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空白带现象正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春岩 章明昱 +1 位作者 牛滨华 黄新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99-204,共6页
空白带现象是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 3种微观模式 ,首先采用度量振幅空白程度的振幅比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水合物饱和度不随孔隙度变化 ,以及水合物的饱和度随孔隙度变化 (即CGHC和V... 空白带现象是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 3种微观模式 ,首先采用度量振幅空白程度的振幅比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水合物饱和度不随孔隙度变化 ,以及水合物的饱和度随孔隙度变化 (即CGHC和VGHC)两种情况 ,然后对上述两种情况设计了地震模型 ,合成了水合物沉积物地震纪录 ,获得了地震空白带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水合物沉积物饱和度的变化是振幅空白的主要原因。对孔隙度和饱和度都不固定的复杂情况 ,沉积物的岩性存在多解性 ,需用各种方法的多元信息进行对比研究 ,才能更好地解释空白带的产生及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空白带 正演 人工地震方法 沉积地层 微观模式 饱和度 孔隙度
下载PDF
含天然气水合物介质地震空白带成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尤加春 冯凯 +2 位作者 王成 杜漫霖 刘学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基于弹性波动方程,结合随机介质理论,以渗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空白带的研究为背景,建立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的非均匀双相孔隙介质模型。利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正演计算了地层孔隙度一定时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2%,10%,15%,20%,... 基于弹性波动方程,结合随机介质理论,以渗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空白带的研究为背景,建立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的非均匀双相孔隙介质模型。利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正演计算了地层孔隙度一定时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2%,10%,15%,20%,25%,30%,40%,50%,60%,70%,80%等11种模型的地震响应。通过对正演偏移剖面作定性分析以及相对能量、频率衰减梯度的定量分析可知:当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的赋存状态为不均匀分布时,水合物对反射波的散射效应使反射波能量减弱,形成地震空白带。当赋存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达到一定值时,由于水合物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能量增大,在地震空白带内出现"亮点"。同时,地层中非均匀分布的天然气水合物会影响地震剖面中似海底反射(BSR)的形成,这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会在一些勘探实例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而无似海底反射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空白带 双相孔隙介质模型 正演计算 似海底反射(BSR) 散射作用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进展——从单纵波到多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子坤 王赟 +2 位作者 陆敬安 于光明 王祥春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利用海洋高分辨率纵波技术识别水合物储层、预测水合物饱和度的效果及其局限性;从纵波似海底反射(BSR)及地震空白带(SBZ)识别标志与水合物储层指示关系的非唯一性角度阐明了联合使用纵波和横波进行水合物储层识别与饱和度估算的优势,指出海洋水合物多波地震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提高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建立兼顾温压条件的岩石物理模型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水合物储层薄(互)层模型的弹性波响应研究、利用地震技术动态监测水合物储层空间分布及饱和度变化等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推动水合物勘探开发的地震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岩石物理模型 似海底反射 地震空白带 多波 海底地震 薄互层
下载PDF
本东区块高陡背斜的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许胜利 周罡 +1 位作者 林正良 梁光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11-13,共3页
本东区块是焉耆油区最大的未动用含油气区块。通过实钻后发现该区块构造变化很大 ,构造不落实一直制约着该区块的开发。在开发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地震、地质、钻井等资料确定了本东高陡背斜的构造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精... 本东区块是焉耆油区最大的未动用含油气区块。通过实钻后发现该区块构造变化很大 ,构造不落实一直制约着该区块的开发。在开发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地震、地质、钻井等资料确定了本东高陡背斜的构造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研究 ,确定出了该背斜的高点位置及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东区块 高陡背斜 精细速度场 偏移 地震空白带
下载PDF
A rupture blank zone in middle south part of Longmenshan Faults: Effect after Lushan M_s7.0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in Sichuan, China 被引量:17
5
作者 GAO Yuan WANG Qiong +1 位作者 ZHAO Bo SHI Yu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036-2044,共9页
On April 20, 2013,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struck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 indic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 On April 20, 2013,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struck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 indic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al crustal com- pressive stress and the fault orient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Our relocation analysis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hows a ga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and that of the rup- ture zone of the Wenchuan MsS.0 earthquake. We believe that stress levels in the crust at the rupture gap and its vicinity should be monitored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We suggest using controlled source borehole measurements for this purp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rupture gap crustal seismic anisotropy double difference relocation borehole measurements of stress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