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被引量:
29
1
作者
魏永佩
刘池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6,142,共9页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三大阶段:在早白垩世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受中非走滑断裂的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巨大,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往往不一致;在晚白垩世,盆地为断陷和坳陷型沉积,沉积中心向远离中非断裂带的东南方向迁移。盆地总体的演化具有从走滑型向拉张伸展型转化的特点。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烃源岩和储集岩在靠近中非走滑断裂带附近较发育;在晚期的构造挤压作用下,一方面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同时,可造成油气重新分布,形成一些新生的油气藏。在该部位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往往不一致,这给油气的勘探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要十分慎重。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盆地东南部,是晚期沉积和沉降的中心,主力烃源岩演化比较适中,油气成藏期较晚,是寻找具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演化模型
盆地
演化
中非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
结构
演化
模型
变形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被引量:
29
1
作者
魏永佩
刘池阳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6,142,共9页
文摘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三大阶段:在早白垩世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受中非走滑断裂的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巨大,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往往不一致;在晚白垩世,盆地为断陷和坳陷型沉积,沉积中心向远离中非断裂带的东南方向迁移。盆地总体的演化具有从走滑型向拉张伸展型转化的特点。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烃源岩和储集岩在靠近中非走滑断裂带附近较发育;在晚期的构造挤压作用下,一方面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同时,可造成油气重新分布,形成一些新生的油气藏。在该部位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往往不一致,这给油气的勘探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要十分慎重。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盆地东南部,是晚期沉积和沉降的中心,主力烃源岩演化比较适中,油气成藏期较晚,是寻找具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
地质演化模型
盆地
演化
中非走滑断裂带
Keywords
geological model
basin evolution
the Central African Fault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8.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39906,41272237)资助.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何登发导师的细心指导,再此表示衷心感谢!
文摘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
结构
演化
模型
变形因素
Keywords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 Structural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Evolution model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Deformation factor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魏永佩
刘池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
2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