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恢复方式地震受损区的土壤理化性质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段晨松 韩燕 张远彬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7-866,共10页
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也影响土壤质量,进而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受损区通常采用人工和自然恢复,其恢复效果的个例研究较多,而地震受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整合分析鲜有报道。本文应用M... 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也影响土壤质量,进而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地震受损区通常采用人工和自然恢复,其恢复效果的个例研究较多,而地震受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整合分析鲜有报道。本文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综合地分析地震受损区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中英文数据库,以地震或滑坡、土壤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1990—2018年,共筛选出19篇有效文献,提取了434个独立样本。结果表明:(1)与邻近未受损区相比,地震受损区在人工恢复下的土壤粉粒含量和孔隙度显著降低(p <0. 05),黏粒、砂粒含量和容重无显著差异(p> 0. 05),而自然恢复下的土壤黏粒含量和孔隙度显著降低(p <0. 05),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 <0. 05);(2)与自然恢复区相比,人工恢复区的土壤孔隙度显著降低(p <0. 05),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和容重无显著性差异(p> 0. 05);(3)与邻近未受损区相比,地震受损区的土壤p H值显著升高(p <0. 05),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p <0. 05);(4)人工恢复区的土壤p 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全N、P、K以及速效N、P、K含量均与自然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地震受损区在10年恢复期内,除土壤孔隙度外,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其土壤性质无显著影响,随恢复时间的延续,其土壤性质的恢复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恢复 自然恢复 地震受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