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脉动机制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明珠 谢礼立 于海英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2期17-23,共7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地脉动波场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和以往研究地脉动机制的几种方法。然后依据作者对基岩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地脉动记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提出了判定地脉动波场性质的形态法,轨迹法和基岩... 本文首先回顾了地脉动波场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和以往研究地脉动机制的几种方法。然后依据作者对基岩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地脉动记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提出了判定地脉动波场性质的形态法,轨迹法和基岩地脉动谱比法,并用实际地脉动观测记录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脉机制 形态 轨迹 基岩地脉谱比 地震
下载PDF
基岩表面地脉动谱比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郭明珠 周嗣平 +1 位作者 徐国栋 俞瑞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68-1071,共4页
目前,场地影响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法和经验法。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法属经验法。这种方法将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和幅值分别看作是观测场地的卓越频率和放大因子。虽然该法在国内外很多工程实例... 目前,场地影响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法和经验法。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法属经验法。这种方法将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和幅值分别看作是观测场地的卓越频率和放大因子。虽然该法在国内外很多工程实例中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但由于这种方法建立过程中应用了许多假设,所以很多地震工程学家对这种方法持怀疑态度。本文讨论了基岩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为 1 这一假定的合理性。并采用泊松弹性半空间模型,应用概率分析方法考虑地脉动的随机性,推导了地下体波斜入射弹性半空间自由表面形成地脉动的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表达式。通过计算论证体波斜入射泊松弹性半空间形成的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特性。结果表明: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体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接近于 1;当地脉动主要成分为面波时,基岩表面地脉动水平分量与竖向分量谱比介于 0.54~0.79 之间。对泊松基岩,该比值是 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地脉谱比 地脉单点谱比 地脉的随机性
下载PDF
地脉动勘探在矿区下部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康 《四川建筑》 2022年第5期230-232,236,共4页
地脉动测试法是近年来成长较为迅速的一种重要的勘探方式,也是探测深部及隐伏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它具有无需人工震源辅助的优点。首先介绍了地脉动法的理论基础空间自相关法,并以福建某矿区地下采空区调查项目为例... 地脉动测试法是近年来成长较为迅速的一种重要的勘探方式,也是探测深部及隐伏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它具有无需人工震源辅助的优点。首先介绍了地脉动法的理论基础空间自相关法,并以福建某矿区地下采空区调查项目为例,重点介绍了地脉动法的数据采集方式,以及相应数据处理流程和手段,最后通过物探成果解译探讨地脉动在地下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脉动法 采空区探测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测试与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乔虹 魏瑞演 《三明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90-396,共7页
以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为试点工程,分别采用地脉动法和初位移法测试试点工程在非隔震状态与隔震状态的动态特性,并将测试得到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设置在试点工程内部的传感器记录了大楼两次实际地震的反应;选取江西瑞... 以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为试点工程,分别采用地脉动法和初位移法测试试点工程在非隔震状态与隔震状态的动态特性,并将测试得到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设置在试点工程内部的传感器记录了大楼两次实际地震的反应;选取江西瑞昌地震的地震波输入ETABS软件,分析计算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在实际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并将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作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隔震结构 地脉动法 初位移
下载PDF
Site effects 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based on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for metropolitan Beijing 被引量:21
5
作者 CHEN QiFu LIU LanBo +1 位作者 WANG WeiJun ROHRBACH Eri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80-287,共8页
A campaign of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was conducted in summer 2007 for assessing local site effects of seismic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Using the measurements from over 600 sites with approximate... A campaign of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was conducted in summer 2007 for assessing local site effects of seismic strong ground motion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Using the measurements from over 600 sites with approximately 1―2 km spacing covering the entire area inside Beijing’s 5th Beltway, we present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form of contours of the predominant resonant frequency, the thick- ness of the uppermost soft sediments, and the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factor. The microtremor- derived soft sediment thickness is generally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based on much sparser borehole data, with the revealing of more short-wavelength undulations, which coincide with major geomorphological and neotectonic expressions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This study provides additional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th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civil infrastructures and seismic hazard response in metropolitan Beijing. It also provides a feasible geophysical approaching to explore the 3-D structure beneath metropolitan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 理论分析 地脉机制分析 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