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顺云
宋春燕
+4 位作者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可能属于前兆信号。(2)时间上,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在稳定背景上出现异常变化,变化达到峰值后回落,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地震。临近地震时,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变化。这种临震前的加速特征可能与地震亚失稳或成核过程有关。(3)空间上,震前变化出现在发震断层或附近,而在距离发震断层较远的测点基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信息,预示着短临前兆更倾向于“近场”信息;从深度上看,只有局部深度的位置能观测到震前变化,前兆观测在深度上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开展多深度联合观测,避免漏掉关键的前兆信息。(4)结合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地震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伽师地震类似,康定M_(S)6.3地震前发震断层或附近基岩温度测点的观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意味着伽师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孤例。总之,从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看,前兆信息具有近场、构造相关及对应力变化敏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温度
伽师
地震
康定
地震
地震
前兆
地震亚失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1 位作者
刘自凤
程宇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I0002,共10页
利用滇西北地震亚失稳观测实验区43个密集观测台站记录的2018年4月5日—12月30日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计算并分析滇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变化特征,且形成以云龙、蝴蝶泉...
利用滇西北地震亚失稳观测实验区43个密集观测台站记录的2018年4月5日—12月30日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计算并分析滇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变化特征,且形成以云龙、蝴蝶泉—阳和、岩曲—羊窝棚—哨横为中心的3个莫霍面隆起区,在26°N附近形成一个向南的舌状突出,呈现两隆两凹状的莫霍面结构;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09~0.328,整体被2条对角线分隔呈四象限分布,北、南两区是高泊松比(σ>0.28)地区,推测地壳物质富含铁镁质成分,西、东区为低泊松比(σ<0.26)区域,地壳物质可能富集长英质成分;③云龙、蝴蝶泉—阳和以及南涧—红土坡地区的高泊松比(σ>0.3)可能是上地幔物质底侵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引起;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北段的通甸—建基村,其与龙蟠—乔后断裂交汇的丰乐—禾头,以及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的脉地—紫阳村—瓦窑—太邑—岔河,是泊松比高梯度带,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地震亚失稳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顺云
宋春燕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首都医科大学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7-458,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2001,IGCEA181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3304,2019YFC1509202)共同资助。
文摘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_(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结果显示:(1)在伽师M_(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同震响应的出现,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可能属于前兆信号。(2)时间上,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在稳定背景上出现异常变化,变化达到峰值后回落,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地震。临近地震时,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变化。这种临震前的加速特征可能与地震亚失稳或成核过程有关。(3)空间上,震前变化出现在发震断层或附近,而在距离发震断层较远的测点基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信息,预示着短临前兆更倾向于“近场”信息;从深度上看,只有局部深度的位置能观测到震前变化,前兆观测在深度上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开展多深度联合观测,避免漏掉关键的前兆信息。(4)结合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地震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伽师地震类似,康定M_(S)6.3地震前发震断层或附近基岩温度测点的观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意味着伽师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孤例。总之,从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看,前兆信息具有近场、构造相关及对应力变化敏感的特征。
关键词
基岩温度
伽师
地震
康定
地震
地震
前兆
地震亚失稳
Keywords
bedrock temperature
Jiashi earthquake
Kangding earthquake
seismic precursor
earthquake meta-instability
分类号
P315.7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刘自凤
程宇豪
机构
云南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I0002,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专题(2018YFC150330303)资助。
文摘
利用滇西北地震亚失稳观测实验区43个密集观测台站记录的2018年4月5日—12月30日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计算并分析滇西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变化特征,且形成以云龙、蝴蝶泉—阳和、岩曲—羊窝棚—哨横为中心的3个莫霍面隆起区,在26°N附近形成一个向南的舌状突出,呈现两隆两凹状的莫霍面结构;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09~0.328,整体被2条对角线分隔呈四象限分布,北、南两区是高泊松比(σ>0.28)地区,推测地壳物质富含铁镁质成分,西、东区为低泊松比(σ<0.26)区域,地壳物质可能富集长英质成分;③云龙、蝴蝶泉—阳和以及南涧—红土坡地区的高泊松比(σ>0.3)可能是上地幔物质底侵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引起;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北段的通甸—建基村,其与龙蟠—乔后断裂交汇的丰乐—禾头,以及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的脉地—紫阳村—瓦窑—太邑—岔河,是泊松比高梯度带,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孕震环境。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地震亚失稳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Keywords
northwestern Yunnan
seismic meta-instability
receiver function
crustal thickness
Poisson's ratio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陈顺云
宋春燕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及其意义
张天继
金明培
刘自凤
程宇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