-Dubrava, Mikova, Jedl'ovec; Lubenik, Ochtina, Kosice-Bankov, Banisko, Medvedia) the magnesite is dominating.The magnesite genesis by successive replacement of Carboniferous calcite to dolomite and magnesite during metamorphic process Ml (northern belt 280-400℃; , southern belt 370-420℃: ; Radvanec & Prochaska, 2001; Kodera & Radvanec, 2002) , being supplied by Mg from Permoscythian evaporitic bittern brines, relates to Variscan post-collisional (post-VD) evolution.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s and the high heat flow facilitated the generation of a hydrothermal system.The time-separated later metamorphic and sourcely different fluid flow event (M2; 1. c. ) produced talc. Tectonic, microtectonic, metamor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relate the talc origin with the Alpine Upper Cretaceous (88-84 Ma; Maluski in Kovacik et al. , 1996) tectonothermal event AD2. This event, being the consequence of Alpine collisional ( AD1 ) crustal thickening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rigin, meant regional extension and pervasive fluid flow of open system in crustal discontinuities. This process was prominent in the northern belt ( Sinec shear zone) located more closely to Veporic thermal dome, while towards its peripheral parts (southern Ochtina belt) the M2 metamorphic process and steatitization gradually weakened.Studies from Sinec shear zone (being the prominent AD2 -AD3 structure of northern Sinec belt) , where the dolomite/magnesite lenses (replacement in M1) and their accompanying lithology were in AD1 sandwitched between more competent basement blocks, proved in AD2 the pervasite steatitization, the talc and dolomite 2 origin in extensional microstructures ( metamorphic process M2; 490 -540℃, 240-330 MPa, 1. c. ).The economic accummulations of talc in Sinec belt are the products of antithetic shearing during the AD3 phase, being the gradual continuation of AD2 ( change of kinematics from unroofing to regional transpressional shearing). Contrary to the northern Sinec belt having located the AD3 deformation into narrow shear zone with soft lithology surrounded by hard lithology, in southern Ochtina belt the deformation AD3 was accommodated by wide soft rock column with rigid carbonate blocks floating inside. The lower P-T ( M2)conditions and deformational gradient in Ochtina belt during AD2 and AD3 phases caused why no economic talc accummulations developed there.The results of presented study can be used as general criteria for magnesite and talc prospection in Alpine type terr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te and talc genesis Geodynamic evolution Shear zones MICROSTRUCTURES Fluid inclusions WesternCarpathians
下载PDF
The Altitudinal Belts of Subalpine Virgin Forest on Mt.Gongga Simulated by a Succession Model 被引量:3
20
作者 CHENG Gen-wei SUN Jian +1 位作者 SHA Yu-kun FAN Ji-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560-1570,共11页
How to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species based upon their biological attributes has been a traditional biogeographical issue.Forest gap models are very useful tools for examining the dynamics of f... How to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species based upon their biological attributes has been a traditional biogeographical issue.Forest gap models are very useful tools for examining the dynamics of forest succession and revealing the species structure of vegetation.In the present study,the GFSM(Gongga Forest Succession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composition and succession process of forests in 100 m elevation interval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tree species,quantitie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rees,tree age and differences in 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composition we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from 1400 to 3700 MASL(meters above sea level)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Mt.Gongga.Moreover,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surveyed database.Thus,the GFSM model can best simulate the features of forest dynamics and structure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Mt.Gongga.The work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ecosystems in varied elevations.Moreover,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biogeochemistry mechanism model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forestsuccession model to facilitate the ecological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inv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lpine forests Altitudinal belts Succession processes Forest gap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