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韩金良 吴树仁 +5 位作者 何淑军 孙炜锋 张春山 王涛 杨金中 石菊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性滑坡,从上到下往往形成阶梯状多级滑动的滑坡群,此种模式适用于残坡积层、风化层地震滑坡和主滑面较缓的地震基岩滑坡。最后,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并对防灾减灾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下载PDF
蒙库铁矿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的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国祥 杜坤乾 +1 位作者 张大磊 马建军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7年第9期151-154,共4页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对蒙库铁矿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危害特征进行了综合阐述及分析,得出了地质灾害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边坡体岩体结构和地下水作用的综合分析以及1120m平台、1150... 通过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对蒙库铁矿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危害特征进行了综合阐述及分析,得出了地质灾害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边坡体岩体结构和地下水作用的综合分析以及1120m平台、1150m平台地质灾害体的定性分析得出:北帮边坡区域存在一定的岩石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稳定性较差;边坡体可能存在的破坏模式有沿大倾角结构面的崩塌破坏和浅表层的滑移破坏2种类型;在暴雨作用或人工爆破震动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塌破坏或滑移破坏。以滑移式危岩为例,对北帮边坡地质灾害体进行了稳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对地质灾害体的综合评价结果,对场地地质灾害体的分布进行了综合合理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软弱结构面 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分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