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会一团”组织全国九所修院负责人到汶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
1
作者 刘盈池 《中国天主教》 2018年第4期25-25,65,共1页
6月14日,参加全国修院工作会议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领导、九所修院院长及教务长,前往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地震纪念馆,感受党和人民灾后重建成果。虽然距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6月14日,参加全国修院工作会议的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领导、九所修院院长及教务长,前往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映秀地震纪念馆,感受党和人民灾后重建成果。虽然距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但当大家来到地震纪念馆时,面对曾经满目疮痍的还原场景,那场地震带来的伤痛仿佛历历在目。地震展馆共有地殇庭、缅怀厅、灾害厅、崛起庭等九部分组成。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等艺术手法,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汶川县 负责人 汶川大地震 学习 组织 灾后重建 中国天主教
下载PDF
浅析如何提高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效果——以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宣教活动开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7期136-137,共2页
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重视收藏和研究,逐步转向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如何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成了博物馆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宣教工作 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 防灾减灾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宣传教育
下载PDF
中国 挺住!
3
作者 车小磊 王莉 本刊记者 《中国水利》 2008年第10期I0006-I0010,共5页
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的中国会遭受如此之多的劫难:雪灾、骚乱、疫情、车祸、地震。然而灾难当头,除了屏住呼吸,除了悲伤扼腕,温家宝总理如是回答:“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
关键词 2008年 中国 自然灾害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加油,中国!”
4
作者 孙之 《前线》 2008年第6期16-16,共1页
汶川大地震,举国沉痛。大难当头,亿万人民喊出了赤诚心声:“加油,中国!”
关键词 汶川县 地震 自然灾害 救灾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爱中国
5
作者 朱丹 《汽车驾驶员》 2008年第6期1-1,共1页
我知道这样的标题写法很不规范,但我坚持要这样写。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害 救灾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重视天灾防御与减灾教育
6
作者 赵华 魏淑玲 许新峰 《中国减灾》 2011年第6期49-49,共1页
在日本发生9.0级地震后,最值得中国人称道的是日本人在灾难面前出奇的"冷静"与良好的"秩序"。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 在日本发生9.0级地震后,最值得中国人称道的是日本人在灾难面前出奇的"冷静"与良好的"秩序"。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让人真切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灾教育 防御 天灾 自然灾害 日本人 地震 中国 人类
下载PDF
中国人
7
作者 刘晓林 《解放军健康》 2008年第4期90-90,共1页
决定以此为题后,我任由一直被沧桑束缚的泪水恣意地脱眶而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一个孩子的啼哭,所代表的不再是辛酸、委屈与痛苦,而是感动、骄傲与自豪。
关键词 中国 地震 救灾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Suffering China,Moving China
8
作者 Yang Wei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8年第11期10-10,共1页
'Why are my eyes filled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much...'is from a poem written by Ai Qing,a famous poet in 1930s' China.Whenever I read the news about the May 12 earthquake,I can't help... 'Why are my eyes filled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much...'is from a poem written by Ai Qing,a famous poet in 1930s' China.Whenever I read the news about the May 12 earthquake,I can't help thinking of these words.From May 12 to now,three weeks have past,but the impact felt by China and her people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time that has pa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中国 自然灾害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汶川留给了我们什么
9
作者 高昱 《商务周刊》 2009年第9期10-10,共1页
成功和失败都不是生活常态,要捱过那么多一言难尽的日夜。
关键词 汶川县 地震 自然灾害 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在哀思中坚强“5.12”哀思
10
作者 李哨芸 《时代风采》 2008年第12期1-1,共1页
当灾难降临之时,伤痛撕碎山河,天地共泣。
关键词 地震 救灾工作 中国 2008年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保加利亚中国留学生举行地震周年纪念活动
11
《神州学人》 2009年第6期19-19,共1页
5月10日下午,保加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在中国驻保加利亚使馆教育组,举行“汶川地震周年祭”诗歌朗诵会,表达对遇难者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对于海外青年学子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保加利亚 纪念活动 地震 爱国主义教育 美好生活 朗诵会 遇难者
原文传递
全民默哀:一次珍贵的国民教育
12
作者 舒圣祥 《社区》 2008年第18期60-60,共1页
刚刚臂戴黑纱下楼默哀,现在坐在电脑前依然心情难以平复。这是我第一次和那么多人一起为灾难事故中不幸离去的同胞默哀,而在此之前,我只能选择在心里为那些离世的生命默默祈祷。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3分钟里,我大脑中一遍又一遍地浮... 刚刚臂戴黑纱下楼默哀,现在坐在电脑前依然心情难以平复。这是我第一次和那么多人一起为灾难事故中不幸离去的同胞默哀,而在此之前,我只能选择在心里为那些离世的生命默默祈祷。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3分钟里,我大脑中一遍又一遍地浮现出地震发生那一刻的悲惨场景。当周围终又安静下来的时候,我的泪水早已溢出了眼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救灾工作 自然灾害 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传递
多难兴邦
13
作者 陈国樑 《中国工会财会》 2008年第10期55-55,共1页
温总理在视察四川震区学校时,在黑板上书写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意在告诉孩子们乃至国人,我们国家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我们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前进”,就能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关键词 中国 自然灾害 地震 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传递
2008,我们这样走过……
14
作者 侯夷 《党的生活(河南)》 2009年第1期12-13,共2页
即使多年之后回首2008年,我们依然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挑战,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机遇,让我们的实力尽情彰显。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经受住了特殊的考验;河南,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 即使多年之后回首2008年,我们依然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挑战,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机遇,让我们的实力尽情彰显。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经受住了特殊的考验;河南,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 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迎难而上 百折不挠
15
《党建》 2008年第6期1-1,共1页
——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幅员辽阔,地理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生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是很难避免的。中华民族能够走到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与在自然灾害面前百折不挠、勇于拼搏、善于斗争、经受洗礼分不开的。自然灾害... ——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幅员辽阔,地理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生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是很难避免的。中华民族能够走到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与在自然灾害面前百折不挠、勇于拼搏、善于斗争、经受洗礼分不开的。自然灾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选择是否遇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地震 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传递
触摸心灵的感动
16
作者 张国强 《东北后备军》 2008年第6期46-46,共1页
昨天,天还是那么蓝,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起笑逐颜开。追逐着梦想,畅想着未来,期待着新一天的到来。可谁承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那一刻,我们感到了无助与恐慌,那一刻,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无价。
关键词 地震 自然灾害 救灾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传递
大国之略 调整中的2008第2部 多难兴邦!
17
作者 王伟 《舰载武器》 2008年第8期12-19,共8页
多数情况下,某一转变都是在悄无声息中开始的,只不过要让多数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往往还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清早起身,猛然察觉:这世道在一夜之间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与此前这个系列的其它文章一样,我们的话题仍旧主要围绕着经... 多数情况下,某一转变都是在悄无声息中开始的,只不过要让多数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往往还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清早起身,猛然察觉:这世道在一夜之间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与此前这个系列的其它文章一样,我们的话题仍旧主要围绕着经济话题来展开。如果让笔者用最简短的话来概括自己对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的感觉,那应该是:问题存在,但大势未变。实事求是地讲,2007年末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确实给人带来种种不安的感觉,通胀、股市乱象……连温总理在两会期间都提到了"很困难"这个词。当然,那时我们谁也不会想到,后面还会有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将要发生.但是,如果把目光再放宽一点,放到世界范围内看就会发现,伴随着次贷危机和粮食危机,2008年整个地球其实都不安宁,与之相比,中国的情况似乎还不算太糟糕。横向对比的话,德法等国在拉萨暴力事件以及之后奥运火炬传递中的恶劣行径,使得民间掀起了对这些国家企业及商品的抵制活动,某些人批评说这是"愤青"行为,但必须看到,这些举动的确使得那些国家的政府紧张了起来。不要忘了,19年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动辄把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挂在嘴边的恰恰就是这些西方国家。再回忆一下,在高呼"人权"、"民主"的同时,这些国家这几年又有谁还敢向中国叫嚷"贸易自由化"?显然,这"世道"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在"5·12"地震之后,多数国家对中国的援助(包括物质上的和政治上的)都是非常慷慨的,有的是在第一时间就到位了,有的反应稍慢些,但后期追加的援助数额也不小。中国不是那种"边缘化"的不发达国家,不会指望国际援助来过日子。很多国家的物资、资金援助,绝对数额听着确实不少,但放到此次救灾中,和中国政府自行调配的各种资源相比,其实就是热汤中的一把胡椒面——也就是有个滋味罢了。所以归结起来,这些援助仍旧是象征性的,主要是一个政治态度的表示。而能叫别国在这种"面子工程"上舍得下大本钱,本身就表明这些国家没有"看空"中国,假使中国经济真的行将崩溃的话,那么如此行事就是不合逻辑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具体的个人,道义往往不是考虑的首要问题,再讲得直白一点就是:只可能有人"锦上添花",绝不会有人"雪中送炭"——"趁火打劫"倒是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 地震 中国 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