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地级市面板数据
1
作者 葛紫榕 蒋文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研究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分析广东省2010—2020年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替代关系,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减... 研究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分析广东省2010—2020年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替代关系,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减弱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之,则相反;经济增长、城镇化缩小收入差距的能力随差距的缩小呈“U”形。因此,可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城镇化 实证分析 地级市面板数据 广东省
下载PDF
基础教育与人口集聚——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智勇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5,共1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与集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影响人口集聚的原因和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理解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疏解大都市区人口以及建设新城区。在流动人口大军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与集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影响人口集聚的原因和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理解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疏解大都市区人口以及建设新城区。在流动人口大军中,教育迁移的比例不断提高,教育迁移成为人口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1989-2010年期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提出基础教育与人口集聚之间先后呈现倒U型和U型关系,表明基础教育规模显著影响了人口集聚,而教育迁移成为促进人口集聚的一个新动力,特别是在2005年以来,教育迁移加速了人口集聚的趋势。因而,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以及大都市疏解人口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促成人口集聚与疏导人口合理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人口集聚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智勇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102,127,128,共15页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现象 重工业化 市场化 城镇化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中部六省地级市区数据与分位数回归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拥政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12期115-118,共4页
针对地级市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中国中部六省共82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不同分位数处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动... 针对地级市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中国中部六省共82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不同分位数处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动是统计显著的。与经典的条件均值回归相比,条件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能够揭示数据生成过程的更加丰富的信息,为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时空特征整合的统计建模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地级市区数据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东部十省市地级市区数据与分位数回归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拥政 《统计教育》 2009年第3期12-17,共6页
针对地级市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中国东部十个省市共87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不同分位数处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 针对地级市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中国东部十个省市共87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不同分位数处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动是统计显著的。与经典的条件均值回归相比,条件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能够揭示数据生成过程更加丰富的信息,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时空特征整合的统计建模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十省市 地级市区数据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流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 被引量:8
6
作者 郝倩 廖洪富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71-174,共4页
本文以流通业空间集聚特征为基础,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第三,... 本文以流通业空间集聚特征为基础,研究了流通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产业集聚水平处于逐年提高的趋势;第二,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两者变量都存在空间分布特征;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即本地流通产业集聚对邻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第四,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不显著;第五,我国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一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流通业发展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特征和区域差异分析——基于201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
7
作者 苏丽丽 王一羽 《创新科技》 2019年第11期77-84,共8页
本文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的数据,从融资客体、融资主体和融资模式3个角度对河南省企业专利质押贷款的融资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了发展的特征和... 本文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的数据,从融资客体、融资主体和融资模式3个角度对河南省企业专利质押贷款的融资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了发展的特征和经验启示。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目前专利质押贷款实证研究不足的有益补充,亦可作为河南省完善专利质押贷款相关政策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质押贷款 融资特征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区域差异——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
8
作者 苏丽丽 王一羽 《时代金融》 2020年第32期51-52,69,共3页
本文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不同地级市专利质押贷款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并从专利授权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激励强度三个维度分析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政府激励是河南省专利质押... 本文基于2013-2017年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不同地级市专利质押贷款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并从专利授权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激励强度三个维度分析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政府激励是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质押贷款融资 区域差异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地级调度数据网组网分析与网络安全研究
9
作者 梁垚 《区域治理》 2018年第20期169-170,共2页
本文研究的地市级电力调度数据网组网,采用层次化结构设计,增强了网络稳定性,使网络便于扩展,其应用的私密性非常高,可通过MPLSVPN实现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的隔离;采用了MP-BGP的设计,使得数据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转发,提高了电... 本文研究的地市级电力调度数据网组网,采用层次化结构设计,增强了网络稳定性,使网络便于扩展,其应用的私密性非常高,可通过MPLSVPN实现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的隔离;采用了MP-BGP的设计,使得数据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转发,提高了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级调度数据网组网 网络安全 研究
下载PDF
地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差距研究
10
作者 杨良松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10-16,共7页
本文基于2000~2013年地级数据测量了地区之间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并分析了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税收中的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地区间差距.本文发现,首先,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在2007年之前逐年上升,而... 本文基于2000~2013年地级数据测量了地区之间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并分析了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税收中的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地区间差距.本文发现,首先,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在2007年之前逐年上升,而后逐年降低,但均显著高于人均GDP与财政支出.税收的地区间差异显著高于非税收入,且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地区间差异大于其他税种.从收入来源来看,非税收入、营业税与其他税收的比重较高,对于财政总收入的不平等贡献最大.其次,对财政收入的泰尔指数分解表明,财政总收入的差异中80%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内差异,且东部与西部的区内差异较大.再次,财政总收入的差异中60%来自省内差异;广东与内蒙古等地的省内差异较大,而吉林与江西等地的省内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收入差距 不平等分解 地级数据
下载PDF
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基于2003-2009年地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良松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8-160,共13页
地方政府承担了多数财政农业支出,而地方财政支出又高度依赖政府间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对地方农业支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文使用2003-2009年地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这一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存在忽视农业支出的激励,且转移支付制度存... 地方政府承担了多数财政农业支出,而地方财政支出又高度依赖政府间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对地方农业支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文使用2003-2009年地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这一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存在忽视农业支出的激励,且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实证部分表明,无论是使用比重还是人均额,转移支付对农业支出的积极作用均较为微弱,一般性转移支付效果很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效果较大,但也低于合理水平;转移支付的效果存在显著的时间与地区差异,即在2003-2006年与财力净流入地区效果更好;转移支付对农业支出中的林业支出影响最大,对其他农业支出的影响较小。政策性建议是转移支付结构调整应当慎重,注意地方政府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挪用,且应强化地方政府问责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农业支出 转移支付 地级数据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人口与耕地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雨生 郭健 +2 位作者 邓毅博 陈蕾 李迎 《地矿测绘》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其中,耕地是土地利用中变化最显著的一类。目前,国内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系列问题,而人口数量是土地利用变更尤其是耕地变化的直接因素之一。为此,... 人口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其中,耕地是土地利用中变化最显著的一类。目前,国内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系列问题,而人口数量是土地利用变更尤其是耕地变化的直接因素之一。为此,通过分析中国2001-2005年间耕地变化与人口的关系,即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一元、二元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研究人口与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了人口是耕地变化的活力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数据 地级城市数据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金芳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7-171,共5页
文章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钟状曲线关系,即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伴随其深入发展并跨越拐... 文章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钟状曲线关系,即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伴随其深入发展并跨越拐点值后,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来看,互联网发展有助于减弱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且劳动力要素配置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作用效果显著成立,互联网与劳动力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的联动协同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合理有序引导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互联网发展 区域经济差距 劳动力要素配置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形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兴达 《时代金融》 2019年第8期171-173,共3页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2005年至2012年地级市经济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存在耐久效应,并且对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存在"过度敏感"...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2005年至2012年地级市经济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存在耐久效应,并且对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存在"过度敏感"。与此同时,实际利率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的总效应为收入效应,而非挤出效应。为了消除耐久品消费对于研究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是否存在习惯形成效应,实证结果不支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存在习惯形成效应,并且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同样收到可支配收入影响以及实际利率的挤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习惯形成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地级市面板数据
下载PDF
地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差距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良松 《税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0-55,共6页
本文基于2000-2013年地级数据测量了地区之间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并分析了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税收中的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地区间差距。发现,(1)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在2007年之前逐年上升,而后逐年... 本文基于2000-2013年地级数据测量了地区之间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并分析了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税收中的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地区间差距。发现,(1)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在2007年之前逐年上升,而后逐年降低,但均显著高于人均GDP与财政支出。税收的地区间差异显著高于非税收入,且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地区间差异大于其他税种。从收入来源看,非税收入、营业税与其他税收的比重较高,对于财政总收入的不平等贡献最大。(2)对财政收入的泰尔指数分解表明,财政总收入的差异中80%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内差异,且东部与西部的区内差异较大。(3)财政总收入的差异中60%来自省内差异,广东与内蒙古等地的省内差异较大,而吉林与江西等地的省内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收入差距 不平等分解 地级数据
原文传递
从专项债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建华 熊如意 《财经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利用2015—2020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明确的限额范围内,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专项债抑制地方经济增长,在拐点之后正向激励经济增长... 利用2015—2020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明确的限额范围内,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专项债抑制地方经济增长,在拐点之后正向激励经济增长,且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专项债激励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在中心城市,专项债抑制经济增长;而在非中心城市,专项债与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可以解释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非中心城市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专项债市场化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专项债额度向非中心城市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专项债 地区经济增长 地级数据 城市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碳诅咒”效应及其异质性
17
作者 黄清子 李冬冬 李敏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04-1618,共15页
【目的】“碳诅咒”是指化石能源富集区域比化石能源贫瘠区域更倾向于采取碳密集发展方式的现象。本文将“碳诅咒”理论延伸至城市层面,考察“碳诅咒”效应在中国的存在性与差异性。【方法】通过识别中国化石能源城市、划分其能源类型... 【目的】“碳诅咒”是指化石能源富集区域比化石能源贫瘠区域更倾向于采取碳密集发展方式的现象。本文将“碳诅咒”理论延伸至城市层面,考察“碳诅咒”效应在中国的存在性与差异性。【方法】通过识别中国化石能源城市、划分其能源类型和开发阶段,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选用2012—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碳诅咒”效应在中国城市层面的存在性以及不同化石能源城市遭受“碳诅咒”的程度差异。【结果】中国化石能源城市比非化石能源城市更倾向于采取碳密集发展方式;从城市能源类型来看,油气型、煤炭油气型、煤炭型城市受“碳诅咒”的程度依次减弱;从城市开发阶段来看,成熟型、再生型、成长型、衰退型城市受“碳诅咒”的程度依次减弱;从控制变量来看,化石能源城市的人口密度和政府干预程度增加了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效果不显著。【结论】在中国城市层面,的确存在“碳诅咒”现象。这种现象由于城市能源类型与开发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诅咒” 化石能源 异质性 地级市面板数据 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对威廉姆森假说的一个检验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智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9,共10页
人口的集聚是否会持续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吸纳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当前中国的人口集聚处于何种阶段?在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应当采取何种城市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新型... 人口的集聚是否会持续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如何能够吸纳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当前中国的人口集聚处于何种阶段?在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应当采取何种城市发展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文章基于1989-2015年地市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对地级市全市域和市辖区而言,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还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区域和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区域而言,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影响,而对城市来说,对初始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影响。不过在2005以后,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不显著。对大中城市而言,应采取措施积极推动郊区化,充分发挥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内陆地区而言,应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驱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地级市面板数据 威廉姆森假说
原文传递
Responses of Grass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Northern China
19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1 位作者 许尔琪 康蕾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2期92-100,共9页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grassland ecosystem. Extensive 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NPP can be found in literature. However, the agreement on th...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grassland ecosystem. Extensive 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NPP can be found in literature. However, the agreement 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factors in shap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assland NPP has not yet been reached. Here a grassland in situ NPP database comprising 602 samples in northern China for 1980-1999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ublished biomass and forage yield field measurements. Correlation analyses and dominance analysis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separate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climate topography and soil) on spatial variation in NPP separately. Grassland NPP ranged from 4.76 g C m-2a-1 to 975.94gCm-2a-1, showing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space. NPP increased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declined with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Specifically, precipitation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deserts, followed by steppes and meadows. Grassland NPP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because of water limitatio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lope, but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spect. Soil quality showed positive effects on NPP.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ollowed by ele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ield measurement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ominant factor Nor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