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襄盆地深层反射地震界面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以87-600反射地震剖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绍龙 刘宁 +1 位作者 薛玉玮 刘英 《河南石油》 1999年第1期5-9,共5页
结合南阳一襄樊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展布情况,对南五盆地石油勘探进程中所获深部反射地震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进行认真剖析后,发现上白噩统一新生界沉积盖层以下的各反射界面的共同特点是.均表现为逆冲推覆面或上陡下级的犁式断... 结合南阳一襄樊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展布情况,对南五盆地石油勘探进程中所获深部反射地震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进行认真剖析后,发现上白噩统一新生界沉积盖层以下的各反射界面的共同特点是.均表现为逆冲推覆面或上陡下级的犁式断面。文章结合盆地周缘资料对各反射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作了详细的阐述、论证与区域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襄盆地 地震剖面 地震界面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典型场地地震波输入界面的选取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冲 齐文浩 +2 位作者 刘巧霞 陶宏 兰景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研究输入界面确定对典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的影响,以一个典型场地为例,利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了输入界面选择在软弱夹层土上下不同位置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并将地表反应谱用2010规范谱形式拟合成场地相关标准谱;分析了输入界... 为研究输入界面确定对典型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的影响,以一个典型场地为例,利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了输入界面选择在软弱夹层土上下不同位置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并将地表反应谱用2010规范谱形式拟合成场地相关标准谱;分析了输入界面选择在软弱夹层上下不同位置对地震动参数特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标准谱和2010规范谱。结果认为:输入界面应该选择在软弱夹层以下钻孔揭示的波速最大的土层顶面,现场钻探应该贯穿软弱夹层及硬夹层,达到稳定的坚硬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输入界面 软弱夹层 地震动参数 场地相关谱 设计反应谱
下载PDF
控制性深孔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确定方法和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洪海春 许汉刚 +2 位作者 陶小三 邵斌 薛莹莹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1期52-61,共10页
探讨了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中,江苏省盐城地区部分工程场地内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的控制性深孔,采用近似估算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和确定地震输入界面后,进行波速值和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不确定性... 探讨了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中,江苏省盐城地区部分工程场地内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的控制性深孔,采用近似估算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和确定地震输入界面后,进行波速值和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不确定性对工程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包括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为其他地区控制性深孔的地震输入界面位置的确定方法和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深孔 地震输入界面位置 确定方法 影响研究
下载PDF
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深部构造探测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2 位作者 刘宝峰 潘素珍 海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地及张家口附近地区莫霍面埋深分别为35、39和42 km,其地壳厚度由东至西逐渐增加。该区基底断裂发育。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在大兴、延庆、涿鹿等地均存在深部断裂带,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的上地壳存在6.0 km/s左右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 地震界面 速度结构 低速层(体)
下载PDF
浅层地震横波反射法最佳应用条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施逸忠 王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6期16-21,共6页
通过对浅层地震波纵、横方向分辨率的讨论,给出了提高地震反射波测试分辨率的几条途径。通过对地震波反射系数和地震波速分布关系的讨论,表明地震波速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给出了软基地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值与地层深度的某种... 通过对浅层地震波纵、横方向分辨率的讨论,给出了提高地震反射波测试分辨率的几条途径。通过对地震波反射系数和地震波速分布关系的讨论,表明地震波速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给出了软基地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值与地层深度的某种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浅层地震横波反射方法的优点以及局限性,并论述了该方法的最佳应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地震 反射 地震界面 子波
下载PDF
大洋钻孔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及其对南海科学深钻的指导意义
6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2 位作者 黄文凯 陆敬安(审稿) 钟广见(审稿) 《海洋地质》 2020年第2期1-19,共19页
本文基于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手段,对在南海中央海盆实施的三口大洋钻探的钻孔1148、U1431和U1433的数据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利用过钻孔的地震剖面划分对比地震反射界面,并依此解释中央海盆的沉积层序,同时确定其地质年代属性。本... 本文基于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手段,对在南海中央海盆实施的三口大洋钻探的钻孔1148、U1431和U1433的数据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利用过钻孔的地震剖面划分对比地震反射界面,并依此解释中央海盆的沉积层序,同时确定其地质年代属性。本研究成果对南海下一步的科学深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过井剖面 地震界面与层序地层 地质年代属性 南海科学深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土深厚场地输入界面的确定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冲 齐文浩 +2 位作者 刘明军 莘海亮 李忠良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研究含软弱夹层土深厚场地输入界面的确定方法,在一个场地剖面的基础上,另外构造了一个特殊场地剖面,计算了两个剖面在6个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输入界面选择在不同位置时的峰值加速度A_(max),特征周期T_g和反应谱平台值α_(max),分析... 为研究含软弱夹层土深厚场地输入界面的确定方法,在一个场地剖面的基础上,另外构造了一个特殊场地剖面,计算了两个剖面在6个强度的地震动输入下,输入界面选择在不同位置时的峰值加速度A_(max),特征周期T_g和反应谱平台值α_(max),分析了两种土层剖面的地表地震动参数对输入界面改变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特殊场地的敏感性较差,输入界面深度相差44.4m,剪切波速相差111m/s,但得到A_(max)、T_g和α_(max)相差不到10%、12%和8%,所以深厚的特殊场地在确定输入界面时,可以适当放宽对输入界面深度和剪切波速的要求,可满足一般工程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地震波输入界面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地震沉积学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玺华 陈洪德 +4 位作者 侯明才 杨经栋 林良彪 陈安清 钱利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1,共7页
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但实际研究中,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难以对比,简单地进行90°相位转换,不能正确反映岩性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文中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在保证合理... 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但实际研究中,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难以对比,简单地进行90°相位转换,不能正确反映岩性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文中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在保证合理信噪比的前提下,利用钻井控制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同时使地震剖面零相位化,明确了地震反射的地质信息。依据该方法对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T3x4(9))展开地震沉积学研究,认为T3x4(9)砂组内砂体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地迁移改道,致使砂体互相叠置;根据砂体的延展方向,判断物源主要为北部龙门山岛链,其中由于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新场地区中部砂体厚度最大。由于砾岩抗压实性能够对砂体的孔隙起到保护作用,新场地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叠置区的砂体物性较好,为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技术 分频解释 地震等时界面 地震沉积学 须家河组 新场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T7^2界面与塔中隆起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 被引量:13
9
作者 楼雄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32,共9页
T27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 T27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性质系海侵上超并赋予“淹没台地”的涵义。但随着近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的勘探和塔中隆起区北缘Ⅰ号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性的深入研究,表明T27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古暴露界面和沉积间断界面。界面之下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有明显的削蚀和截切现象,残存厚度在塔北、塔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反映塔北隆起T27界面的构造及风化壳岩溶作用明显强过塔中隆起。古暴露和风化壳岩溶作用导致T27界面之下的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岩溶,是塔中低凸起北缘Ⅰ号断裂构造带的主要油气藏聚集层位;在塔河南部,形成了一套厚度最大可达300m并贯穿良里塔格组与下伏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古岩溶洞穴系统,造就了塔河油田今天以南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古岩溶洞穴系统为主要油气储层的勘探大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界面 T7^2界面 塔中隆起 碳酸盐岩
下载PDF
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综合方法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明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81-85,共5页
在金属矿勘查中,得到的地震波场十分复杂,而这些复杂的地震波场中包含了各种各样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地震波,简单地利用一种地震波,而忽略哪怕是振幅很弱的另一种地震波,都可能使最终得到的结果质量受到影响.综合利用在数据采集中得到的多... 在金属矿勘查中,得到的地震波场十分复杂,而这些复杂的地震波场中包含了各种各样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地震波,简单地利用一种地震波,而忽略哪怕是振幅很弱的另一种地震波,都可能使最终得到的结果质量受到影响.综合利用在数据采集中得到的多种地震信息,并使各种地震信息能够有效地相互补偿,进而有效地解决金属矿勘查中的某些地质问题是我们近几年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对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综合方法技术探讨后,结合在内蒙古大井矿区的实验工作讨论了该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综合方法 金属矿勘查 局部不均匀体 地震界面
下载PDF
大陆壳新的三层地震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В.И.Шаров 毛可(译) 陆沉(校) 《内陆地震》 1988年第2期215-220,共6页
本文用大陆壳新的三层地震模型研究了反转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给出其构造物理解释。由于岩石静压力随深度增大,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破裂变化的机制可以认为,反转层的形成受地壳构造成层性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新地壳地震模型的地质意... 本文用大陆壳新的三层地震模型研究了反转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给出其构造物理解释。由于岩石静压力随深度增大,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破裂变化的机制可以认为,反转层的形成受地壳构造成层性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新地壳地震模型的地质意义。在各向强压缩下,由于构造形变和岩石破裂条件特殊,因而研究区介质自身的物理参数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的同时,机械能可以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可以认为,能量转换区是地壳最活跃的部分。它可能是构造和矿物再生过程的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模型 岩石破裂 构造形变 下地壳 地震界面 沉积岩 岩石静压力 地质特征 大陆壳 三层
下载PDF
我国地震勘探的现状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12
作者 钱志富 《吐哈油气》 1999年第4期42-42,共1页
经过解放后近五十年的石油勘探,我国陆上一些条件比较好、明显的构造油藏已经找得差不多了。今后面临的勘探对象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勘探对象的埋藏深度越来越大。一般大于3000米,有些达到5000~6000米。... 经过解放后近五十年的石油勘探,我国陆上一些条件比较好、明显的构造油藏已经找得差不多了。今后面临的勘探对象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勘探对象的埋藏深度越来越大。一般大于3000米,有些达到5000~6000米。深部地层致密,地震界面的反射系数小,信号弱,噪声弱,得不到可靠的深部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攻方向 石油勘探 主要表现 三个方面 五十年 反射系数 地震界面 地震分辨率 地表条件 勘探理论
下载PDF
地震地层体及其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茂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0-1026,824,共7页
地震地层体是指一种利用地震反射波所蕴含的地层反射界面特征和地层沉积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层位所组成的特殊三维数据体,是前人所提出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和"层位体"概念的一种扩展。利用地震地层体... 地震地层体是指一种利用地震反射波所蕴含的地层反射界面特征和地层沉积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层位所组成的特殊三维数据体,是前人所提出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和"层位体"概念的一种扩展。利用地震地层体可确定地层界面的形态及某些层状或近层状地质体的外部轮廓,并可根据不同地层界面之间的接触关系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地震地层体概念,然后详细描述了地震地层体分析方法及流程,最后以理论模型和实例说明这套方法具有的特点及能生成高精度地震地层体的良好应用效果。基于倾角传播技术的地震地层体分析方法能在地层倾角扫描的基础上获得高精度地震地层体,为真三维构造解释模式提供了一种实现途径。与前人所提出的层位体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地震地层体分析具有三个特点:1利用基于最小方差法多方位倾角估算技术可获得高精度地层倾角信息;2应用倾角传播技术可提高层位追踪的准确性;3在复杂断裂区利用控制层位对追踪层位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体 层位体 相对地质年代体 精细构造解释 地震反射界面 地层沉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地区上古生界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梁全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4,共8页
综合利用地震岩性学理论、地震反射同相轴非频变特征、地震数值模拟和时频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三维地震工区上古生界地层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1基于在上古生界建立的5个参考等时地震反射界面,通过线性内插,在90&#... 综合利用地震岩性学理论、地震反射同相轴非频变特征、地震数值模拟和时频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三维地震工区上古生界地层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1基于在上古生界建立的5个参考等时地震反射界面,通过线性内插,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形成311层具有等时意义的地层切片;2在地震薄层(<λ/4,λ为通过砂岩的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90°相位地震数据的极性与岩性具有对应关系,零相位和90°相位地震剖面具有相同的纵向分辨率;3利用振幅信息进行岩性(沉积体系)解释时,频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最佳频率是使目的层内最厚砂岩达到调谐振幅的频率(调谐频率);490°相位地震数据的时频谱不能反映由薄砂层到厚砂层的连续变化特征,所以利用90°相位地震资料地层切片预测岩性时,必须将地震主频调整为最厚砂层的调谐频率。将上述认识应用到工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二段最下部(P1S23)的地层研究,揭示了该时期主要水道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鄂尔多斯盆地 参考等时地震反射界面 零相位地震数据 90°相位地震数据 调谐频率
下载PDF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被引量:59
15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任青芳 张建狮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地震测深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界面 断裂带
下载PDF
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 被引量:54
16
作者 许效松 杜佰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世界整装大油气田均以海相盆地为主,储集类型首推碳酸盐岩岩溶孔洞+裂缝。岩溶发育的程度除相控外,层序不整合界面与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复合面,在表生成岩作用环境下可形成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型岩溶。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 世界整装大油气田均以海相盆地为主,储集类型首推碳酸盐岩岩溶孔洞+裂缝。岩溶发育的程度除相控外,层序不整合界面与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复合面,在表生成岩作用环境下可形成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型岩溶。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喀斯特油气藏的重大突破,佐证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特殊意义。我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和演化,均与加里东构造旋回中的幕次古隆起和海平面下降共耦,埋藏期和热水溶蚀的叠加可改善岩溶的储集性能。在大面积覆盖的油气田区预测古风化壳型的岩溶储层,可通过地震剖面追踪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和层序界面,圈出古岩溶的时空展布、推测古岩溶地貌以及与不同层位岩性相的关系。孔洞充填方解石与碳酸盐围岩的氧碳同位素有别,前者的Z值小于120,是反馈淡水岩溶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岩溶储层 碳酸盐岩 不整合面 地震界面 氧碳同位素
下载PDF
地震波沿射线延拓的计算方法
17
作者 徐中信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8年第4期89-99,共11页
为了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提高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在生产中已进行波动方程偏移的试验和研究,这是在几何偏移的基础上,从解波动方程来提取信息使其所反映的地震界面,不单保持着几何形态,而且保持其波的动力学特点,... 为了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提高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在生产中已进行波动方程偏移的试验和研究,这是在几何偏移的基础上,从解波动方程来提取信息使其所反映的地震界面,不单保持着几何形态,而且保持其波的动力学特点,以此提供对界面进行物性推断的资料,其方法的原理,是给出一定的边界条件,从解波动方程入手,将地面接收到的地震波场延拓到反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偏移 地震勘探 地震界面 动力学特点 边界条件 上行波 反射界面 零炮检距 计算方法 地面接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组和第四系-新近系的分界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镇城 乔子真 +4 位作者 景明昌 张海泉 孙乃达 路艳丽 王洪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2-432,共11页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三湖坳陷,已发现3个上新统-第四系七个泉组气源岩的气田。把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界当成第四系与新近系的分界是一个误解。基于测井、地震地层和磁性生物地层的研究,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的年龄为2.80M a,位于涩北新深1井1 ...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三湖坳陷,已发现3个上新统-第四系七个泉组气源岩的气田。把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界当成第四系与新近系的分界是一个误解。基于测井、地震地层和磁性生物地层的研究,三湖坳陷七个泉组底的年龄为2.80M a,位于涩北新深1井1 747 m。柴达木盆地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在许多论文中,有3种不同观点:①奥杜威末,1.67M a(1.80 M a),位于涩中6井710 m,即测井标准层K3以上19 m;②松山与高斯分界,2.48 M a(2.60 M a),位于涩深1井1 460 m,即K10以下37 m;③马默思末,3.05 M a,位于达参1井2 779 m。上述3个分界数据中无一与七个泉组底界对应。距今约1.80 M a的第四系与新近系分界定义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1998年投票通过,并于1999年经国际地科联批准。因此,依此定义来看,三湖坳陷大部分气源岩是晚新近纪-早第四纪的沉积,尤其是晚新近纪上新世。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作者建议最好使用地层单位名称七个泉组,而不用符号Q1+2。连接地震反射T0界面(测井标准层K13)和盆地边缘有局部不整合的七个泉组底界的对比,对于研究构造运动、成气和成藏是很有用的。作为七个泉组底界,地震反射界面T0的对比,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中央具有实用性、等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生物地层 地震反射界面 不整合 第四纪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重震资料相关分析预测油气藏
19
作者 张健中 金宜生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在油气勘探中 ,地震是确定构造形态的有效方法 ,而高精度重力测量能观测到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藏及其伴生因素产生的重力负异常。通过对高精度重力异常和地震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关分析得出的油气重力异常与构造形态之间的不相关性来预测油... 在油气勘探中 ,地震是确定构造形态的有效方法 ,而高精度重力测量能观测到具有工业意义的油气藏及其伴生因素产生的重力负异常。通过对高精度重力异常和地震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关分析得出的油气重力异常与构造形态之间的不相关性来预测油气藏 ,理论模型试验和应用实例均表明 ,方法正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震界面 相关分析 油气预测 油气藏
下载PDF
用于苏联境内岩石层研究的剪切波 被引量:1
20
作者 A.S.Alekseev A.V.Egorkin +1 位作者 N.I.Pavlenkova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89年第3期80-91,共12页
本文收集了苏联境内数千公里三分向地震台测得的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表明,通常在井中或在水池中放炮不仅产生P波,而且也产生S波。产生这些波的最有利条件是在震源附近存在尖锐的地震界面,例如基底界面。一般说来,S波场中包括在P波场中... 本文收集了苏联境内数千公里三分向地震台测得的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表明,通常在井中或在水池中放炮不仅产生P波,而且也产生S波。产生这些波的最有利条件是在震源附近存在尖锐的地震界面,例如基底界面。一般说来,S波场中包括在P波场中见到的所有类型的反射波和折射波。其差别在于剪切波的频率较低,强度稍高,振幅变化较大。记录到S波时,可根据速度比V_P/V_S=γ随深度及横向变化关系获得重要信息,揭示出影响速度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地下深处岩石的破裂程度、岩石的成份及温度。裂缝随深度的增加(震源距增大)而减少使γ值全面下降。由于地壳顶部岩石成份的改变(乌拉尔斯),由基性岩组成的地块中γ值增加。波罗的海和乌克兰地盾的γ值变化不大。在西伯利亚地台,γ值先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1.71增至1.76,可能是扩容效应;而后γ值下降,在下地壳和上地幔γ值小于1.7。在西伯利亚西部,γ值随深度而增加,在下地壳达1.79,在地幔中稍有下降,但仍高于1.7。这可能在西伯利亚西部下地壳为高温区。在许多地区观测到了由于速度各向异性产生的不同偏振剪切波的分裂。在乌拉尔斯地台的首波(折射波)中和在西伯利亚地台的莫霍界面反射波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在这两种情况下,各向异性与地壳有关。在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盾,没有记录到SH和SV波的速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 莫霍界面反射波 西伯利亚地台 折射波 地震测深 震源距 地震界面 地盾 波速度 速度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