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空间效应下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研究——对3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蒲勇健 韩伟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2年第11期39-44,共6页
在传统趋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外生和内生两种区域类型划分方法,研究了2003—2010年中国321个地级市金融发展在地理空间效应视角下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研究表明,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趋同模型比传统模型更优,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外... 在传统趋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外生和内生两种区域类型划分方法,研究了2003—2010年中国321个地级市金融发展在地理空间效应视角下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研究表明,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趋同模型比传统模型更优,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外生法下中国金融发展的趋同存在俱乐部效应,东部趋同速度远大于中西部;内生法下的高值聚集区域存在更显著的俱乐部趋同,但位于西北的低值聚集区域却不存在趋同。所以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落后的地区应积极寻求金融发展趋同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金融 俱乐部趋同 地理空间效应 区域类型划分
下载PDF
地理空间效应视角下的后发经济区趋同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吴玉鸣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81-1987,共7页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后发经济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于地理空间效应对β趋同进行统计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通过对2000—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和内部三个发展区尺度的经济增长趋...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后发经济区经济增长β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于地理空间效应对β趋同进行统计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通过对2000—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和内部三个发展区尺度的经济增长趋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与经典的趋同模型相比,纳入地理空间效应分析框架的空间趋同模型,趋同速度和方程拟合优度均更优,说明地理空间外溢效应在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趋同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其空间俱乐部趋同发生的关键机理,这对于后发经济区增长过程中的区域资源共享、要素流通、互助合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趋同 北部湾经济区
原文传递
两化融合对区域创新的门槛效应——基于山东省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新 郭昊 +1 位作者 徐德英 张戈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43-51,共9页
基于2008—2016年山东省1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两化融合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两化融合水平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联动效应对区域创新存在两化融合水平的双重门槛,且当城市的两化... 基于2008—2016年山东省17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两化融合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两化融合水平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联动效应对区域创新存在两化融合水平的双重门槛,且当城市的两化融合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时,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和地理空间联动效应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当城市的两化融合水平超过了第二门槛值时,二者所产生的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会有所削弱。因此,为了有效利用两化融合渠道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发展,政府应从推动地方信息网络产业的纵深发展、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专项资助、加强全面信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等视角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化融合水平 门槛效应模型 区域创新 地理空间联动效应
下载PDF
“本地-邻地”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影响旅游创新效率的机理与空间效应
4
作者 穆学青 明庆忠 +2 位作者 靳诚 丁正山 张超凡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4-1989,共16页
数字经济作为引导资源快速优化配置再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本地—邻地”空间效应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旅游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构建数字... 数字经济作为引导资源快速优化配置再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本地—邻地”空间效应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旅游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构建数字经济影响旅游创新效率的理论架构,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创新效率测度基础上,探究了二者的动态响应关系以及数字经济对旅游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旅游创新效率均值呈先降后升的“U”型格局,效率值整体水平较低,随着时间推移高值区域不断增加。省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上海市和浙江省旅游创新效率高于长三角地区均值,江苏省旅游创新效率与地区均值差距不断缩小,并在2018年超过地区均值,而安徽省则始终低于地区均值。②空间上,旅游创新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变化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或旅游资源丰度较高地带,具有明显经济和资源指向性特征;旅游创新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高”和“低—低”型占据主导集聚模式。③数字经济是旅游创新效率的格兰杰原因,旅游创新效率受到数字经济的冲击响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和时滞性特征;数字经济对本地旅游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正向效应,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城市旅游创新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当前在数字要素资源涓滴效应下对邻近城市旅游创新产生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创新效率 数字经济 动态响应关系 地理空间效应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俞路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2011年第8期27-32,共6页
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方法,对2003年、2008年两个年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空间非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传统的OLS只是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不能反映... 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方法,对2003年、2008年两个年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空间非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传统的OLS只是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不能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稳定性;GWR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可以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长三角经济增长各主要因素进行参数估计时,GWR模型与OLS模型有显著的差异;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存在空间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空间效应地理加权回归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科研投资对低碳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9期64-65,共2页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倡导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进行低碳农业效率的测度,融入地理空间指标、农业科研投资、农业开放水平等指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倡导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进行低碳农业效率的测度,融入地理空间指标、农业科研投资、农业开放水平等指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指标既存在促进本省农业低碳发展的直接效应,又存在促进相邻省份农业低碳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效率 科研投资 地理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金融科技如何影响银行业竞争 被引量:152
7
作者 孟娜娜 粟勤 雷海波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9,共14页
金融科技的产业化发展给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竞争格局带来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2011—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金融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 金融科技的产业化发展给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竞争格局带来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2011—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的经济金融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地理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其中,金融科技的空间地理效应主要体现为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而金融科技的产业竞争效应则主要来源于“市场挤出”和“技术溢出”两个作用渠道。研究结论对于如何通过金融科技促进银行业有效竞争,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银行业竞争 空间地理效应 产业竞争效应
原文传递
Geographical Space Distribution of China's Oil and Gas Industry: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rs
8
作者 胡健 焦兵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4年第1期68-73,共6页
Here, the geographical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veral Moran’s I index and local Moran’s I index. We found that China’s oil and gas industry ... Here, the geographical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veral Moran’s I index and local Moran’s I index. We found that China’s oil and gas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2000 to 2010 has a differentiated geographical space distribution upstream (extractive industry) but not downstream (reifning industry). To analyz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tates a spatial econometrics model (SEM) was used to identify inlfuential factors resulting from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An external effect is the key factor promoting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upstream industry in China;governmental economic policy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industry resource endowment external effect geographical space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Scale Effects of Geographical Soil Datasets on Soil Carbon Estimation in Louisiana,USA:A Comparison of STATSGO and SSURGO 被引量:4
9
作者 B. ZHONG Y. J. X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91-501,共11页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pools and fluxes bears large uncertainties because SOC stocks vary greatly over geographical space and through time. Although development of the U.S. Soil Survey Geographic Da...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pools and fluxes bears large uncertainties because SOC stocks vary greatly over geographical space and through time. Although development of the U.S. Soil Survey Geographic Database (SSURGO), currently the most detailed level with a map scale ranging from 1:12 000 to 1:63 360, has involved substantial government funds and coordinated network efforts, very few studies have utilized it for soil carbon assessment at the large landscape scal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compare estimat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among SSURGO, the State Soil Geographic Database (STATSGO), and referenced field measurements at the soil map unit; 2)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missing data on SOC estimation by SSURGO and STATSGO; 3) quantify spatial differences in SOC estimation between SSURGO and STATSCO, specifically for the state of Louisiana; and 4) assess scale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 estimates from a soil map unit to a watershed and a river basin scale. SOC was estimated using soil attributes of SSURGO and STATSGO including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content, soil layer depth, and bulk density. Paired t-tes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various relations of SOC and SOM among the datasets. There were positive relations of SOC estimates between SSURGO and STATSGO at the soil map unit (R2 = 0.56, n = 86, t = 1.65, P = 0.102; depth: 30 cm). However, the SOC estimated by STATSGO were 9%, 33% and 36~ lower for the upper 30-cm, the upper l-m, and the maximal depth (up to 2.75 m) soils,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from SSURGO. The difference tended to increase as the spatial scale changes from the soil map unit to the watershed and river basin scale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d field measurements, the estimates in SOM by SSURGO showed a closer match than those of STATSCO,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er wa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latter in SOC estimation, both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SSURGO in SOC estimation for the entire United States c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oil carbon accounting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carbon bal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ccounting climate change GIS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organic mat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