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冯长春 巴特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63-167,共5页
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地资源具有的经济特性,并利用西方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剖析了地租的形成与类型,阐述了地租与地价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影响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以及房地产供求关系。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对政府有效管... 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地资源具有的经济特性,并利用西方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剖析了地租的形成与类型,阐述了地租与地价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影响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以及房地产供求关系。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对政府有效管理土地和投资者开发经营房地产,都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经济特性 地租与地价 供给与需求
下载PDF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研究(下)
2
作者 雷仲篪 《长江论坛》 1994年第2期54-56,共3页
出让方式中:“市场轨”运行的微观基础条件尚不成熟;协议方式弊端多 城市土地批租出让采用三种方式,其中公开拍卖与竞争性招标投标二者是运行在“市场轨”之上的。然而,“市场轨”赖以承载的微观基础尚不成熟。这里主要是指,参与这两种... 出让方式中:“市场轨”运行的微观基础条件尚不成熟;协议方式弊端多 城市土地批租出让采用三种方式,其中公开拍卖与竞争性招标投标二者是运行在“市场轨”之上的。然而,“市场轨”赖以承载的微观基础尚不成熟。这里主要是指,参与这两种方式出让土地的受让者,除了外商与内商中的私营企业外,绝大部分是我们的国有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房地产业 宏观研究 协议出让 国有企业 解决的对策 微观基础 建筑业 地租与地价 工程费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孙中山“土地国有”思想内涵辩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天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1-76,共6页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其要旨在于平均地税的承担义务,使“土地皆有税”。“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让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抽税,涨价归公。其实施前提,则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孙中山在其论著和各种讲话中,曾不...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其要旨在于平均地税的承担义务,使“土地皆有税”。“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让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抽税,涨价归公。其实施前提,则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孙中山在其论著和各种讲话中,曾不遗余力地宣传“土地国有”政策,认为“此种方法最适宜于我国社会经济之改革”。这使学术界许多同志认为,孙中山宣传“土地国有”,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其实,将孙中山有关土地所有制的设想完全框定在公有制范围内,是一种将内涵丰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简单化的做法,它有可能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体系的片面理解。那么,孙中山的实际主张究竟如何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收归国有 绝对地租 单一税 地租与地价 地主 思想内涵 土地私有 土地所有制 涨价归公
下载PDF
《中国农民负担史》第2卷读后
4
作者 丛翰香 史建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25-229,共5页
《中国农民负担史》第2卷读后丛翰香,史建云中国有8亿农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始终构成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然而,多年来却没有一部专史论述农民负担问题,财政部组织编写的四卷本2... 《中国农民负担史》第2卷读后丛翰香,史建云中国有8亿农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始终构成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然而,多年来却没有一部专史论述农民负担问题,财政部组织编写的四卷本200余万字的《中国农民负担史》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负担 地租与地价 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近代史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卷读 北洋军阀时期 外国资本 农村劳动力 国民政府
原文传递
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
5
作者 梁运斌 《北京房地产》 1995年第10期54-56,共3页
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梁运斌践需要理论作指导,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理论加指导。加强基础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调控和管理。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把已经有的理论条理化、系... 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梁运斌践需要理论作指导,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理论加指导。加强基础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调控和管理。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把已经有的理论条理化、系统化、并目加以分析,阐明对房地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业发展 地租理论 地租与地价 理论基础 探析 绝对地租 生产要素 经济学家 形成机制 所有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