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濮阳地震集中区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吕子强 郑建常 +3 位作者 张刚 张书建 于澄 颜启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60,共6页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 利用2000~2013年濮阳地震集中区的地震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进行精定位,并反演了濮阳地震集中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小震震源主要位于聊城—兰考主干断裂上,优势深度集中在4~15 km之间,与断层的产状吻合;濮阳地震集中区的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大部分发生在高速异常体内,高速异常体内的脆性介质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地方,这可能是导致濮阳地震集中区小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重定位 濮阳地震集中区
下载PDF
濮阳地震集中区地震精定位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吕子强 肖兰喜 许萍 《华北地震科学》 2008年第2期12-15,共4页
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濮阳地震集中区进行地震精定位,利用重新定位后地震的三维空间分布,对山东鄄城、河南濮阳交界地区出现的中小地震集中增强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区地震构造背景和投入开发油田的分布情况,对该集中区的地震活动成因进... 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濮阳地震集中区进行地震精定位,利用重新定位后地震的三维空间分布,对山东鄄城、河南濮阳交界地区出现的中小地震集中增强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区地震构造背景和投入开发油田的分布情况,对该集中区的地震活动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讨论了该区地震重新定位对于未来地震趋势判断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方法 地震集中区 地震构造背景
下载PDF
利用濮阳地震集中区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观测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
3
作者 李霞 周龙泉 +2 位作者 张志慧 山长仑 李亚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45-48,共4页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 基于地震波及震相到时数据,经地震精定位及震中位置归一处理,给出了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介质的微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区中等地震前部分台站记录丛集地震P波走时差滑动平均值出现中短期负异常,即地壳介质速度升高,显示出不同方位地壳介质承压状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集地震 濮阳地震集中区 地壳介质 P波走时差 射线追踪
下载PDF
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凯 海长洪 +1 位作者 陈燕娥 夏岩 《防灾减灾学报》 2014年第1期29-32,共4页
聊考断裂带是鲁西断块隆起和华北地块拗陷的分界断裂,其东西两侧巨大的地质构造差异使得该区成为地震孕育的有利场所。历史上该断裂带上曾多次发生M5.0级以上地震。第四纪以来,其南段地震活动最强,中段次之,北段最弱。震中空间分布呈有... 聊考断裂带是鲁西断块隆起和华北地块拗陷的分界断裂,其东西两侧巨大的地质构造差异使得该区成为地震孕育的有利场所。历史上该断裂带上曾多次发生M5.0级以上地震。第四纪以来,其南段地震活动最强,中段次之,北段最弱。震中空间分布呈有序迁移状态。自1970年以来,聊考断裂带中小地震集中区发生变化。90年代中期之前,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菏泽老震区;1997年下半年开始,濮阳-鄄城附近地震活跃,至今出现两次地震增强过程。鉴于该区地震活动平静与活跃相间,地震能量交替积累与释放,预计接下来一段时间地震活动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考断裂带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集中区 地震迁移
下载PDF
Microseismic Concentration Zones before and after the February 12,2014 M_S 7.3 Yutian Earthquake and the Possible Indication of an Earthquake Risk Zone
5
作者 Hu Chaozhong Chen Dan +2 位作者 Yang Panxin Xiong Renwei Li Zhang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 By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Kunlun Mountains M S8. 1 earthquake in the same time length in the geodynamical related regions,we found that th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was obviously enhanc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Longmenshan area,Batang area,and the NS-trending valleys at the west of the Hot Spring Bas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first area,and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related to the second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rupture occurred on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o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crustal materials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fault zone migrated to the southeast,leading to a concentra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 ventually rupturing o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his earthquake case illustrates that seismicity enhancement zones are possibly prone to long-term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fter the M S7. 3 earthquake in Yutian,Xinjiang on February 12,2014,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seismic strain releas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junction area between the eastern Qilian Mountain tectonic belt and the Altun Tagh fault zone,whe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ong-term seismic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isk zon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Yutian Ms7. 3 earthquak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