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Ms8.0)地表建筑体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裴军令 李海兵 +2 位作者 司家亮 邱祝礼 孙知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通过汶川地震震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已证实沿着早先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了两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逆冲伴随右旋走滑破裂带,长275km,最大垂直位移达11m,水平位移达12m;另一条纯逆冲性质的破裂带,沿着灌县-安县断裂发育,... 通过汶川地震震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已证实沿着早先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了两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逆冲伴随右旋走滑破裂带,长275km,最大垂直位移达11m,水平位移达12m;另一条纯逆冲性质的破裂带,沿着灌县-安县断裂发育,最大垂直位移达4m。活动断裂之上的地表破裂带是野外工作中确定地震断裂性质的重要现象。另外,在活动断裂相邻区域和远离区域的路面以及建筑体还大量存在变形现象。通常沿活动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是典型的同震破裂,相邻区域的地表路面及建筑体发育的变形属于次生变形,远离区域发育的变形则属于震后变形。对次生变形和震后变形测量数据的应用容易影响活动断裂特征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因为路面等建筑体上的挤压拱起、叠置以及水平错断等现象多是受到地震过程中通过断裂活动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作用在局部地表建筑体产生的变形。但是,分布广泛的挤压现象暗示了区域上挤压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地表同震破裂位置的推测及地震断裂性质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建筑体 同震破裂 震后变形 次生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