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0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徽州地理人文环境与明清徽州节烈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传满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8-52,共5页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地势的险要使中原强宗大族不断迁入,进而形成宗族聚居的社会。日益凸显的地少人多、粮食紧张的问题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徽州自古民风淳朴,徽州学者和商人都非常推崇程朱理学。朱子之礼,成为徽州民众普遍认可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因素,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徽州 地理人文环境 节烈现象
下载PDF
地理人文影响下的云南古代造物类型及特点
2
作者 解梦伟 侯小锋 《设计艺术研究》 2022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基于自然地理架构与文化涵化的视野下,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受自然、气候与文化的多重影响,又因地理环境、交通、经济等制约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边地文化特征。借以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美学等对云南古代造物进行类型的梳理,... 基于自然地理架构与文化涵化的视野下,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受自然、气候与文化的多重影响,又因地理环境、交通、经济等制约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边地文化特征。借以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美学等对云南古代造物进行类型的梳理,归纳出时间、空间、属性与阶层四种类型,以及造物类型的特征,以期为云南古代造物的研究提供有益考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理人文 古代 造物类型 造物特点
下载PDF
河洛关中的地理人文与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校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5-102,共8页
黄河、洛河及其支流水系把河南和关中连接起来 ,使这一片地区成为传统中国政治的轴心带。探索西晋“八王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除了应当考虑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外 ,也要重视两京所在的地理状况、交通条件、军事形势以及周... 黄河、洛河及其支流水系把河南和关中连接起来 ,使这一片地区成为传统中国政治的轴心带。探索西晋“八王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除了应当考虑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外 ,也要重视两京所在的地理状况、交通条件、军事形势以及周边的民族布局。实际上 ,“八王之乱”的发生 ,同这一带历来是宫廷角逐焦点和战争多发地段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地区 关中地区 八王之乱 地理形势 西晋后期 人文地理
下载PDF
探究季风气候对地理人文影响
4
作者 朱明 《神州》 2013年第16期209-210,共2页
季风气候不仅对地质类型、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对地理人文的形成和变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南北的地理人文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俄罗斯也因为其独特的季风气候,形成相应的地理人文特点。季风... 季风气候不仅对地质类型、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对地理人文的形成和变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南北的地理人文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俄罗斯也因为其独特的季风气候,形成相应的地理人文特点。季风气候对地理人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格、身体和情绪上,而且季风气候对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对地理人文的影响各不相同,而季风气候的不同要素对地理人文的影响也千差万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气候 地理人文 影响
下载PDF
从历史机遇和地理人文因素探析新浙派人物画的成因
5
作者 陈朵朵 《美术大观》 2023年第8期82-86,共5页
新浙派人物画是诞生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的写实人物画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物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两个羊羔》《粒粒皆辛苦》的问世,标志着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本文通过分析新... 新浙派人物画是诞生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的写实人物画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物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两个羊羔》《粒粒皆辛苦》的问世,标志着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本文通过分析新浙派人物画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机遇、人才准备、题材准备、技法准备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探讨新浙派人物画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浙派人物画 画派与成因 历史机遇 地理人文因素
下载PDF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人文素养的培养
6
作者 张姝婧 《中学教学参考》 2019年第28期86-87,共2页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的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丰富自身人文底蕴...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的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丰富自身人文底蕴、进行多元教学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实践认知,来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地理人文素养
下载PDF
加强地理人文教育 健全学生人格
7
作者 余敏 《文教资料》 2006年第17期82-83,共2页
本文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生命教育、正确审美观教育等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加强地理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
关键词 加强 地理人文教育 健全人格
下载PDF
人文地理学教学载体的课程思政表征及实践
8
作者 刘小鹏 郑芳 +1 位作者 王鹏 杨美玲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8,共4页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本文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互联网“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结构体系,并系统设计“七位一体”的...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本文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互联网“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结构体系,并系统设计“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以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发挥人文地理学思政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 育人结构体系 教学实践
下载PDF
略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保继刚 翁时秀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地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社会影响力并未随之高涨。相反,在面对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地理学家的声音日趋微弱。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论文和纵向研究项目数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 21世纪以来,中国地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社会影响力并未随之高涨。相反,在面对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地理学家的声音日趋微弱。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论文和纵向研究项目数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中国地理学的融合发展,使得地理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在远离地理学主干的细枝末节上越走越远,逐渐淡忘了地理学解决重要问题时所倚赖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加强地理学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中国地理学应走融合发展道路。应加强地理学综合教育,尽快建立中国地理学的引领性问题体系,围绕问题体系,指明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走向融合的具体路径,并发挥“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等评选活动的引导作用,借此传播地理学融合发展的方式、机制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地理学中自然与人文耦合的挑战与前景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超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进入人类世以来,随着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涌现,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地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地理学研究的是复杂交织的人地关系问题,所以需要先在内部摒除二元论的偏见,实现自然(包括GIS)与人文的耦合。对中国地理学而... 进入人类世以来,随着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涌现,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地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地理学研究的是复杂交织的人地关系问题,所以需要先在内部摒除二元论的偏见,实现自然(包括GIS)与人文的耦合。对中国地理学而言,自然与人文耦合的关键或难点在于方法论。应对挑战,地理学共同体应该鼓励面向重大问题的、多元化的交叉研究,促进数据、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共创治理科学新范式,逐步改变重理轻文的学科评价导向。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地理学内部的交叉融合以及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至关重要,人文与自然的耦合是地理学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论 人地耦合 方法论 可持续发展 治理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下载PDF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各尽其能,共克难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运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化与科学的分化一致,是一种进步。两者各有优势,都为科学认知和实践应用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两者也有共同的旨趣和手段,融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可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和挑战...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化与科学的分化一致,是一种进步。两者各有优势,都为科学认知和实践应用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但两者也有共同的旨趣和手段,融合起来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可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和挑战提供独特的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分化与融合 各自优势与共同旨趣 当代重大问题和挑战
下载PDF
庐山人文地理实习设计——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为例
12
作者 李全 林爱文 +1 位作者 刘殿锋 陈奕云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庐山地理学野外实习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既与庐山丰富的人文资源不符,也影响了实习内容的完整性。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为例,首先将人文地理部分的实习定位为教师深度参与的全学科融合研究性实习,然后从实... 庐山地理学野外实习中人文地理部分的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既与庐山丰富的人文资源不符,也影响了实习内容的完整性。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为例,首先将人文地理部分的实习定位为教师深度参与的全学科融合研究性实习,然后从实习内容、路线、流程、评价等方面,对庐山人文地理实习进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设计。研究结果有利于武汉大学庐山地理实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为其他高校庐山实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野外实习 研究性实践教学 庐山
下载PDF
生态经济地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的构想
13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1 位作者 刘伟 陈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8-1375,共8页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学科融合 生态经济地理 人地关系
下载PDF
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地理学革新的枢纽
14
作者 朱鹤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1-1346,共6页
文章针对地理学现状,提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其含意不止这两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更重要的是从中萃取文理融合思维。而文理融合思维成为地理学创新的枢纽,在3个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地理学新定位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 文章针对地理学现状,提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其含意不止这两分支学科的知识融合,更重要的是从中萃取文理融合思维。而文理融合思维成为地理学创新的枢纽,在3个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地理学新定位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用学科;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意在培养新型的文理思维融合的地理学人才,三方面革新主要植根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深度融合。由此地理学成为一个包括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内许多问题无法替代的学科,以独特的魅力学科挺立于科学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深度融合 文理思维融合
下载PDF
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文地理学高端智库报告选题与撰写思路探析
15
作者 方创琳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从事人文地理学领域及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具体实践的总结,提炼高端智库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为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支持。[方法/过程]采用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典型智库报告的深入解剖分析方法,总结出高端智库报告的基... [目的/意义]通过对从事人文地理学领域及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具体实践的总结,提炼高端智库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为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支持。[方法/过程]采用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典型智库报告的深入解剖分析方法,总结出高端智库报告的基本特点、选题思路和撰写方法,进而提出高端智库报告撰写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结果/结论]人文地理学是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交叉应用学科。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文地理学高端智库报告具有真实性、时效性、超前性、对口性、可操作性、简洁性、科普性和中立性特点。智库报告选题包括平常时期的选题和非常时期的选题两种:平常时期的选题结合研究成果抓“热点”,下“毛毛雨”,以警示性为主,突出长效性和“稳而新”;非常时期的选题主要是结合应急任务抓“冷点”,下“及时雨”,以建议性为主,突出及时性和“准而快”。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按“一事一议”原则编写高端智库报告的“三段式”方法,即导语、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高端智库报告 撰写思路 国家发展需求
下载PDF
“大思政”格局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育人体系探究
16
作者 冯建喜 黄莉雯 汤爽爽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应对日益撕裂的社会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党中央提出了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一系列新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加深对育人体系的理解,梳理了... 十八大以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应对日益撕裂的社会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党中央提出了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一系列新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加深对育人体系的理解,梳理了近百年来我国高校育人方针的演变,发现育人方针始终围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展开,存在形式上的“变”和本质上的“不变”两个特点,具有内在的演变逻辑.当前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构建了该专业的“一三一”大思政育人体系,以期为其他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 大思政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下载PDF
基于虚拟教研室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7
作者 姜海宁 周星宇 安琪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虚拟教研室是在数字化时代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助推平台.从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虚拟教研室优势,阐述虚拟教研室建设对人文地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六化”改革路径与“四体”保障机制.
关键词 数字化 人文地理 虚拟教研室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18
作者 马颖忆 冯年华 +1 位作者 张若琰 张睿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人文地理学作为深刻解析“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有机统一的专业课程,能够很好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规划从业者综合性科学分析及空间规划的能力需求.得益于课程涉及人类活动的教学案例广泛,可深挖的思政元素多,特别适合作为... 人文地理学作为深刻解析“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有机统一的专业课程,能够很好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规划从业者综合性科学分析及空间规划的能力需求.得益于课程涉及人类活动的教学案例广泛,可深挖的思政元素多,特别适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聚焦高素质规划师培养,围绕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了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价值体系,力求从文化熏陶、精神涵养、思维培养三个维度发挥价值引领.通过“人地关系”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呈现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育德切入设计,形成多场域分步骤逐阶段的教学实施模式.充分激发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同育人优势,是其他同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具有借鉴价值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人文地理 国土空间规划 思政元素
下载PDF
基于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研究
19
作者 王颖 杨钰研 《职业教育(汉斯)》 2024年第5期1469-1473,共5页
从学科特点、实际需求、教学实践等方面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新时期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分别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中的作用、... 从学科特点、实际需求、教学实践等方面出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新时期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分别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中的作用、基于《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From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ctual needs and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the rol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Human Ge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高校 大学生 爱国情怀
下载PDF
以实践问题教学开展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改的路径初探——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实践
20
作者 孔翔 白佳伟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5-49,共5页
专业基础课承载着专业启蒙与价值启迪的双重使命,但学生往往面临课程内容多、专业基础薄弱等挑战。因而有必要适应课程特点,通过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教改中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学课程面对育人元素多... 专业基础课承载着专业启蒙与价值启迪的双重使命,但学生往往面临课程内容多、专业基础薄弱等挑战。因而有必要适应课程特点,通过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教改中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学课程面对育人元素多且杂、学生专业认同不高、专业理论知易行难等困境。为此,本研究通过选种“责任田”优化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聚焦专业相关实践问题,探索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支撑的课程思政模式。实践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深度和温度,对于其它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教改具有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 实践问题探究能力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人文地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