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 5.1地震前通州台井下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解滔 王同利 +3 位作者 肖武军 胡毅涛 李然 卢军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2,共8页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 通州地震台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于2019年11月完成建设,完成相关测试后于2020年投入实际观测。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前,地电阻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约从4月上旬开始NE和NW测道同步出现下降变化,6月中旬开始NW测道出现转折回升。EW测道同期存在一定的上升变化,但变化幅度约为NE测道幅度的1/4。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101°,与NE、NW和EW测道的夹角分别为70°、50°和10°。震前NE测道下降幅度最大,NW测道次之,EW测道变化幅度最小,符合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5.1 地震地电阻率通州地震台各向异性变化
下载PDF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90
2
作者 杜学彬 李宁 +2 位作者 叶青 马占虎 闫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02-1810,共9页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fρ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孕震晚期 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与强地震有关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学彬 马占虎 +2 位作者 叶青 谭大诚 陈军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100,共8页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比较清晰.可以确认:在强地震孕育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地球物理现象,在震中区附近可观测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晚期阶段 电阻率变化 各向异性 最大主压应力
下载PDF
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 被引量:4
4
作者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2-1187,共16页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但是否会引起各向异性变化还没有定论;大地震前构造应力对地下分层电阻率的影响能上升到距离地表的深度范围也未得到充分讨论。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横向均匀、横向不均匀模型中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变化时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认为:对于供电极距AB=1000m的观测,距离地表约300m以下的地层其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所产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和震例中的实际观测结果不符;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深度需要上升至近地表的浅层范围,视电阻率的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变化特征才与实验和观测相吻合。对于横向不均匀地层,同一深度以下的地层电阻率发生相同幅度的各向同性变化,视电阻率并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仅当电阻率出现各向异性变化时视电阻率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横向不均匀 各向异性变化 变化深度 地震
下载PDF
大地震前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及可能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解滔 李晓帆 +2 位作者 岳冲 吉平 王亚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213-216,共4页
1研究背景地震晚期孕育过程的研究已经逐步扩展至整个孕震区介质,除了直接关注断层面上的力学状态,膨胀扩散模型和微破裂模型认为,断层之外的区域会出现与高应力-应变水平积累有关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Scholz et al,1973)。岩石物... 1研究背景地震晚期孕育过程的研究已经逐步扩展至整个孕震区介质,除了直接关注断层面上的力学状态,膨胀扩散模型和微破裂模型认为,断层之外的区域会出现与高应力-应变水平积累有关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现象(Scholz et al,1973)。岩石物理实验、原地实验、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这些结果从微观尺度呈现出电阻率变化与介质微裂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震例分析则从宏观尺度呈现出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的统计特征。但是,二者之间还需要“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这一中间过程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各向异性变化 地震 断层虚位错模式 介质变形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解滔 于晨 +4 位作者 王亚丽 李美 王中平 姚丽 卢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7,共17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M_(S)6.6地震,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计算地震前产生这部分同震位移所需积累的应力、应变分布。计算结果显示,通渭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与视电阻率的下降变化相吻合。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位为65°,与通渭台N20°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85°,与E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25°。地震发生前,N20°W测道数据的下降幅度为1.04%,EW向短极距EW′测道的下降幅度为0.37%,2个方向观测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结果、理论模型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岷县-漳县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力学机制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电阻率 通渭地震 异常变化 断层虚位错模式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前甘孜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解滔 卢军 +1 位作者 任越霞 赵民渊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4期377-388,共12页
甘孜台地电阻率N30°E测道观测资料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趋势上升变化,N60°W测道地电阻率则从2012年出现趋势上升变化。2011年测区原317国道实施扩建工程,N30°E测道测量电极分别向供电极方向移动10m。采用甘孜台电测深曲... 甘孜台地电阻率N30°E测道观测资料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趋势上升变化,N60°W测道地电阻率则从2012年出现趋势上升变化。2011年测区原317国道实施扩建工程,N30°E测道测量电极分别向供电极方向移动10m。采用甘孜台电测深曲线以水平层状模型反演了测区的电性结构,理论计算表明,测量电极的移动将会引起N30°E测道4Ω·m的上升变化,扣除这部分变化后,甘孜台两测道观测值于2012年同步上升。以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甘孜台两测道各层介质的影响系数,两测道浅层两层介质影响系数均为负,能合理地解释甘孜台地电阻率在雨季降水量增加时观测值上升、旱季降水量减少时观测值下降这一"夏高冬低"的年变现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317国道拓宽部分对观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拓宽部分仅能引起N60°W测道约0.15Ω·m的下降变化和N30°E测道约0.1Ω·m的上升变化,其对观测的影响非常小。同时2013年1月甘孜台两测道年变低值显著高于2008年以来各年的年变低值,在芦山地震前呈同步的上升变化,但是与汶川地震前的下降变化相反,因此甘孜台自2012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是不是芦山地震的前兆异常还难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甘孜 地电阻率 趋势上升 变化
下载PDF
浅析武都台地电阻率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梅东林 余飞龙 +1 位作者 钟美娇 龙艳 《高原地震》 2006年第2期22-24,共3页
首先介绍了武都台的地质构造及布极概况,利用单台地电阻率观测结果,对台站附近区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其规律性,为今后地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异常变化 武都地震
下载PDF
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2015年内蒙古阿左旗M_(S)5.8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新艳 曾宪伟 +3 位作者 卢军 马禾青 崔瑾 卫定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9,共11页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存在4个地电阻率观测台.其中,距离震中约67 km的宁夏石嘴山台地电阻率NW45°(NW)向自地震发生前1年开始出现年变幅减小的低值破年变现象,且该测向与地震最大主压应...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存在4个地电阻率观测台.其中,距离震中约67 km的宁夏石嘴山台地电阻率NW45°(NW)向自地震发生前1年开始出现年变幅减小的低值破年变现象,且该测向与地震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近于垂直.本文通过褶积拟合分析,发现该变化与降雨和气温的变化无关;计算地电阻率归一化月速率显示,自2014年1月开始,归一化月速率出现快速下降,7-12月超过了异常阈值-2.4,到震前又快速恢复,这与众多震例研究结果一致;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型,模拟了震前震中附近面应变和主应变的变化,发现石嘴山台处在压缩区,且受到NE向挤压.而其他无变化的台站均位于面应变影响范围以外,与岩石物理实验中应力挤压引起地电阻率呈现下降变化的结果一致.因此,石嘴山台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很可能是阿左旗地震前区域应力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嘴山地震 地电阻率 虚位错模式 各向异性 2015年阿左旗M_(S)5.8地震
下载PDF
中强震前新沂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飞 夏忠 杨冯威 《东北地震研究》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对新沂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在中强震前,震区一定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会出现上升型异常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在原有平稳变化的背景上的上升变化或者是在原... 对新沂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在中强震前,震区一定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会出现上升型异常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在原有平稳变化的背景上的上升变化或者是在原有上升趋势背景上的加速上升变化、亦或是在原有下降趋势背景上的上升变化;2.台站周围400 km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均存在明显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沂地震 前兆异常 各向异性值(S) 电阻率
下载PDF
新疆柯坪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
11
作者 张治广 钱才 +1 位作者 饶文 徐衍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151-153,共3页
1研究背景地电阻率是进行中短期地震预测的有效观测手段,其观测物理量是测区地下探测范围内介质电阻率的综合反映,其变化主要反映构造应力作用下因测区介质变形而诱发微裂隙活动所引起的电阻率变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10)。影响介... 1研究背景地电阻率是进行中短期地震预测的有效观测手段,其观测物理量是测区地下探测范围内介质电阻率的综合反映,其变化主要反映构造应力作用下因测区介质变形而诱发微裂隙活动所引起的电阻率变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10)。影响介质电阻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介质岩土成分、孔隙度、温度、裂隙走向及裂隙率、流体饱和度和流体矿化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柯坪地震 变化特征 降水干扰
下载PDF
天津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分析
12
作者 张明东 刘建波 +2 位作者 张玮 吴博洋 廖晓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1-684,共14页
依据塘沽台所在区域的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和动力学等特征,讨论了地表储水能力、地下静水位及构造变形等因素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和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构造位移变化与地下静水位下降是视电阻率呈下降趋势... 依据塘沽台所在区域的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和动力学等特征,讨论了地表储水能力、地下静水位及构造变形等因素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和塘沽台直流视电阻率下降异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构造位移变化与地下静水位下降是视电阻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短期降水量大且雨季长,加之有利的地表储水能力是造成塘沽台视电阻率破年变的主要原因。虽然对于塘沽视电阻率异常中是否掺有前兆信息尚缺少确凿证据,但本文采取的分析方法仍可为典型的异常形态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塘沽地震 下降变化 电性结构 滞后效应
下载PDF
甘孜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干扰分析
13
作者 王力 曾程 +3 位作者 郎韵宏 王元平 赵民渊 降城 《四川地震》 2021年第3期38-42,47,共6页
通过对甘孜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观测数据会受观测环境、漏电、雷电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地电阻率观测到的各类干扰数据变化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排除前兆信息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夯... 通过对甘孜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观测数据会受观测环境、漏电、雷电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地电阻率观测到的各类干扰数据变化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排除前兆信息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夯实用地电阻率观测资料预测地震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地震 地电阻率 干扰因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翁牛特地震台地电阻率干扰分析
14
作者 黄瑞滨 杨彦明 +9 位作者 齐彬彬 戴勇 于章棣 郭延杰 范东海 刘继伟 包莹 冯超 赵洪强 康向玉 《现代科学仪器》 2022年第5期59-64,共6页
通过对翁牛特地震观测台2008-2020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整理,详细识别与归类了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解析了每种类型干扰的物理机制和形态特征,将干扰归类为自然现象干扰、观测系统故障干扰、观测环境变化干扰三个方面。结果表明,地电阻... 通过对翁牛特地震观测台2008-2020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整理,详细识别与归类了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解析了每种类型干扰的物理机制和形态特征,将干扰归类为自然现象干扰、观测系统故障干扰、观测环境变化干扰三个方面。结果表明,地电阻率观测中地下水位与固体潮影响、年变影响、地电暴干扰、降雨干扰、雷电干扰、测量外线挖断、稳流电源故障、机械施工干扰、漏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灌溉干扰等都有较明显的变化形态。每种干扰影响数据的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应详细分析异常数据,为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处理、干扰识别及排除干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牛特地震 地电阻率 变化形态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电磁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5
15
作者 高曙德 汤吉 +7 位作者 杜学彬 刘小凤 苏永刚 陈彦平 狄国荣 梅东林 詹艳 王立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2-525,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前后,距震中320 km甘肃陇南汉王地震台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ELF电磁等多种观测手段捕捉到这次地震前后的异常信息.本文采用解析方法,着重探讨汶川8.0级地震前后观测到的电磁场变化特征,从电磁现象来探讨汶川M_s8.0地震发生前后,电磁场长、中、短、临期的异常特征和变化规律.自2003年以来甘东南地区及甘川交界发生4次5.0级以上地震,从空间上看,有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西北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点,强度逐渐增强,其中,文县5.0和两次岷县5.0级以上地震可以视为汶川8.0级地震的前震;从时间上分析,震前陇南汉王地震台观测到电磁场出现了长趋势变化和短临异常变化,其特征:①2003~2008年,ZD8B地电仪观测的N54°W、N85°E和N73°W测道地电阻率均显示出长趋势变化和短期变化;②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③ELF电磁仪观测到了(0.5~39 Hz)频率段的电场、磁场在汶川8.0级地震及余震序列中异常变化分别比正常月份大1~5个数量级,并记录到电磁同震现象;④大地电场仪(ZD9A-Ⅱ)在汶川震前17个小时也记录到高频临震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各向异性度(S’) 电磁场功率谱异常 短临预测
下载PDF
四0四多极距地电阻率年变化特征分析
16
作者 张彩艳 闫勋 +3 位作者 雷功明 张贵文 刘帅 程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1-637,共7页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化相对较小,四0四台的年变化是由浅层介质电阻率随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不同测道的年变形态受浅层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出现相位差异。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深度范围的地电阻率观测,对定量识别表层非震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多极距观测 变化 四0四地震
下载PDF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史红军 赵卫星 +2 位作者 张可佳 朱伟楠 李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2-463,532,共12页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表现为:①汪清MS7.0深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②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③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震 震兆异常 异常形态 归一化变化速率 各向异性
下载PDF
《华南地震》2004年第24卷总目次
18
《华南地震》 2004年第4期94-98,共5页
关键词 地震 地震目录 地震 地震 电阻率各向异性 华南 目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