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波地震联合反演预测相对优质储层——以川西深层致密碎屑砂岩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叶泰然 付顺 +1 位作者 吕其彪 赖未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2,369,共7页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发育三角洲致密碎屑砂岩,砂体厚度大,但含气较好的相对优质储层厚度薄。相对优质储层与作为围岩的致密砂岩和泥岩波阻抗较为接近,利用常规地震方法很难预测该类优质储层分布,而且预测精度差。利用3D3C勘探...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发育三角洲致密碎屑砂岩,砂体厚度大,但含气较好的相对优质储层厚度薄。相对优质储层与作为围岩的致密砂岩和泥岩波阻抗较为接近,利用常规地震方法很难预测该类优质储层分布,而且预测精度差。利用3D3C勘探优势,开展纵波及转换横波联合反演,在储层岩石物理参数敏感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砂中找砂"的预测思路,优选泊松比、P波阻抗多波属性数据体,采用多体交会解释手段,剔除泥岩和致密砂岩,可较好地预测致密砂岩背景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地震联合反演 优质储层预测 致密储层 须家河组 川西深层
下载PDF
重磁—地震联合反演解释技术在大杨树盆地深层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汪在君 唐金生 郑桂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1期54-59,共6页
由于大杨树盆地表层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的强反射屏蔽作用造成地震中、深层反射能量弱,致使盆地基底(T5)及主要目的层九峰山组、龙江组沉积岩分布范围不清,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通过在GM-SYS重磁拟合软件中加载地震剖面,在地震解释的基础... 由于大杨树盆地表层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的强反射屏蔽作用造成地震中、深层反射能量弱,致使盆地基底(T5)及主要目的层九峰山组、龙江组沉积岩分布范围不清,严重制约了勘探进程。通过在GM-SYS重磁拟合软件中加载地震剖面,在地震解释的基础上建立重磁模型,利用地震浅层可靠解释成果做约束条件,减少了重力反演深层构造界面的多解性。在消除高位玄武岩的重力干扰效应后,反演了基底深度,揭示了大杨树盆地南部坳陷区基底形态为两断阶(西部断阶、东部断阶)夹两凹一凸(太平川断陷、玉林屯断陷及格泥乡凸起)的构造格局。经综合分析认为,玉林屯断陷为有利勘探目标区,预测了主要目的层九峰山组、龙江组沉积岩分布范围,为该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盆地 重磁—地震联合反演解释 重磁拟合 基底深度 大杨树盆地
下载PDF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解释技术在拉布达林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汪洋 汪在君 朱彦平 《地质与资源》 CAS 2020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内蒙古拉布达林盆地面积大、油气勘探程度很低.由于浅层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的强反射屏蔽作用造成地震勘探对深层成像差,难以评价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为了解决盆地主要目的层上库力组底界深度及沉积岩分布不清的问题,对盆地南部二维地震资料... 内蒙古拉布达林盆地面积大、油气勘探程度很低.由于浅层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的强反射屏蔽作用造成地震勘探对深层成像差,难以评价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为了解决盆地主要目的层上库力组底界深度及沉积岩分布不清的问题,对盆地南部二维地震资料开展重力-地震联合反演解释.通过在GM-SYS重磁剖面解释软件中加载地震剖面,建立重力模型,利用地震浅层可靠解释成果做约束条件,消除上覆火山岩的重力干扰,减少了重力反演深层构造界面的多解性,成功地反演了盆地上库力组底界深度、沉积岩厚度,指出巴彦哈达断陷为有利勘探区,在此基础上估算出油气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盆地 重力-地震联合反演解释 油气资源量 拉布达林 上库力组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地化-测井-地震联合反演的优质烃源岩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以涠西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新德 陶倩倩 +3 位作者 曾少军 张迎朝 刘兵 黄义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8,共6页
优质烃源岩(TOC>2.0%)的空间刻画是油气勘探研究关注的基础问题,而烃源层中沉积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分布以及烃源岩有机碳三维空间刻画一直是烃源岩研究的难题。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测井及地球物理信息,参考沉积相和岩性组合特征,首次建... 优质烃源岩(TOC>2.0%)的空间刻画是油气勘探研究关注的基础问题,而烃源层中沉积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分布以及烃源岩有机碳三维空间刻画一直是烃源岩研究的难题。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测井及地球物理信息,参考沉积相和岩性组合特征,首次建立了基于地化-测井-地震联合反演的优质烃源岩研究方法,并应用于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结果表明流沙港组二段发育的3个次一级的优质烃源层段是涠西南凹陷油气资源的重要贡献者。该方法的反演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关性较好,精度较高,对烃源岩有机碳三维空间"体"的连续性刻画可以有效解决少井或无井海域烃源岩评价的缺陷。将测井和地球物理反演技术从储层扩展至烃源岩的研究对于海上油气勘探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地化-测井-地震联合反演 有机碳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地震走时与重力数据的联合反演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武平 张弘 丁志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5期17-23,共7页
对目前的地震走时与重力数据联合反演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首先,从两类数据单独反演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由两者参数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可将两类数据归并、统一到一个系统,合理地进行联合反演。其次,根据目前国内外... 对目前的地震走时与重力数据联合反演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首先,从两类数据单独反演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由两者参数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可将两类数据归并、统一到一个系统,合理地进行联合反演。其次,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当前联合反演的两种算法:依次反演和同时反演。最后,对联合反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与重力数据联合反演 同时反演 速度-密度关系 依次反演
下载PDF
长乐—南澳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差异的地震-重力联合反演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笋 丘学林 +4 位作者 赵明辉 闫培 陈新泽 李普春 方伟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53-3862,共10页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出露于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海陆过渡带的特殊性,地球物理探测受到许多限制,难以获得由陆到海的清晰而准确的深部构造形态.2014年福建省地震局采集了横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广角反射/折射剖面(HX-6),由于观测系统的缺陷和... 长乐一南澳断裂带出露于福建沿海地区,由于海陆过渡带的特殊性,地球物理探测受到许多限制,难以获得由陆到海的清晰而准确的深部构造形态.2014年福建省地震局采集了横跨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广角反射/折射剖面(HX-6),由于观测系统的缺陷和原始资料信噪比等问题,单纯使用地震数据反演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无法解答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存在何种差异,影响了对断裂带构造属性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正确认识.基于岩石波速和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可以有效降低多解性.本文采用地震走时拟合和重力异常拟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利用最新采集的高质量P波地震走时数据与高精度实测重力数据,反演得到了连城一厦门一金门外海剖面的二维地壳波速-密度结构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长乐一南澳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约3 km,壳内分层结构和上地幔顶部波速-密度无显著变化,推断长乐一南澳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陆壳和台湾海峡减薄陆壳的分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深部构造环境和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断裂带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海陆联测
下载PDF
重力——地震联合剥层预测石柱东部裂陷槽分布
7
作者 吴鹏 王占斌 +2 位作者 王财富 赵文举 刘子豪 《物探装备》 2024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石柱东部存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已经得到地震资料证实,但由于资料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刻画裂陷槽展布特征。通过大量实测岩石样品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认识到石柱地区盐酸岩地层密度高,碎屑岩地层密度较低,且不同地层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 石柱东部存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已经得到地震资料证实,但由于资料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刻画裂陷槽展布特征。通过大量实测岩石样品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认识到石柱地区盐酸岩地层密度高,碎屑岩地层密度较低,且不同地层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是重力资料研究深部结构良好的物性基础。因此在石柱地区开展了重力勘探工作,通过针对裂陷槽的重力—地震联合剥层反演技术,确定了石柱东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及深部断裂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寒武系裂陷槽 重力—地震联合剥层反演 密度差 深部结构分布特征
下载PDF
利用重力和面波联合反演确定四川地区三维岩石圈速度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飞 于海英 高丽娜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基于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对地下结构不同的敏感性和数据分布,联合地球物理反演可以减少反演的非唯一性和提高反演模型的可靠性。在研究中,利用噪声成像得到的地震面波相速度,并结合当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对四川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进行... 基于不同地球物理数据对地下结构不同的敏感性和数据分布,联合地球物理反演可以减少反演的非唯一性和提高反演模型的可靠性。在研究中,利用噪声成像得到的地震面波相速度,并结合当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对四川地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进行了联合成像研究。地震面波频散数据主要对地下岩石的横波速度敏感,而重力数据对地下介质的岩石密度有很好的约束性,为了将两种数据归并统一到同一个联合反演系统中,利用了地震波速度和岩石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基于面波和重力联合反演成像算法,得到了四川地区岩石圈的三维横波速度模型。该模型不仅与地表已观测到的地质特征有较好的吻合性,而且能够比较好地拟合面波数据和重力数据,新的模型对于研究四川地区的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合反演 四川盆地 地震面波 布格重力异常
下载PDF
电磁—地震联合研究深层火山岩储层——以辽东凹陷火山岩勘探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徐桂芬 何展翔 +1 位作者 石艳玲 董卫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7-946,I0014,共11页
深层火山岩地层地震反射杂乱,使火山岩油藏的探测异常困难。针对火山岩储层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路线,采用电磁-地震联合模拟退火约束反演、利用钻井标定和地震构建浅层模型,提高深层的反演分辨率;通过岩性分析,揭示工区火山岩电性变化规... 深层火山岩地层地震反射杂乱,使火山岩油藏的探测异常困难。针对火山岩储层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路线,采用电磁-地震联合模拟退火约束反演、利用钻井标定和地震构建浅层模型,提高深层的反演分辨率;通过岩性分析,揭示工区火山岩电性变化规律,提出以电性变化节律编码技术解释储层,有效识别出沙三段多期次火山岩及相带分布,精细刻画粗面岩的分布特征,为探测类似的复杂目标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地震联合约束反演 火山岩 节律编码 辽东凹陷
下载PDF
快速识别页岩气“甜点”目标的时频电磁勘探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印明 刘雪军 +1 位作者 张春贺 朱永山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0-63,83,共5页
通过研究南方碳酸盐岩海相地层发育区岩石标本电磁物性特征,得出页岩层系在地层剖面中为典型的低阻目标,具备利用电磁法勘探的基础,同时,基于岩石样品和井中岩芯的测定结果证实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高极化响应和高TOC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通过研究南方碳酸盐岩海相地层发育区岩石标本电磁物性特征,得出页岩层系在地层剖面中为典型的低阻目标,具备利用电磁法勘探的基础,同时,基于岩石样品和井中岩芯的测定结果证实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高极化响应和高TOC含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具备利用极化异常圈定页岩气"甜点"区的有利条件。时频电磁法将时间域电性勘探和频率域极化性勘探结合在一起,通过大功率发射有效激发页岩层系的响应,配合地震勘探等技术,发挥了综合勘探的技术经济优势,实现了快速识别页岩气"甜点"目标的目的。笔者从页岩气目标的物性基础研究入手,总结了针对页岩气目标的电性和极化性异常提取和综合分析技术,为页岩气勘探提高成功率提供了一种快速识别"甜点"目标的新思路和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电磁法 富有机质页岩 “甜点”目标 电阻率 极化率 地震勘探 时频-地震联合反演
下载PDF
黄土高原及邻区地壳P波速度结构
11
作者 方炜 白超英 彭建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5-327,450,共13页
利用地震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改进型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三维弯曲地震射线追踪正演,以及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进行反演,同时更新速度模型和地震震中位置,结合地方震和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黄土高原(含汾渭断陷盆地)... 利用地震波走时联合反演算法(改进型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三维弯曲地震射线追踪正演,以及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进行反演,同时更新速度模型和地震震中位置,结合地方震和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黄土高原(含汾渭断陷盆地)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其横向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内的P波高速异常区与其内的地震活动构造带相一致,地震多发生在P波高速异常区的边缘或高、低速异常区的交汇处.秦岭山区和鄂尔多斯块体东南区为P波低速异常区.而垂向变化结果则表明研究区存在低速异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联合反演 地壳P波速度结构 黄土高原 汾渭断陷盆地
下载PDF
时频分析及其在松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柏涛 徐志伟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5,共5页
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 ,利用测井、地震联合反演方法进行地震资料高分辨处理 ,结合其频率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来反映地质体的结构关系。由于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及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对应于地震资料的频率特征 ,因此地震波的... 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 ,利用测井、地震联合反演方法进行地震资料高分辨处理 ,结合其频率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来反映地质体的结构关系。由于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及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对应于地震资料的频率特征 ,因此地震波的频率变化可以反映沉积体的厚度及沉积颗粒的粗细。通过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特征的对应关系 ,进行构造层系解释 ,指导储层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地震-测井联合反演 构造层序分析 沉积旋回分析 松南地区 地质体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磊 刘永雷 +4 位作者 刘晓光 丁嘉 李炎 王井伶 蔡剑锋 《河南科学》 2019年第10期1659-1664,共6页
为了解决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非地震电阻率数据体、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阻抗体、野外地质露头信息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了解决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层引起的速度变化和工程决策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非地震电阻率数据体、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阻抗体、野外地质露头信息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对砾岩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第四系砾岩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冲积平原三种沉积成因,它们的规模、水动力条件及沉积构造等具有较大差异.以冲积扇砾岩层规模大,冲积平原相规模次之,扇三角洲相砾岩层发育规模最小.砾岩层整体具有纵向上多期次连续发育、相带差异明显,横向上相变快、集中分布的特点,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样式及南北向断裂是控制砾岩层发育、沉积特点及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西段 砾岩层 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 冲积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Property Identification of Anomalous Seismic Bodies by GMES Techniques, A Case History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云祥 孙卫斌 +1 位作者 李德春 徐晓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135-139,i0001,共6页
What are the anomalous seismic reflection bodies at depths of over 6000m?Are they reefs or igneous rock?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seismic techniques,but the GMES technique can handle it .The GMES technique is ... What are the anomalous seismic reflection bodies at depths of over 6000m?Are they reefs or igneous rock?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seismic techniques,but the GMES technique can handle it .The GMES technique is a joint exploration technique combining gravity,magnetic,electrical,and seismic techniques.The specific procedure is to conduct a 2D interface-constrained CEMP inversion using 2D seismic and log data followed by a property parameter inversion of the anomalous bodics using gravity and seismic data by the stripping technique.We then estimat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the anomalous bodies,such as density,susceptibility,resistivity,velocity,and etc.to deduce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bodie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drilling decisions.The work in the TZ area reported in this paper show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ES constrained inversion joint inversion and anomalous body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and seismicity study of Yangbi Ms6.4 earthquake 被引量:2
15
作者 Ma Yong Zhang Hai-Jiang +1 位作者 Gao Lei Bi Jin-Me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579-591,595,共14页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body wave arrival data of 5506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32 fi xed stations and 94 temporary stations in Yangbi and surrounding areas,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Yangbi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body wave arrival data of 5506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32 fi xed stations and 94 temporary stations in Yangbi and surrounding areas,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Yangbi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three-dimensional(3-D)fi ne Vp,Vs,and Vp/Vs were inverted by using the consistency-constrained double-diff erence tomography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cal depth after relocation was mostly in the range of 3–10 km,evidently nearly horizontally distributed,and concentrated in the weak area of the high-velocity body or at the side of the high-low-velocity body transition zone toward the high-velocity body,showing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velocity structure.Th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Yangbi area has remarkably uneven characteristics.The seismic activity area is dominated by high-velocity bodies prone to brittle fracture near the surface.As the depth increases,low-velocity anomalies appear.A signifi cant diff 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the seismically dense strip.Based on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 and the fine 3-D velocity structure,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 was caused by a strong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concentrated in the relatively weak area by hard high-velocity bodies on the northwest sides.The Ms5.6 foreshock broke the inherent balance of regional stress and promo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Yangbi Ms6.4 mainshock.Afterward,the stress was adjusted to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aftershocks,forming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of seismic activity model.Based on the activity law of the Yangbi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3D velocity structure distribution,this paper specul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Yangbi earthquake was possibly a northwest strike-slip buried fault with a depth of 3–10 km on the southwest side of the Weixi–Qiaohou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fault double-diff erence tomography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ic activity Vp/Vs inversion
下载PDF
Constraining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被引量:9
16
作者 JIANG Ying HU XiaoGang +1 位作者 LIU ChengLi SUN He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064-2070,共7页
The amplitudes of the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Focal mechanisms of large earthquakes can be well analyzed and constrained with observations of long period fr... The amplitudes of the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Focal mechanisms of large earthquakes can be well analyzed and constrained with observations of long period free oscillations. Although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was only moderately sized, observable spherical normal modes were excited and clearly observed by a su- perconductive gravimeter and a broadband seismometer. We compare observed free oscillations with synthetic normal modes corresponding to four different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urce parameters can be analyzed and constrained by spherical normal modes in a 2.3-5 mHz frequency band. The scalar seismic moment M~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amplitudes of free oscillations; additionally, the strike, dip, rake and depth of the hypocenter have mi- nor influences. We found that the synthetic mod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determined by the 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 show agreement to the observed modes, suggesting that earthquake magnitudes predicted in this way can readily reflect the total energy released by the earthquake. The scalar seismic moment obtained by far-field body wave inver- sion is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far- and near-fiel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superconductive gravimeter observations broadband seismograph observ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