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迁移始发区的前兆在地震预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1 位作者 张惠芳 钟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7,共3页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中列举了五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构造事件迁移 前兆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波 波峰带 地震迁移 大陆 板块
下载PDF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3-32,共20页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地震迁移 应力触发 形变波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一)──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巨震及火山活动迁移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根模 姚兰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40-447,共8页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东亚大陆 火山活动 巨震
下载PDF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二)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波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对中国大陆1976年震情的检验表明,6.0~7.8级地震共19次,约有90%分布在相应震级范围的能量背景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板块 地震迁移 中期预报 塑性流动波
下载PDF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二)──沿地震带的迁移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根模 姚兰予 《华南地震》 1997年第1期15-24,共10页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沿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震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青...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沿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震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青藏高原周边呈三角形图案。迁移速度为55~1500km/a;(2)中国大陆内部区域性地震带的小规模迁移,共12个地带的28个迁移序列。有些地带在几百年内地震曾反复迁移,迁移速度从1.1~100km/a不等。统计表明,迁移速度与震级、地震带长度和区域构造运动速率成正相关。最后讨论了大范围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转移和形变波动在迁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应力转移 形变波 地震
下载PDF
丝绸之路带上地震迁移与地势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安宁 白雪见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6-846,共1页
地震迁移早已被地震界所关注和研究,而陆上丝绸之路正是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关注的热点区域.在陆上丝绸之路,大地震发生的一个奇特特点是地震迁移是从地势高的地震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的.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迁移多是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 地震迁移早已被地震界所关注和研究,而陆上丝绸之路正是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关注的热点区域.在陆上丝绸之路,大地震发生的一个奇特特点是地震迁移是从地势高的地震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的.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迁移多是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迁移.而在国外,如土耳其北部沿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地震迁移也是如此,始发震为1939年12月16日的埃津兼8级大震(图1).图2为该地区17世纪的一次大震迁移,图中的长条形椭圆为大震的极震区.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终端的意大利的地震迁移也是由高处向低处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丝绸之路 地势 8级大震 西部地区 地震发生 陆上 热点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Ⅰ)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地区 塑性流动波 地震活动 大陆岩石圈 地震迁移 走时等值线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强震后地震迁移图像与活动构造关系讨论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29,共10页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强震后,地震迁移的空间分布,迁移特征,同时整理和分析与迁移地震相关的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构造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迁移地震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主要分布在活...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强震后,地震迁移的空间分布,迁移特征,同时整理和分析与迁移地震相关的青藏高原主要活动构造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迁移地震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受大型活动构造带控制;2迁移路径主要有三条,第二条路径更为重要,主要沿着昆仑山脉向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及阿尼玛卿山,在若尔盖盆地东北侧折向东南,向岷山、龙门山迁移;3未来5年内在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可能发生1~2次6.5级左右地震,在龙门山南段等地震空区内可能发生迁移强地震;4190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沿先前存在的地震空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青藏高原 迁移地震 于田地区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北段地震迁移现象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兴悦 杨立明 +3 位作者 陈继峰 张辉 王燕 李冬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5期7-12,共6页
对199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发生的M_S5.0以上地震和北段发生的M_S4.5以上地震的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北地震带南、北段发生的中强地震具有呼应现象,且呈现一定规律,即大致以30°N线为基线对称分布。通过对震源机制的对... 对199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发生的M_S5.0以上地震和北段发生的M_S4.5以上地震的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北地震带南、北段发生的中强地震具有呼应现象,且呈现一定规律,即大致以30°N线为基线对称分布。通过对震源机制的对比分析,发现南段和北段的地震类型不一致,可能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和作用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 地震迁移 地震呼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祁连山构造带地震迁移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治平 冯建刚 +1 位作者 王先 严武建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10期8-14,共7页
祁连山构造带地震迁移活动研究表明,存在不同震级层次的地震迁移现象:①大震顺构造带迁移由东而西震级衰减;②中强地震沿构造带东、中、西段交替发生;③横构造带地震跳迁会影响顺构造带地震的有序迁移;④祁连山中东段—东段存在发生破... 祁连山构造带地震迁移活动研究表明,存在不同震级层次的地震迁移现象:①大震顺构造带迁移由东而西震级衰减;②中强地震沿构造带东、中、西段交替发生;③横构造带地震跳迁会影响顺构造带地震的有序迁移;④祁连山中东段—东段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祁连山构造带 大震
下载PDF
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迁移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柏林 《华南地震》 2000年第3期45-51,共7页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 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 ,分别为滨海、汕头 -惠来、河源 -阳江和吴川 -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 4 3/ 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 ,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 ,但各带迁移路线...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 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 ,分别为滨海、汕头 -惠来、河源 -阳江和吴川 -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 4 3/ 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 ,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 ,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 ,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地震 地震迁移 华南沿海地区
下载PDF
板块地震迁移链与汶川地震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根模 王大宏 赵明 《国际地震动态》 2010年第5期34-37,共4页
从1956年开始沿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地震迁移触发了2008年5月12日M8.0中国汶川地震。迁移链为东西两条,彼此相向迁移,在缅甸弧附近的中国大陆汇合,并触发地震。迁移持续约50年。与此相类似的迁移发生在1902—1957年,迁移触发... 从1956年开始沿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地震迁移触发了2008年5月12日M8.0中国汶川地震。迁移链为东西两条,彼此相向迁移,在缅甸弧附近的中国大陆汇合,并触发地震。迁移持续约50年。与此相类似的迁移发生在1902—1957年,迁移触发了1950年西藏东部M8.5地震和1957年蒙古M8.3地震。预计1956—2008地震迁移可能尚未结束,可能会继续触发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地震迁移 汶川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迁移规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献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年第6期22-26,共5页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研究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研究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震 地震迁移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的地震迁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献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年第1期15-19,共5页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迁移 地震活动度
下载PDF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袁道阳 冯建刚 +3 位作者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分带性,并在时、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在过去的100多年,存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自1900AD以来,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青藏地块区 地震主体活动区 地震迁移循环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跨越地台区的地震迁移
17
作者 郭安宁 《山西地震》 1995年第1期60-63,共4页
文中列举了跨越稳定地台区(鄂尔多斯地台和四川地台)的震中迁移的事实,讨论了地震迁移的成因,指出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
关键词 地震迁移 成因 地震预报 地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系统的大地震迁移概率及断层滑动速度的分段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云强 罗纲 +1 位作者 尹力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63-1679,共17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隆升、生长及变形前缘.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在其主要断层带之间时空迁移.为了研究区域大地震在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与概率,以及主要断层带大地震破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三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区域断层系统的地震循环,得到了人工合成的万年时间尺度的地震目录.根据模拟的地震目录,并结合古地震数据,计算分析了大地震(MW≥7)在研究区各个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探讨了黏度、高程、统计时间长度等因素对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之间的迁移概率和大地震在各主要断层带上的发生概率的影响,并且初步调查了海原断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层带的大地震破裂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继区域最近两次大地震(1920年海原断层带上的M8.5海原大地震和1927年香山天景山断层带上的M8古浪大地震)之后,下一次大地震(MW≥7)发生在海原断层上的概率最大,约为51%~81%;其次是在香山天景山断层上,概率约为9%~37%.模型结果显示,不同的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上地幔黏度大小,对大地震在各个断层带之间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概率的影响较小;而研究区的高程载荷对地震迁移则有显著的影响:高程载荷易于使得海原断层地震活动减弱及香山天景山断层的地震活动增强.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断层带的地震活动与断层滑动速率分布的分段性显著;大地震在断层带上的破裂位置并不固定,呈现不均匀性;并暗示了断层几何形状对地震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分布与大地震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地震循环 地震迁移 海原断层 香山天景山断层
下载PDF
吉林省四级以上地震迁移特点和区域构造关系
19
作者 李钟根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年第10期43-43,共1页
本文从吉林省四级以上地震的迁移特点入手,介绍了其与深震和我省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的联系。利用测震学活动性指标,讨论了发震前后区域地震能量时空变化的特点,总结出本区中强地震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联,以期有助于地震动态活动规律的研究。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深源地震 地震活动性指标 地震迁移
下载PDF
地震迁移现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立琼 《高原地震》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地震迁移活动是地震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经过对研究该现象的文献学习整理,发现前人的研究重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对迁移现象的描述,迁移规律具有局域性;第二类侧重于对迁移规律形成机理的探讨,基本都归因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岩石... 地震迁移活动是地震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经过对研究该现象的文献学习整理,发现前人的研究重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对迁移现象的描述,迁移规律具有局域性;第二类侧重于对迁移规律形成机理的探讨,基本都归因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岩石圈下部软物质的运动;第三类侧重于在迁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形成机制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