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顺云 宋春燕 +4 位作者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可能属于前兆信号。(2)时间上,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在稳定背景上出现异常变化,变化达到峰值后回落,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地震。临近地震时,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变化。这种临震前的加速特征可能与地震亚失稳或成核过程有关。(3)空间上,震前变化出现在发震断层或附近,而在距离发震断层较远的测点基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信息,预示着短临前兆更倾向于“近场”信息;从深度上看,只有局部深度的位置能观测到震前变化,前兆观测在深度上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开展多深度联合观测,避免漏掉关键的前兆信息。(4)结合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地震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伽师地震类似,康定M_(S)6.3地震前发震断层或附近基岩温度测点的观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意味着伽师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孤例。总之,从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看,前兆信息具有近场、构造相关及对应力变化敏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温度 伽师地震 康定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亚失稳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1 位作者 刘自凤 程宇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I0002,共10页
利用滇西北地震亚失稳观测实验区43个密集观测台站记录的2018年4月5日—12月30日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计算并分析滇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变化特征,且形成以云龙、蝴蝶泉... 利用滇西北地震亚失稳观测实验区43个密集观测台站记录的2018年4月5日—12月30日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计算并分析滇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变化特征,且形成以云龙、蝴蝶泉—阳和、岩曲—羊窝棚—哨横为中心的3个莫霍面隆起区,在26°N附近形成一个向南的舌状突出,呈现两隆两凹状的莫霍面结构;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09~0.328,整体被2条对角线分隔呈四象限分布,北、南两区是高泊松比(σ>0.28)地区,推测地壳物质富含铁镁质成分,西、东区为低泊松比(σ<0.26)区域,地壳物质可能富集长英质成分;③云龙、蝴蝶泉—阳和以及南涧—红土坡地区的高泊松比(σ>0.3)可能是上地幔物质底侵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引起;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北段的通甸—建基村,其与龙蟠—乔后断裂交汇的丰乐—禾头,以及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的脉地—紫阳村—瓦窑—太邑—岔河,是泊松比高梯度带,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地震亚失稳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