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再现与形塑——以汶川地震周年祭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体凤 林燕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汶川地震周年祭活动中,新旧媒体分别对其进行集体记忆的呈现,但新媒体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网络纪念仪式的共享,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等全新的方式强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播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汶川地震周年祭活动中,新旧媒体分别对其进行集体记忆的呈现,但新媒体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网络纪念仪式的共享,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等全新的方式强化和激发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体现了新媒体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形塑"功效,这给其他灾难事件中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汶川地震周年 集体记忆
下载PDF
汶川5·12地震周年祭
2
《中国高新区》 2009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不能忘却的记忆 是废墟里生长的奇迹 不知道什么是放弃 爱的意义其实是珍惜 给无辜的灵魂敬个礼
关键词 诗歌 《汶川5·12地震周年祭》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下载PDF
多重元素构合下的大型电视直播节目创新观察——以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2009—2012周年大型直播报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毛竹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共5页
本文以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周年系列大型直播报道节目为例,以电视媒介表达话语的多重构合样态为研究切角。从直播节目的报道理念、技术运用、新旧媒介观念和技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探讨,呈现并总结其明晰的创新脉络,以... 本文以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周年系列大型直播报道节目为例,以电视媒介表达话语的多重构合样态为研究切角。从直播节目的报道理念、技术运用、新旧媒介观念和技术的融合上进行了相关探讨,呈现并总结其明晰的创新脉络,以期有裨于未来电视媒介大型直播报道节目的实务与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电视直播 汶川地震周年 多重构合 创新观察
下载PDF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1 位作者 马胜利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3-1665,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 地震动力学 壳幔结构 汶川地震周年
下载PDF
四年了,你还好吗?——汶川地震周年祭专题报道
5
作者 芙蓉女 《广东党风》 2012年第5期30-31,共2页
四年前那场痛彻国人心肺的汶川之殇,如今已渐平复。今年3月,本刊一行特地到汶川叩访,故有这一组文字与读者见面。但愿这些带有温度的观感,能够抵达第一个曾对汶川伸出援手的善者的内心。
关键词 “汶川地震周年祭专题报道” 救灾 汶川人 幸福生活
原文传递
妈妈没有走远——记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
6
作者 张志远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 2009年第6期92-92,共1页
山摇地动的瞬间 你睡的那么香甜 不忍惊醒你的童年 不忍摇动你的纯憨 妈妈的脊背,
关键词 《妈妈没有走远——记5.12汶川大地震1周年 歌词 作词法 音乐
下载PDF
浅析凤凰卫视川震一周年的节目策略
7
作者 白云 《活力》 2009年第9期105-105,共1页
在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将人们即将开始淡去的事件做出新意,再去选择怎样的受众使节目更容易接受,已经是传媒人面临的又一课题。本文将结合凤凰卫视的做法、以其在地震一周年的各类报道和节目为例,分析凤凰卫视节目... 在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将人们即将开始淡去的事件做出新意,再去选择怎样的受众使节目更容易接受,已经是传媒人面临的又一课题。本文将结合凤凰卫视的做法、以其在地震一周年的各类报道和节目为例,分析凤凰卫视节目制作的策略,探讨这类课题的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凰卫视 地震周年 策略分析
下载PDF
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志琴 吴忠良 +1 位作者 李海兵 李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6-1679,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科学钻探,为地学家探索地震成因机制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沿产生同震地表破裂的两...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科学钻探,为地学家探索地震成因机制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沿产生同震地表破裂的两条断裂带——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共实施了6口科学群钻.其目标在于对钻孔的岩心、岩屑和流体样品进行多学科观察、测试和研究,揭示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产出以及构造属性;探索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和化学行为、能量状态与破裂演化过程;认识汶川地震发生的应力环境、巨大的地震破裂产生及传播原因、地下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停止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检验和深入理解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目前,汶川科钻项目已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组成;(2)揭示了汶川地震过程中"热增压"为重要断裂弱化机制,提出断裂带内石墨可作为判断大地震发生的标志;(3)发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断层摩擦系数,并首次记录到大震后断裂带快速愈合信息;(4)重建龙门山的构造格架,提出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新的成因模式;(5)通过对汶川地震余震的精确定位、钻孔附近的地震台阵观测,确定了地震活动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区段的空间关系;揭示断裂带深部流体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为确定大震孕育过程提供深部流体活动行为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WFSD 汶川地震10周年 地震机制 构造格架
下载PDF
新型传播格局下的媒体生态进化——基于“汶川地震十周年”视听传播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雷璐荣 《传媒观察》 2018年第9期46-53,共8页
媒体融合形成的新型传播格局给媒体生态带来了重大影响,震动之后的无序与涣散将如何进行引导、管理和发展,引发大家关注。文章梳理分析"汶川地震十周年"主题的视听报道案例,发现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上都表现出融合共享的特... 媒体融合形成的新型传播格局给媒体生态带来了重大影响,震动之后的无序与涣散将如何进行引导、管理和发展,引发大家关注。文章梳理分析"汶川地震十周年"主题的视听报道案例,发现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传播形式上都表现出融合共享的特点,媒体融合下的传媒生态正在转向良性发展,一种有序、聚合、稳定的新型媒体生态逐渐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周年 媒体生态 视听传播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为汶川地震两周年暨玉树地震而作
10
作者 董书民 吴世民 《海内与海外》 2010年第5期69-69,共1页
大震两番撼莽原, 中华儿女志弥坚。 汶川屹立高原上, 玉树临风天地间。
关键词 《为汶川地震周年暨玉树地震而作》 诗歌 董书民 文学
原文传递
不倒的汶川——写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
11
作者 开源 《百姓生活》 2009年第5期1-1,共1页
还记得吗 山崩地裂的那一瞬 还记得吗 撕心裂肺的那一刻
关键词 《不倒的汶川--写在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