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影井水位的相空间重构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
1
作者 王卫东 豆晨 +2 位作者 张永志 郑怡 赵云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82-87,共6页
地下水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西影井水位时间序列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非平稳的特征.根据混沌理论,采用相空间重构GP算法,分析了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的混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其最小嵌入... 地下水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对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西影井水位时间序列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非平稳的特征.根据混沌理论,采用相空间重构GP算法,分析了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的混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其最小嵌入维数为8,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随时间的变化与西安及邻区地震活动和中强地震孕育过程密切相关,在1998年1月5日泾阳5. 2级地震前后,西影井水位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饱和关联维经历了明显的上升—下降—加速下降—回升的过程.这种分维变化特征可能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助于捕捉未来该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时间序列 空间重构 饱和关联维 地震活动 西影井
下载PDF
按照数量、时间、空间和震级对地震预报的综合及分项评估
2
作者 Yosihiko Ogata Koichi Katsura +5 位作者 Giuseppe Falcone Kazuyoshi Nanjo Jiancang Zhuang 李晶 陈石 张天中 《世界地震译丛》 2015年第3期202-218,共17页
在确定概率预测性能所用的评分方法中,对数似然法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虽然对数似然得分评估了预报的综合效率,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地震活动如总数量、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等各因素的分项预测效率。为此,基于观测的地震事件,我们使用... 在确定概率预测性能所用的评分方法中,对数似然法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虽然对数似然得分评估了预报的综合效率,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地震活动如总数量、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等各因素的分项预测效率。为此,基于观测的地震事件,我们使用了条件或边际似然函数。这种分项评分揭示了预报模型的优缺点并说明了必要的改进。将这些得分应用于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岸近海MW9.0地震袭击的2011年3月灾难期间的概率预报。然而,该评估说明任何一个前瞻性预报模型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进行了另外两种回顾性预报试验来调查原因,包括M9巨大地震后地震活动率模式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此外,实验显示了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合作实验室(CSEP)采用的单日预报规程的技术难点。进一步实验的结果引导我们对可发展为实时预报的地震可预测性研究合作实验室方案及其评估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发生时间 评估 震级 地震活动 空间 评分方法 预报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2 位作者 张四新 张晓亮 薛富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变动 地震活动特征 20世纪70年代 高精度GPS 应力场变化 观测结果 监测资料 地质构造 强震活动 非平稳性 时间演化 不均一性 空间分布 快速隆升 活动异常 地震孕育 应变积累 动力环境 印度板块 区域构造
下载PDF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振福 《震灾防御技术》 2006年第4期326-336,共11页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空间分布 时间序列 地震活动趋势
下载PDF
海南岛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久常 《华南地震》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将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划分为3地震活动区和4个地震活动条带,系统地研究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为海南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时间序列 空间分布 海南岛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中国台湾地区M_S≥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珊桦 罗开奇 +2 位作者 全建军 谢文杰 王建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1期43-49,共7页
对1971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11次MS≥7.0主震进行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分析。选取参数b、E、N、Mav、S进行震前时间扫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参数在震前异常表现为低值,地震多数发生在低值持续时或者低值异常恢复后1年内。选取A... 对1971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11次MS≥7.0主震进行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分析。选取参数b、E、N、Mav、S进行震前时间扫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参数在震前异常表现为低值,地震多数发生在低值持续时或者低值异常恢复后1年内。选取Ab和S进行震前空间扫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多数发生在异常区出现明显收缩或扩大之后,震中主要分布在异常区最大面积边缘或外围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扫描 时间扫描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爱香 林怀存 +1 位作者 李霞 李永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2年第1期45-52,共8页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历史地震资料
下载PDF
武都水库地震活动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翠芳 徐辉 +3 位作者 黎阳 庄园旭 胥珍 杜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5期33-39,共7页
武都水库是高坝大型水库(设防烈度Ⅶ度),库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断裂与主边界断裂之间,并位于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的破裂带内。本文选取2014年2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武都水库监测区记录的4142次地震进行时空分析,厘清地震的... 武都水库是高坝大型水库(设防烈度Ⅶ度),库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断裂与主边界断裂之间,并位于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的破裂带内。本文选取2014年2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武都水库监测区记录的4142次地震进行时空分析,厘清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坝周围分布特征和时间进程分布特征,并对库区及周边14次M_(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武都水库监测区地震分布特征:2014—2018年,监测区共发生M_(L)≥3.0地震7次;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水库库尾和坝前,形成2个明显的丛集区;地震主要沿SW—NE和NW—SE两个垂直剖面分布,震源深度均小于20 km;在大坝NW偏N方向约3—40 km处,地震活动频次较高;监测区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较低,地震日频次仅2.89;②在研究时段内,监测区及周边M_(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有限,但仍需密切关注地震活动,以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都水库地震监测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 大坝周围地震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
下载PDF
西影井水位的混沌特性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9
作者 王卫东 刘新平 +1 位作者 张永志 郑怡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154-154,共1页
地下流体的异常判定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时间尺度及滤波窗口等多种因素都会造成提取出的异常变化时间和形态有很大的差异.水文系统要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非随机却貌似随机的特征,因此,可运用混沌理论的分析方法来提取地下... 地下流体的异常判定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时间尺度及滤波窗口等多种因素都会造成提取出的异常变化时间和形态有很大的差异.水文系统要素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非随机却貌似随机的特征,因此,可运用混沌理论的分析方法来提取地下流体的地震前兆信息.本文利用G-P算法重构相空间,对西影井水位1993-2003年的日均值差分时间序列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特性 井水位 地震活动 地震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 时间尺度 重构相空间 G-P算法
下载PDF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二项式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健 时振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696-701,737,共7页
围绕对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法,分析了地震区划中现有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的不足.分析、总结了地震之间相互关系随时间、空间和震级的变化特征,认为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用最多... 围绕对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法,分析了地震区划中现有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的不足.分析、总结了地震之间相互关系随时间、空间和震级的变化特征,认为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用最多地震数来反映这种变化特征,进而推导出二项式模型.二项式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程度的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认识.分析了二项式模型与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中泊松模型的异、同之处,指出确定性方法和泊松模型分别是二项式模型的两个极限,在时间和空间不确定程度极小和很大两种情况下,二项式模型分别趋近于确定性方法和泊松模型.给出了一种估算隐含概率的方法,具体分析了1977年全国烈度区划图中华北地区5个高烈度区隐含概率的上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确定性 二项式模型 隐含概率
下载PDF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被引量:20
11
作者 袁艺 王理 白海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4,共6页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中国大陆 地震活动规律 形成机制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下载PDF
河北平原地震带b值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熠熙 张辉 +4 位作者 刘双庆 曹井泉 李赫 陈嵩 高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5,共8页
利用华北地区近44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震序列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空间扫描计算。时间扫描中的b值为研究区内每个扫描窗口的平均b值,因此其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2~1.05之间。... 利用华北地区近44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震序列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空间扫描计算。时间扫描中的b值为研究区内每个扫描窗口的平均b值,因此其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2~1.05之间。研究区b值空间分布范围基本维系在0.5~1.4,低b值区域为昌平—宝坻断裂段和唐山—迁安断裂段,变化范围为0.5~0.7,表明该区域地壳介质正处于相对高应力或闭锁状态,存在未来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地震 B值 时间扫描 空间扫描 地震活动参数 地震样本量
下载PDF
地震丛集模型的改进
13
作者 R.Console M.Murru +2 位作者 A.M.Lombardi 刘素英 张天中 《世界地震译丛》 2004年第5期1-9,共9页
假定地震是随机点过程的实现,并且全部地震的震级分布都遵从6为常数的古登堡一里克特定律,通过传染性模型,我们对地震的时空发生率密度进行了模拟。发生率密度是通过两项求和计算的,一项代表独立或者说自发的活动性,另一项代表由先前地... 假定地震是随机点过程的实现,并且全部地震的震级分布都遵从6为常数的古登堡一里克特定律,通过传染性模型,我们对地震的时空发生率密度进行了模拟。发生率密度是通过两项求和计算的,一项代表独立或者说自发的活动性,另一项代表由先前地震诱发的活动性。第一项只与空间有关,而第二项依赖于三个因素,包括已发生地震的震级、时间和位置。本文中,对时间项我们使用修正后的大森定律,重点研究震级和空间项。对于每一项,我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假设,并且根据1987年到2000年意大利仪器记录地震的目录,分别找出了各自的最大似然参数。对2001年纪录的地震活动性计算了各自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比较,这为找到最佳模型提供了一个途径。对各种假设进行蒙特卡罗模拟,由此来评估我们选择的假设的可信度。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空间分布,反向幂密度函数比正态密度函数更可靠,而余震发生对于震级的尺度不变性假设可以在高可信水平上被拒绝。最终的模型适宜于在真实环境中计算地震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丛集 震级 时间 余震 地震活动 发生概率 空间分布 发生率 诱发 传染性
下载PDF
云南强震能量释放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7-312,共6页
介绍了利用矩能比估算地震波辐射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云南地区1900~2004年M≥5.0强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释放的时空分布,认为:①统计期间的能量释放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前65 a的能量释放为22%,后40 a为78%,且... 介绍了利用矩能比估算地震波辐射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云南地区1900~2004年M≥5.0强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释放的时空分布,认为:①统计期间的能量释放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前65 a的能量释放为22%,后40 a为78%,且约87%的能量释放集中在云南7个主要地震带,其余地区仅占13%左右;②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累计释放能量的统计结果显示,5个平静期期间的累计释放能量折合震级均在6.8~7.2级之间.云南进入第5个平静期已接近10 a,期间累计释放能量折合成震级约为6.8级,与前4个平静期的时间间隔和能量释放相当,表明云南地区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的危险性正在逐渐增大,云南东部地区可能是强震发生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地震波辐射能 能量释放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云南地区
下载PDF
重建当代“感性学”如何可能:马丁·泽尔《显现美学》的启示
15
作者 杨震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392-392,共1页
“显现美学”是21世纪德国美学的代表,它努力在更为兼容的尺度上重构感性学的价值。它强调审美的核心既不在“实际”也不在“假象”,而在于“显现”。“显现”是呈现在此地与此时的感知活动中的同时以及暂时的“诸显象间游戏”,亦即一... “显现美学”是21世纪德国美学的代表,它努力在更为兼容的尺度上重构感性学的价值。它强调审美的核心既不在“实际”也不在“假象”,而在于“显现”。“显现”是呈现在此地与此时的感知活动中的同时以及暂时的“诸显象间游戏”,亦即一种时间性的当下发生状态,由此揭示了我们的生存根本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开启了更多的认识空间以及人类自由空间,因此它在审美上是独立的,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上也是积极的。即便是概念艺术、现成品艺术,也并未摆脱“显现”,反而以一种更极端的方式让某物凸显出来。在“显现”维度上,审美与非审美因素、传统与当代之间的鸿沟可以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艺术 感知活动 自由空间 认识空间 传统与当代 不确定性 时间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