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2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阳甫地震论新解
1
作者 高继宗 《地震科技情报》 1997年第6期17-22,共6页
对西周太史伯阳甫地震论的内容作具体的具体,全面的新解释,从则了对它的传统看法,肯定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篇富含地震社会学内容的简明论述,既有史料价值,也有科学价值,应在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光中占有光辉一页。
关键词 地震 地震论 地震学史
下载PDF
从巴塘、小金、江北地震论地震类型的判定 被引量:8
2
作者 程万正 罗灼礼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3-64,共12页
本文归纳出了1989年4月16日巴塘6.7级震群型、9月22日小金6.6级孤立型、11月20日重庆江北5.2、5.4级双震型地震的基本特征,细致讨论了各项地震序列特征参数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和可能的预报意义。根据现场地震预报的经验总结,初步提出... 本文归纳出了1989年4月16日巴塘6.7级震群型、9月22日小金6.6级孤立型、11月20日重庆江北5.2、5.4级双震型地震的基本特征,细致讨论了各项地震序列特征参数的适用范围、存在问题和可能的预报意义。根据现场地震预报的经验总结,初步提出了地震类型的判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类型 序列 巴塘县 小金县
下载PDF
从日本阪神地震论攀枝花市的城市抗震设防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双华 《攀枝花大学学报(综合版)》 1996年第2期68-71,共4页
本文从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城市抗震设防暴露出来的问题,论述了城市建设应当吸取的教训。文章结合攀枝花市的实际,针对城市整体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城市整体抗震设防的对策。
关键词 地震 城市建设 日本 攀枝花市 抗震措施
下载PDF
从汶川大地震论师德之道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天海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4-26,44,共4页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锻造了教师的灵魂,彰显了师德的高尚。在灾难来临的瞬间,无数人民教师以他们光辉的人性穿越了灾难的阴影,以他们不朽的生命和鲜血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以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诠释了师德的深刻内涵!教师... 汶川大地震的灾难锻造了教师的灵魂,彰显了师德的高尚。在灾难来临的瞬间,无数人民教师以他们光辉的人性穿越了灾难的阴影,以他们不朽的生命和鲜血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以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诠释了师德的深刻内涵!教师的工作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扛起这份责任。师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与学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不断地自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你才能成为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 中国文化 教师道德 为师之道 师德修养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从汶川大地震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搜救现场的医疗急救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光伦 王发强 +3 位作者 侯世科 刘庆春 陈金宏 宋丽霞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595-596,共2页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 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 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救援队 汶川地震 医疗急救
下载PDF
从“5.12”地震论西部地区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建设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锡鉴 都云昆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5,共5页
"5.12"特大地震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严竣挑战,特别是位于地震带上的地区建设文物中心库房可能更加必要和紧迫。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是本行政区内达到国家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要求的达标库房,集中代管本行政区内的珍贵文物,并具... "5.12"特大地震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严竣挑战,特别是位于地震带上的地区建设文物中心库房可能更加必要和紧迫。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是本行政区内达到国家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要求的达标库房,集中代管本行政区内的珍贵文物,并具有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本文对西部地区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在此次特大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中心库房建设应考虑的技术因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地震 文物中心库房 西部
下载PDF
从5.12汶川大地震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7
作者 黄超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8-90,共3页
本文从5.12汶川大地震的角度,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尽快从基础设施、馆藏资源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并从思想上实现五个转变,可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等不... 本文从5.12汶川大地震的角度,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尽快从基础设施、馆藏资源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并从思想上实现五个转变,可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等不可控因素给博物馆和人类文明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博物馆 数字化建设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与枢纽建筑物专题地质地震论证报告(节录)
8
《中国水利》 1990年第1期31-33,共3页
前言(略)一、研究程度(略)二、总的评价(略)三、对几个主要地质地震问题的论证意见(一)区域及坝区地壳稳定性问题三斗坪坝址所处的黄陵地块,为前震旦纪变质杂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闪长岩组成的结晶基底。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地震活动 水库诱发地震 坝址 三峡工程 地质构造 稳定性问题 坝区 滑坡体 三斗坪
下载PDF
第一篇由皇帝撰写的地震论文
9
作者 武玉霞 《防灾博览》 2003年第3期24-24,共1页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虽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但地震灾害频繁,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期间最大地震当属康熙七年的山东郯城地震,仅郯城就死8700人,沂洲死1.2万人;其次是康熙十六年,即1679年9月2日发生在三河——平谷的8级地震。
关键词 康熙皇帝 地震灾害 学术论文 地震 地震学史 中国
下载PDF
首篇由皇帝撰写的地震论文
10
作者 卞季 《中国减灾》 2009年第7期48-49,共2页
经历地震次数最多的皇帝,非清代的康熙皇帝莫属了。康熙一生爱学习.喜欢科学,堪称一位有作为的“知识型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虽然政通人和.同泰民安,但这个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重最频繁的时期,仅8级以上的地震灾... 经历地震次数最多的皇帝,非清代的康熙皇帝莫属了。康熙一生爱学习.喜欢科学,堪称一位有作为的“知识型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虽然政通人和.同泰民安,但这个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重最频繁的时期,仅8级以上的地震灾害就发生过3次,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地震灾害 论文 撰写 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 经济损失 人员伤亡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11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花莲7.3级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
下载PDF
心系深部探测,情牵物探中心——纪念地震学家张先康先生
12
作者 王夫运 杨卓欣 +8 位作者 段永红 田晓峰 刘保金 潘纪顺 徐朝繁 潘素珍 杨健 刘志 嘉世旭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张先康先生是我国知名地壳深部探测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地震探测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 张先康先生是我国知名地壳深部探测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地震探测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人大代表、《地球物理学报》和《地震学报》等期刊编委.自参加工作以来,张先康先生一直从事地壳上地幔结构与构造的地震探测、地震数据反演与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深地震测深、北京地区地震地质会战第三专题、京津唐张地震预报实验场深部探测、国际岩石圈计划——地学大断面、国家地震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工作.主持翻译了《欧洲中部爆破地震研究》《反演理论:数据拟合与模型参数估算方法》重要地学专著.在反演理论、深地震测深数据正反演与成像、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反射方法发展与应用、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测深仪器装备研制、中国地震局科技计划和项目设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二十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学会 地震预报实验场 地球物理学会 深部探测 国家地震 地震学家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方法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
13
作者 杨周胜 杨晶琼 +2 位作者 刘鹏飞 吕帅 姚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为了科学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分析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PMC)方法,利用2009-2023年云南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震相和台站信息等数据,计算了云南地震台网在云南地区的平均地震监测能力和在... 为了科学评估云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分析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基于概率的震级完备度(PMC)方法,利用2009-2023年云南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震相和台站信息等数据,计算了云南地震台网在云南地区的平均地震监测能力和在不同深度的监测能力,得到滇中、滇西局部地区的基于概率的完备性震级M_(P)=1.5,云南全境基本都能监测到2.5级地震。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云南地震台网台站监测能力的演变,发现部分台站的监测能力持续下降。但自2018年增加20个台站后,云南2.0及2.5级地震的监测范围有一定的扩大,但微震监测能力提升不明显,可能是因为2018年以来云南一直处于小震弱活动状态。最后,对应用PMC方法规划提升台网监测能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备震级 地震监测能力 PMC方法 云南地震台网 检测概率 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23-08-23辽宁普兰店M 4.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初判
14
作者 戴盈磊 张文静 +2 位作者 杨晓东 索锐 王承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59,共8页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 2023-08-2318:19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发生M 4.6地震,为准确描述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探讨其孕育和发震机理,本文通过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反演震源机制、矩张量及质心深度,给出震源机制中心解;同时分析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根据小震重定位结果对发震断层面进行拟合,初步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普兰店M 4.6地震初始破裂深度为12.0 km,震源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50°,倾伏角75°,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317°,倾伏角80°,滑动角-15°,矩震级M W4.8,最优质心深度12 km;地震矩M_(0)为1.796×10^(16)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04、0.946、-0.942、0.017、-0.305、-0.125;中心解参数为节面Ⅰ走向47.03°,倾伏角79.04°,滑动角-168.15°;节面Ⅱ走向314.75°,倾伏角78.37°,滑动角-11.19°。构造应力场作用在中心解节面Ⅰ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877,相对正应力为-0.544;投影于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911,相对正应力为0.161。拟合的断层面走向148.91°,倾伏角89.85°,其在构造应力体系下的滑动角为26.47°。综合分析认为,普兰店M 4.6地震发生在NW向普兰店-长海构造带,是沿应力场最优节面以左旋走滑为错动方式的天然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M 4.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述评
15
作者 王夫运 田晓峰 刘汉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本文从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的仪器装备、观测系统、观测实验、震相识别、数据分析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出现、改进、发展、完善,回顾了该方法的百年发展历史.按照我们的见解,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诞生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对于早期的追... 本文从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的仪器装备、观测系统、观测实验、震相识别、数据分析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出现、改进、发展、完善,回顾了该方法的百年发展历史.按照我们的见解,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诞生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对于早期的追溯,重点放在方法的孕育和诞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上,并且尽可能详细;对后期的回顾,聚焦在方法的技术内容的萌发、出现、改进、应用和重点文献等方面,如,何时出现了剖面方法、相遇和追逐观测、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数据的完备性等,成果表述不作为重点,而且叙述简略.述及了天然地震学、地震折射勘探、地震反射勘探、电子技术、通讯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对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在我国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大有可为.以此文致敬追寻科学真理的地学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 轻便地震 观测系统 观测实验 资料分析
下载PDF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16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下载PDF
云南地区GNSS应变率场异常识别方法及地震预测效能评估
17
作者 王伶俐 洪敏 +3 位作者 牛甜 李芹 杨薪俊 喻世贤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事件发生地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面应变高梯度带的张压转换区和最大剪应变率沿断层方向的高值区或其边缘。基于上述应变率场异常特征,提出格网地震危险因子算法,建立地震危险区识别模型,通过估计格网最大剪应变率和面应变率风险区划因子,定量提取异常区地震危险指标,结果显示采用数值模型识别出的异常区与地震事件具有较好地对应关系;进一步采用R值评分的方式对应变率场异常区模型识别方法进行地震预测效能量化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3期应变率场预测结果均通过R值评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应变率场 地震预测 R值评分 异常指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资料监测朝鲜地下核试验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3 位作者 何熹 张蕾 杨庚 姚振兴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根据朝鲜6次地下核试验在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产生的宽频带区域地震资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学科组发展了一套用于监测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方法,主要包括震级测量和当量估计、高精度震中定位以及爆炸与天然地震事件识别... 根据朝鲜6次地下核试验在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产生的宽频带区域地震资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学科组发展了一套用于监测地下核试验的地震学方法,主要包括震级测量和当量估计、高精度震中定位以及爆炸与天然地震事件识别等.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多个用于震级-当量转换的经验公式,确定何种公式适合于朝鲜半岛地区至关重要.通过搜集一组用于地震测深的化学爆炸的当量和埋深,并以这些已知爆炸源作为量规事件,能够标定朝鲜地下核试验场的震级-当量关系,从而实现对朝鲜地下核爆进行当量估计.在精确定位方面,发展了利用多事件之间波形互相关方法精确测定它们之间的走时差从而完成高精度相对震中定位.通过进一步利用Pn和Pg等多震相数据还实现了对核爆深度的相对定位.在爆炸震源识别方面,利用统计处理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事件所产生地震波的特征,包括6次地下核试验、4次天然地震和3次化学爆炸,以及一些矿区塌陷等.结果发现P和S类型波的振幅比,例如Pn/Lg、Pg/Lg和Pn/Sn等,在2 Hz以上能够较好区分各类震源.其中爆炸震源产生的振幅比显著高于天然地震的值.特别是,通过计算谱振幅比的台网平均值能够显著提高识别的可靠性.利用中国东北和附近地区地震台网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准确地将朝鲜地下核试验从周边天然地震事件中识别出来.该方法同时得到化学爆炸的P/S谱振幅比值介于核爆炸和天然地震的群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当量估计 震源相对定位 爆炸和天然地震识别 朝鲜地下核试验
下载PDF
基于Jitter采样的压缩感知地震勘探数据重构
19
作者 张帅 杨润海 +5 位作者 姜金钟 张演 郑定昌 邓月飞 杨润萍 王志豪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
受野外复杂环境影响,地震勘探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不完整且有坏道。为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完整度,基于压缩感知稀疏反演理论,构建了一种基于Jitter采样的压缩感知地震勘探数据重构方法。从采样模型和采样信号频谱分析等方面详细对比3种采... 受野外复杂环境影响,地震勘探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不完整且有坏道。为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完整度,基于压缩感知稀疏反演理论,构建了一种基于Jitter采样的压缩感知地震勘探数据重构方法。从采样模型和采样信号频谱分析等方面详细对比3种采样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合成地震数据测试,从信噪比、均方根误差、互相关系数3个方面进行重建效果综合评价并应用于实际数据中。结果表明:与传统随机采样方法相比,基于Jitter采样方法重构前后的地震数据形态振幅一致性更强,信噪比更高、误差更小、互相关系数更高。实际数据应用结果显示:重构后的叠后地震成像数据同相轴清晰,连续性更强,振幅一致性强,对噪声压制较好。这表明Jitter采样在保持随机性采样的同时,可以有效控制采样间隔,解决了采样点过于分散或者过于集中的问题,更有利于数据的恢复。综上,Jitter采样方法能够从稀疏不均匀数据中重建出密集规则化的地震数据,可以为后续的高质量偏移成像、速度建模等研究提供完整地震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Jitter采样 地震勘探 数据重建
下载PDF
山地地形下中江南塔地震响应特征试验
20
作者 姜治军 钟荣强 +3 位作者 张磊 李胜才 张锋 魏春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为研究山地地形对砖石古塔地震响应的影响,以位于四川中江县铜鱼山顶的中江南塔作为原型,选取了汶川地震发生时自贡台阵的加速度记录为基底输入,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山底、山顶古塔自振频率随地震动幅值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地形效应... 为研究山地地形对砖石古塔地震响应的影响,以位于四川中江县铜鱼山顶的中江南塔作为原型,选取了汶川地震发生时自贡台阵的加速度记录为基底输入,通过小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山底、山顶古塔自振频率随地震动幅值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地形效应对古塔地震响应的影响及古塔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在低幅值地震动作用下古塔自振频率不变,当自由地表地震动峰值分别达到100 Gal和150 Gal时,山顶和山底古塔发生破坏;在古塔自振特性、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征以及结构构造特点影响下,古塔发生了“上轻下重”的破坏特征;与山底古塔相较,山顶古塔地震反应明显更大,相同工况下山顶古塔各楼层峰值加速度、最大相对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山底古塔的2~3倍、1.5~4.5倍、1.5~4.5倍,其中最大相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放大倍数与地震动幅值相关,因此需重视山顶古塔的地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地形 中江南塔 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