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MD在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1
作者 张显雄 《工程技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文章对TMD在减小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将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简化为单自由度;然后以等效简化模型为基础,以隔震层相对基础的均方根值位移最小为原则,对TMD进行了数值优化设计;最后采用TMD的优化频率和阻尼... 文章对TMD在减小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将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简化为单自由度;然后以等效简化模型为基础,以隔震层相对基础的均方根值位移最小为原则,对TMD进行了数值优化设计;最后采用TMD的优化频率和阻尼,对该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地震时程分析,评价了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和层间剪力。研究结果表明:TMD能够减小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且随着TMD质量的增加,减震效果提升,且均方根减震率普遍高于峰值减震率。研究成果可为用TMD减小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D 基础隔震结构 地震响应控制 减震 时程分析
下载PDF
基于粘弹性阻尼器的货架结构地震响应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淑娟 李鹏忠 万德安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05年第2期224-228,共5页
货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在详细研究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形式、耗能原理的基础上,以一具体的组合式货架结构为例,给出了粘弹性阻尼器几种布置方案,对比了各种布置方案下货架结构的地震时程分析响应,结果表明,布置... 货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在详细研究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形式、耗能原理的基础上,以一具体的组合式货架结构为例,给出了粘弹性阻尼器几种布置方案,对比了各种布置方案下货架结构的地震时程分析响应,结果表明,布置粘弹性阻尼器能有效控制货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同时在设计时也应注意布置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架结构 粘弹性阻尼器 地震响应控制
下载PDF
应用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浮阀塔地震响应控制
3
作者 孙双双 袁涛 《装备制造技术》 2013年第9期60-62,共3页
基于时间历程响应分析,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浮阀塔在三种工况下的地震响应,对比了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验证了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效果要好于普通阻尼器。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 浮阀塔 地震响应控制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惯容阻尼器的钢板应力带桥的地震响应控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凯文 蒲武川 +1 位作者 张义 董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69-77,共9页
引入TVMD、TID和TMDI 3类调谐惯容系统,研究调谐惯容系统对应力带桥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以某钢板带应力带桥为对象,基于有限元建模提取主跨的质量和刚度矩阵,并在Matlab中基于状态空间法开展动力响应时程分析。以随机白噪声作用下主跨... 引入TVMD、TID和TMDI 3类调谐惯容系统,研究调谐惯容系统对应力带桥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以某钢板带应力带桥为对象,基于有限元建模提取主跨的质量和刚度矩阵,并在Matlab中基于状态空间法开展动力响应时程分析。以随机白噪声作用下主跨最大位移和均方根位移作为优化目标,基于时域进行参数优化分析,并采用ATC63地震动对优化的桥梁结构系统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TID、TVMD和TMDI能以更小的调谐质量实现比传统TMD更好的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带桥 地震响应控制 惯容 几何非线性 参数优化
原文传递
超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综合最优控制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浩 李爱群 郭彤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超大跨缆索支承桥梁通常选择隔震体系以减小桥塔的地震内力,但隔震体系会使得结构在强震下的梁端位移很大,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以保证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本文以主跨1 490 m的润扬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震响应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超大跨缆索支承桥梁通常选择隔震体系以减小桥塔的地震内力,但隔震体系会使得结构在强震下的梁端位移很大,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以保证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本文以主跨1 490 m的润扬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震响应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振动控制的原理出发,探讨了控制超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具体的措施及参数选择,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震响应综合最优控制的概念,构造了综合最优控制效果评估模型,并给出了该桥在给定地震输入下的综合最优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对于超大跨悬索桥,在塔、梁间设置弹性连接装置或阻尼器都能减小梁端位移响应,但综合考虑其它部位的响应,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超大跨度 地震响应控制 层次分析法 综合最优控制
下载PDF
CFRP索大跨斜拉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控制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士金 刘荣桂 +2 位作者 蔡东升 陈妤 邓程远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71,共8页
为探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索斜拉桥与普通钢索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控制优劣性,基于现有试验,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参考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等轴向刚度准则换索,并在墩梁、塔梁处设置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作为减震装置;基于弹塑性抗震理... 为探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索斜拉桥与普通钢索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控制优劣性,基于现有试验,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参考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等轴向刚度准则换索,并在墩梁、塔梁处设置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作为减震装置;基于弹塑性抗震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通过对目标函数作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不同配索斜拉桥对应于各减震装置的合理设计参数,并比较2种索斜拉桥减震控制的优劣。结果表明:选取相同减震设计参数时,CFRP索斜拉桥可获得较优的减震效果;阻尼器的减震效果比弹性连接装置更优,尤其在内力控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斜拉桥 地震响应控制分析 CFRP索 减震装置
原文传递
粘弹性阻尼器对高层钢结构地震响应控制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丁戈 郝际平 +1 位作者 吴元莅 穆德君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62-165,共4页
钢结构自身阻尼比较小,结构变形较大,一般可以通过设置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粘弹性阻尼器的原理,结合粘弹性阻尼器Maxwell力学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一榀高烈度地区设置了粘弹性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弹性... 钢结构自身阻尼比较小,结构变形较大,一般可以通过设置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地震响应。本文根据粘弹性阻尼器的原理,结合粘弹性阻尼器Maxwell力学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一榀高烈度地区设置了粘弹性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动力分析。研究数据表明,粘弹性阻尼器可以有效的控制高层钢结构框架在高烈度地区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弹性阻尼器 高层钢结构 高烈度 动力分析 地震响应控制
原文传递
燃气、电气管路地震自动响应控制系列装置
8
作者 汤木生 《中国减灾》 1999年第1期37-40,共4页
1995年初,中央电视台及时转播了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现场实况,在漆黑的夜空,一簇簇的大火把震后的城市废墟照得通明……救援队在无水条件下怎么灭火?火灭不了怎么抢救被房屋构件压着的人?被困在离火近的人又怎么受得住长时间的高... 1995年初,中央电视台及时转播了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现场实况,在漆黑的夜空,一簇簇的大火把震后的城市废墟照得通明……救援队在无水条件下怎么灭火?火灭不了怎么抢救被房屋构件压着的人?被困在离火近的人又怎么受得住长时间的高温薰烤?假如地震发生在人们用炊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管路 电气管路 地震自动响应控制 建筑物 防震减灾工作
下载PDF
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下QZSID隔震系统的地震响应
9
作者 卢晓峰 刘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5-1192,共8页
采用准零刚度、阻尼器和惯容器并联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混合隔震系统QZSID。为研究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下QZSID隔震系统的动力反应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下QZSID系统的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QZSID隔震系统的响应控制效果... 采用准零刚度、阻尼器和惯容器并联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混合隔震系统QZSID。为研究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下QZSID隔震系统的动力反应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下QZSID系统的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QZSID隔震系统的响应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惯容器的地震响应控制效果与近断层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关;惯容器对长周期近断层地震动的加速度控制效果较好,但对位移控制效果较差;对于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虽然共振周期没有延长,但系统能避开结构地震波的共振频率,因此系统仍能获得良好的减震效果;系统的竖向自振周期不宜取值过大;阻尼比及竖向静态平衡点高度参数能有助于系统的位移响应控制,惯容器质量大小与地震响应数值不成比例关系,应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波频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近断层地震 QZSID隔震系统 地震响应控制
下载PDF
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系统简化分析及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德稳 招继炳 +1 位作者 周旺旺 刘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8-196,256,共10页
层间隔震技术是一种新的减震控制方法。建立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分析模型,推导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特性公式,分析了模型计算参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反应谱的地震响应预测公式,并采用时... 层间隔震技术是一种新的减震控制方法。建立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分析模型,推导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特性公式,分析了模型计算参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反应谱的地震响应预测公式,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验证;研究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响应控制效果,对关键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惯容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较好预测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地震响应,惯容器可实现对位移及加速度双控制的目标。研究结果可作为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分析方法,并为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容器 层间隔震 简化分析 地震响应控制 混合控制
下载PDF
竖向近断层地震下隔震结构-非结构系统耦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德稳 赵洁 刘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30-136,177,共8页
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易造成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系统产生地震响应放大现象。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 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易造成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系统产生地震响应放大现象。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机理,建立了竖向地震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附加竖向准零刚度系统的非结构元件的响应控制效果。基于能量分析方法建立了竖向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内部非结构耦合系统能量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自振频率的隔震系统,当采用竖向准零刚度对非结构元件进行地震响应控制时,减震效果较好。有控系统的竖向弹性恢复能和阻尼耗能要大于无控结构,通过选取合适的阻尼比可有效控制非结构元件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近断层地震 隔震结构-非结构耦合系统 地震响应控制
下载PDF
负刚度非线性能量阱减震控制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洋洋 陈凯 +1 位作者 谭平 张家铭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提出设置含负刚度特性的非线性能量阱(NES)来实现结构地震响应控制,针对典型的单层和双层层模型,在附加质量占主质量5%的限定条件下,对采用负刚度NES、立方NES和经典质量调谐阻尼器(TMD)控制方式的装置参数进行数值寻优,对优化的减震控... 提出设置含负刚度特性的非线性能量阱(NES)来实现结构地震响应控制,针对典型的单层和双层层模型,在附加质量占主质量5%的限定条件下,对采用负刚度NES、立方NES和经典质量调谐阻尼器(TMD)控制方式的装置参数进行数值寻优,对优化的减震控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负刚度NES减震控制性能全面优于已有的立方NES,对主结构动力特性变化的鲁棒性优于TMD,对地震动峰值变化的鲁棒性与TMD相当。应用数值小波变换对体系的地震响应时程进行功率谱分析,揭示了在地震作用过程中,负刚度NES总体上对主结构产生更为显著、更为持续的瞬时内共振俘获行为,因而其减震效率较高,且由于这种瞬时内共振俘获是在多频域上同时展开的,使其减震控制性能具有强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能量阱 瞬时内共振俘获 负刚度 地震响应控制 小波变换
下载PDF
带有补偿器的高层建筑结构滑模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严 王超 潘颖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2,共5页
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无法进行全状态反馈控制的问题。本文应用了带有补偿器的滑模控制(SlidingModeControlwithCompensator ,即SMC&C)方法。该方法有以下优点 :一是可以方便地均衡控制力与控制效果 ,二是更易于设计有限状态反馈的控制... 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无法进行全状态反馈控制的问题。本文应用了带有补偿器的滑模控制(SlidingModeControlwithCompensator ,即SMC&C)方法。该方法有以下优点 :一是可以方便地均衡控制力与控制效果 ,二是更易于设计有限状态反馈的控制律。为了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设计控制律时 ,采用了指数趋近律方法。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偿器 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 滑模控制 全状态反馈控制 有限输出反馈 指数趋近律 地震响应控制
下载PDF
结构水平-扭转耦合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颖 刘立厚 盛严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423-426,共4页
运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对结构水平-扭转振动进行控制。建立了扭转耦合结构控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了提高TMD的有效性,使模态位移响应的均方值之比(结构有无TMD)最小化,对TMD参数进行优化。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对长宽比较大的结构切... 运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对结构水平-扭转振动进行控制。建立了扭转耦合结构控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了提高TMD的有效性,使模态位移响应的均方值之比(结构有无TMD)最小化,对TMD参数进行优化。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对长宽比较大的结构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扭转振动 TMD 地震响应控制
下载PDF
结构振动的直驱式AMD控制系统建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军龙 张春巍 欧进萍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328,共6页
针对传统伺服阀控液压作动主动质量驱动控制系统(Active Mass Driver,AMD)存在的能源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无阀作动器的直驱式DAMD(Direct driving Active Mass Driver)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直驱式容积控制作动器的组成和控制原理及其用... 针对传统伺服阀控液压作动主动质量驱动控制系统(Active Mass Driver,AMD)存在的能源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无阀作动器的直驱式DAMD(Direct driving Active Mass Driver)控制系统。首先分析了直驱式容积控制作动器的组成和控制原理及其用于AMD控制系统的策略;其次基于电机学、流体动力学原理推导建立了DAMD控制系统的转速-驱动力关系模型,给出了以泵的转速(伺服电机的驱动电压)为输入量、系统主动控制力为输出量的系统转速-力关系模型,建立了受控结构-DAMD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最后以顶部设置DAMD控制系统的两层剪切型框架结构为例,进行地震荷载输入下DAMD主动控制的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直驱式容积控制作动器能够满足各种结构地震响应主动控制典型工况的出力需求,能够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代替传统的AMD控制系统,实现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地震响应主动控制 AMD控制 直驱式容积控制 力-转速模型
下载PDF
运用遗传算法的磁流变阻尼器减震的模糊控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秀芳 陈淑梅 陈金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64-69,共6页
目前,磁流变阻尼器已成为振动领域重要的半主动控制装置,然而该装置具有固有的、很强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开发一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的控制策略尤为困难。为此提出一种将混合编码的遗传算法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 目前,磁流变阻尼器已成为振动领域重要的半主动控制装置,然而该装置具有固有的、很强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开发一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的控制策略尤为困难。为此提出一种将混合编码的遗传算法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由于模糊控制器参数的选择依赖于专家的经验,使得这些参数的确定非常困难,因此利用一种具有混合编码的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的参数,包括模糊规则和隶属函数的参数,然后利用优化后的模糊控制器建立地震响应和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电压之间的最优关系。以一个3层建筑结构作为仿真的受控对象进行仿真,证明了该智能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遗传算法 模糊控制 地震响应:半主动控制 混合编码
下载PDF
基于摩擦耗能约束的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控制
17
作者 陈家鑫 宋欣欣 吴镜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1,98,共5页
研究了基于摩擦耗能约束的框架结构减震控制问题。首先阐述了摩擦耗能约束的结构形式,随后建立了摩擦耗能约束的力学模型。建立了可用于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双旗型力-位移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设置摩擦耗能约束的框架结构的... 研究了基于摩擦耗能约束的框架结构减震控制问题。首先阐述了摩擦耗能约束的结构形式,随后建立了摩擦耗能约束的力学模型。建立了可用于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双旗型力-位移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设置摩擦耗能约束的框架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以某多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的研究,并就减震性能进行了相关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耗能约束具有良好减震性能,可以有效的耗散结构的地震输入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摩擦耗能约束 地震响应控制 参数分析
原文传递
Effect of Lithology and Structure on Seismic Response of Steep Slope in a Shaking Table Test 被引量:15
18
作者 LIU Han-xiang XU Qiang LI Yan-r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371-383,共13页
Studies on landslides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opography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mplifying the seismic shaking, and among other factors, lithology and slope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spatial occ... Studies on landslides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opography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mplifying the seismic shaking, and among other factors, lithology and slope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spatial occurrence of slope failures. The present study carried out experiments on four rock slopes with steep angle of 60° by means of a shaking table. The recorded Wenchuan earthquake waves were scaled to excite the model slopes. Measurements from accelerometers installed on free surface of the model slope were analyzed, with much effort on timedomain acceleration responses to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seismic shak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pea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PHA, was increasing with elevation of each model slope, th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halves of the slope exhibited different increasing patterns. As excitation intensity was increased, the drastic deterioration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each slope caused the sudden increase of RPHA in the upper slope part. In addition, the model simulating the soft rock slope produced the larger RPHA than the model simulating the hard rock slope by a maximum factor of 2.6. The layered model slope also produced the larger RPHA than the homogeneous model slope by a maximum factor of 2.7. The upper half of a slope was influenced more seriously by the effect of lithology, while the lower half was influenced more seriously by the effect of slop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esponse Shaking table test TOPOGRAPHY LITHOLOGY Slope structure
下载PDF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using MRF-04K dampers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龙河 李忠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96-2501,共6页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 semi-active predictive control(SAPC) system with magnetorheological(MR) dampers to reduce the responses of seismically excited structures was presented.The SAPC scheme is based on a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system response to obtain the control actions by minimizing an object function,which has a function of self-compensation for time delay occurring in real application.A double-ended shear mode combined with a valve mode MR damper,named MRF-04K damper,with the maximum force of 20 kN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and parameters of the Bouc-Wen hysteresis model were determined to portray the behavior of this damper.As an example,a 5-story building frame equipped with 2 MRF-04K dampers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APC scheme for addressing time delay and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s.Comparison with the uncontrolled structure,the passive-off and passive-on cases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peak and the norm valu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are all clearly reduced,and the SAPC scheme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two passiv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active control predictive control time delay compensati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