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SCI论文看我国岩土与地质工程学科国际化发展趋势
1
作者 刘建军 鲁燕儿 师迪 《科技广场》 2019年第3期86-96,共11页
SCI论文是衡量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SCI论文对我国地质工程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为该学科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持。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8-2017年世界范围和中国地质工程学科领域的... SCI论文是衡量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SCI论文对我国地质工程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为该学科的后续发展提供支持。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8-2017年世界范围和中国地质工程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发文数量、研究方向、合作研究、基金资助机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主要发文期刊等方面分析了世界和中国地质工程学科领域近十年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近十年该学科发展迅猛,发文总量已超越美国,位居第一;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中,我国研究机构占7席。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在本学科发展趋势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数据库 SCI论文 地质工程学科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我校地质工程(原探矿工程)学科发展的思考
2
作者 张可能 《煤炭高等教育》 1999年第4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地质工程学科 探矿工程 学科发展 施工技术 工程地质 钻进技术 工程勘察 建筑环境 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科的世纪演化与前景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思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作为本刊的新春献辞,文中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评述。回顾了它的由来,讨论了它的理论基础的夯实,畅谈了工程地质学科的想往和前景。在科技和工程极大发展,人地和谐受到全人类共同关注,正酝酿着科技突破的新世纪,作者期望我... 作为本刊的新春献辞,文中对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评述。回顾了它的由来,讨论了它的理论基础的夯实,畅谈了工程地质学科的想往和前景。在科技和工程极大发展,人地和谐受到全人类共同关注,正酝酿着科技突破的新世纪,作者期望我国工程地质学界关注趋势的影响及学科整体的前进和未来,并为此在"蛇年"及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学科 核心价值演化 传统工程领域 可持续发展工程领域 多元融合途径 大成综合途径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科方向性的展望
4
作者 王思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z1期1-3,共3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工程地质学界正义不容辞地走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道路.针对这种新的世纪发展方向和地球科学进展善状况,本文提出关于"研究地圈动力学,发展非线性理,应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建议,希望我国工程地质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工程地质学界正义不容辞地走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道路.针对这种新的世纪发展方向和地球科学进展善状况,本文提出关于"研究地圈动力学,发展非线性理,应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建议,希望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水平和能力能够得到新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学科 地圈动力学 非线性 空间对地观测
下载PDF
对工程地质分支学科涌现的分析
5
作者 效牛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2期53-55,共3页
在指出工程地质众多分支学科涌现的基础上,对分支学科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涌现的背景,明确了其性质,提出了理清工程地质科学体系的任务。
关键词 工程地质分支学科 科学发展背景 科学发展状态 工程地质科学体系
下载PDF
面向21世纪地质工程人才培养
6
作者 彭振斌 匡立新 熊湘君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1999年第S1期58-60,共3页
论述了地质工程学科应包括的业务范围和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主攻方向等。
关键词 地质工程学科 人才培养
下载PDF
SH-Mode Seismic-Reflection Imaging of Earthfill Dams
7
作者 Edward W. Woolery 《Engineering》 2018年第5期694-701,共8页
Assessing sub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ing geologic features (e.g., faults, cavities, low-velocity lay- ers, etc.) are typical problems in near-surface geophysics. These questions often have adverse geotechni-... Assessing sub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ing geologic features (e.g., faults, cavities, low-velocity lay- ers, etc.) are typical problems in near-surface geophysics. These questions often have advers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mplications, and can be especially acute when associated with high-hazard structures such as large earthen flood-control dams. Dam-related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a large part of this major infrastructure wa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to mid-twentieth century; these dams are thus passing into the latter stages of their design life, where minute flaws that were overlooked or thought to be insignificant in design/construction are now proving problematic. The high-hydraulic heads associated with these structures can quicken degra-dation of weak areas and compromise long-term integrity. Addressing dam-related problems solely with traditional invasive drilling techniques is often inadequate (i.e., lack of lateral resolution) and]or econom- ically exorbitant at this scale. However, strategic geotechnical drilling integrated with the broad utility of near-surface geophysics, particularly the horizontally polarized shear-wave (SH-mode) seismic-reflection technique for imag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detail and geological foundation conditions of earthfill embankment dams can cost-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ubsurface definition needed for remedial engineering. Demonstrative evidence for this supposition is provided in the form of SH-wave seismic-reflection imaging of in situ and engineered as-built components of flood-control embankment dams at two example sites in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YSICS Seismic reflection SHEAR-WAVE NEAR-SURFACE Dam safe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