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泽升 徐翔宇 +3 位作者 周原 徐柳 周夏飞 曹国志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4年第6期67-69,共3页
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易引发突发水污染事件,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地质灾害引发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具有成因复杂、污染多样、后果严重等特点,然而相应的应对体系尚不健全,应对能力也有待提升。本文针对我国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 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易引发突发水污染事件,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地质灾害引发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具有成因复杂、污染多样、后果严重等特点,然而相应的应对体系尚不健全,应对能力也有待提升。本文针对我国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夯基础、抓重点、强融合”为原则,构建健全高效的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防控与应对体系,以期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事件 环境应急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
下载PDF
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研究——以鲁甸县龙头山镇为例
2
作者 刘玲梅 王培茗 张泽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越远的区域,村庄建设受限越小村庄形态越复杂。②村庄所处距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受邻村居民影响越大的区域,村庄紧凑度越高。③村庄建筑长轴方向平行于地震断裂带的数量相对较多,人们利用建筑刚度较大的长轴方向来应对地震产生的较大能量,从而减轻建筑受损程度。④村庄距最近一次地震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距公路越近,其地质灾害隐患点越多,村庄道路越曲折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形态 村庄空间结构 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 关联性 龙头山镇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博譞 钱黎 +11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_(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_(S)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_(S)7.1主震所致还是因M_(S)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什盆地 逆断型强震 地表破裂 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被引量:103
4
作者 许冲 戴福初 +6 位作者 陈剑 涂新斌 许领 李维朝 田伟 曹琰波 姚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5-762,共18页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灾害总面积约687.1km2。基于GIS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高程范围为1000—2000m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54.00%;坡度范围为30°—50°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发生机理、预测理论、灾区恢复重建与选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次生地质灾害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遥感 重灾区 次生地质灾害 解译 GIS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北川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庭 张志 +2 位作者 谷延群 周曼蒂 强建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2,共6页
以北川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数据判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岩性、构造、水系、地形地貌等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影... 以北川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数据判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岩性、构造、水系、地形地貌等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影像因素。不同空间区域上各主要控制因素对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力不一样。北川县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密集分布,受岩石地层结构组分的影响,在志留纪地层中集中发育,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地形坡度30°—70°区域内集中发育。这些分布规律的发现,可以及时为北川县防灾规划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被引量:89
6
作者 张永双 雷伟志 +2 位作者 石菊松 吴树仁 王献礼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 堰塞湖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凤民 张立海 +1 位作者 刘海青 张业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NE向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危险性 评价
下载PDF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涛 马寅生 +2 位作者 龙长兴 谭成轩 吴树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3-1922,共10页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地表变形破坏(包括沿断裂带的道路、农田、建筑物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段性,即映秀-北川断裂地震活动最剧烈,南坝-关庄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活动性次之的"横向"差异性,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地震活动性减弱的"纵向"分段性。地震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明显控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映秀-北川断裂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沿其余断裂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高分辨率多光谱的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福涛 王世新 +4 位作者 周艺 王丽涛 阎福礼 李文俊 刘雄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5,共5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大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面积滑坡、崩塌、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并严重阻碍了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快速获取的震前和震后航空、航天等多源遥感数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数据...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大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面积滑坡、崩塌、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并严重阻碍了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快速获取的震前和震后航空、航天等多源遥感数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数据,首先结合次生地质灾害在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上的形态、结构和纹理特征,对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有效监测。结果显示:芦山县、宝兴县和天全县次生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各有164处、126处和71处大型次生地质灾害点。并结合GIS技术对这些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同区域地质构造、烈度和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监测区存在四个次生地质灾害高发区,其中一个聚集在震中6公里范围内,其他三个沿本区域两个主要地质断层分布;超过97%的次生地质灾害位于烈度Ⅶ~Ⅳ度、坡度25°~50°且海拔800~2 000m之间的区域。最后结合震害遥感监测评估结果,对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实施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多光谱遥感 芦山地震 监测 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秀珍 孔纪名 +4 位作者 崔云 田述军 钟卫 韩陪锋 张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一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类型 特征 演化趋势
下载PDF
四川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灾害特征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兆成 童立强 +2 位作者 郑雄伟 齐建伟 王建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5,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 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 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引发了1678处次生地质灾害,覆盖地表面积约8.354 km2,具有规模小且以崩塌、落石为主要灾害类型的特点。基于地震前的地形数据,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的关系。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海拔750~1850 m之间;82.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形坡度15毅~50毅之间,但随着坡度的增加,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显著升高。在空间分布上,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线性排列:或沿NE向发震断裂线性排布,或沿山脊和河谷线性排列。研究结果为芦山地震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遥感调查 空间分布
下载PDF
“4·25”尼泊尔M_(s)8.1地震西藏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森旺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王仁超 邱洪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pes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对灾区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灾区地质灾害因类型而异,呈间断性集中分布;灾害危险性以中、高和极高危险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10%、21.67%和24.38%,而极低和低危险区共占18.85%;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危险性分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危险性分区
下载PDF
考虑降雨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电网风险评估方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邓创 刘友波 +1 位作者 刘俊勇 黄丹青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25-3832,共8页
针对降雨气象频繁造成次生地质灾害进而诱发输电线路停运的现状,建立一种考虑降雨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电网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分析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影响电力设施故障率的途径;结合气象和地质环境遥感数据估算诱发次生地质灾害行为的关联... 针对降雨气象频繁造成次生地质灾害进而诱发输电线路停运的现状,建立一种考虑降雨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电网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分析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影响电力设施故障率的途径;结合气象和地质环境遥感数据估算诱发次生地质灾害行为的关联参数,并量化次生地质灾害造成输电杆塔变形及线路断线的概率。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和最优削减负荷模型,结合风险理论构建指标,以此为依据识别降雨气象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下系统薄弱环节。综合考虑系统网架结构和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给出实际应用时所提模型中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等关键技术实现框架。对某区域电网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行风险随着灾害范围扩大、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步增加,与实际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次生地质灾害 遥感 风险评估 蒙特卡洛模拟 最优切负荷模型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业成 张立海 赵晓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5-809,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向的高危险带...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向的高危险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与一般地质灾害基本相同,但其激发因素为地震。震级5级以上、烈度Ⅵ度以上的地区,可能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 形成条件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 被引量:10
15
作者 施斌 王宝军 +1 位作者 张巍 徐洁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7-394,共8页
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成因 工程地质调查
下载PDF
汶川县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军杰 张志 +2 位作者 王旭 谷延群 强建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5-760,共6页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致使山体破碎,河流变迁,极大的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和地表景观,形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山地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采用传统实地调查山地地质灾...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致使山体破碎,河流变迁,极大的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和地表景观,形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山地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采用传统实地调查山地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方法困难很大,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宏观、全面、精确、及时地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预防灾害的进一步发生。综合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影像对汶川县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很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了汶川境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点的分布情况,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在DEM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信息,通过水系流域的划分,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预防预警次生山地地质灾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次生山地地质灾害 DEM 流域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立海 张业成 刘向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356-360,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危险性区划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健 巨能攀 +2 位作者 何朝阳 李为乐 刘汉湖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5-360,共6页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类型复杂,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分析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用于减灾防灾,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现场调查获取的大量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以信息建模理论为指导,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及实现海量地灾信息综合管理为目的,研发了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信息综合管理系统(WIMS)。利用GIS的强大空间图形管理能力、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等技术,以发布图形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方式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共享,解决了空间数据编辑及提升地图访问速度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不仅能够为灾害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认识地质灾害的公共平台,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建模语言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龙溪河流域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及河床演变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碧云 傅旭东 张正峰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5-1017,共13页
以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分别选用"5·12"地震前后QuickBird全色遥感影像及DEM数据,辅以差分GPS和激光测距仪等现场实测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及河床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 以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分别选用"5·12"地震前后QuickBird全色遥感影像及DEM数据,辅以差分GPS和激光测距仪等现场实测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及河床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次生地质灾害面积为11.1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9%,主要分布在坡度20°—50°之间,占灾害总面积的86.59%;阳坡比阴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比率大,东南坡向地质灾害发生面积比率最大,达到灾害总面积的23.97%;1100—2300m高程范围内地质灾害比较集中,占灾害总面积的80.23%,是研究区灾害分布的主要高程范围;地质灾害沿河流分布规律明显,距主河道越近灾害点分布越密集.泥石流引发龙溪河河床形态变化,上游、下游河床剖面和比降变化较大.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地形因素关系密切.该文的研究可为震后防灾减灾和预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地形因素 河床演变
下载PDF
白龙江中游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运兴 梁收运 周自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8期418-423,共6页
依据汶川大地震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排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区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其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在较大程度受坡度、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 依据汶川大地震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排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南部白龙江中游地区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其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在较大程度受坡度、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灾后重建场地选择和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白龙江中游地区 坡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