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场所意识营造到自然的“复魅”——沉浸式交互艺术之人文思辨
1
作者 董瑀强 陈娱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78,共3页
一、沉浸式交互艺术:科技时代的人文回响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沉浸式交互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9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是一种交叠时空、多重感知、融合媒介的当代艺术形式,具有偶发... 一、沉浸式交互艺术:科技时代的人文回响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沉浸式交互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9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是一种交叠时空、多重感知、融合媒介的当代艺术形式,具有偶发性与非现实性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形式通过构建非真实的空间场域,在参与者体验的时段内令其可以短暂地逃离现实的束缚,使其意识与思想可以在其间自由驰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驰骋 融合媒介 空间场域 非现实性 偶发性 场所意识 科技时代 沉浸式交互
原文传递
空间性与场所意识:再论罗伯特·塔利的空间批评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166,F0002,188,共9页
罗伯特·塔利作为当代空间批评的一位领军人物,其批评涵盖了从地理批评到文学地图学再到空间性和场所意识一系列领域。塔利倾向于以地图绘制为比喻展开文学的空间批评,并认同詹姆逊后现代空间性替代时间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塔... 罗伯特·塔利作为当代空间批评的一位领军人物,其批评涵盖了从地理批评到文学地图学再到空间性和场所意识一系列领域。塔利倾向于以地图绘制为比喻展开文学的空间批评,并认同詹姆逊后现代空间性替代时间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塔利本人的空间批评主要关注小说,尤其是传统的经典作品。他的“场所意识”概括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批评概念,涵盖了地方、空间、个人、集体、事件之间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塔利对金坦那诗歌的分析,以及认同弗吉尼亚·伍尔夫反对小说地名作真实地理解,都可作如是观。狄更斯真实与想象互为一体的空间表征,如是观之,亦可作为塔利本人“场所意识”的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利 文学地图学 詹姆逊 空间性 场所意识
下载PDF
论日本传统街区保护中的场所意识——以重村力“肋町图书馆”设计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奕 熊瑛 +2 位作者 毛其智 平田 隆行 《建筑师》 2003年第4期80-86,79,共8页
现代建筑的致命弱点是无视场所性。文章以介绍日本推行的历史街区保护“HOPE规划”实施中的3个侧重点为背景,记述了曾荣获日本第12回吉田五十八奖的“肋町图书馆”从实地考察,设计到施工等主要过程。着重分析了设计者重村力在规划设计... 现代建筑的致命弱点是无视场所性。文章以介绍日本推行的历史街区保护“HOPE规划”实施中的3个侧重点为背景,记述了曾荣获日本第12回吉田五十八奖的“肋町图书馆”从实地考察,设计到施工等主要过程。着重分析了设计者重村力在规划设计中如何重视场所意识,在传统美学的继承发扬中,重新诠释老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町图书馆 场所意识 HOPE规划 名器 被记忆的空间
下载PDF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场所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罗祖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57-61,共5页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它具有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城市场所在空间维度上要强调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和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注重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意义蕴涵和...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它具有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城市场所在空间维度上要强调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和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注重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意义蕴涵和节奏感;城市场所在时间维度上要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民俗风情的延续;城市场所在情感维度上要给居民以"家园"之感,同时还要丰富城市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 场所意识 生态美学
下载PDF
场所意识的觉醒与当代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以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石莉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年第5期146-148,共3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人逐渐意识到图书馆作为场所的重要性,对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了变革:大幅缩减纸质图书馆藏空间,大幅增加公共交往空间,阅读空间趋向多元化,重视开辟文化休闲空间,提升阅读环境,关注阅读体验,注重空间设计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人逐渐意识到图书馆作为场所的重要性,对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了变革:大幅缩减纸质图书馆藏空间,大幅增加公共交往空间,阅读空间趋向多元化,重视开辟文化休闲空间,提升阅读环境,关注阅读体验,注重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并为未来发展预留拓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意识 图书馆空间 公共交往空间 图书馆设计规划
下载PDF
增强场所意识的乡村照明设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雨馨 《灯与照明》 2022年第2期50-52,共3页
针对乡村基础设施中的照明设计开展研究,概括乡村建设中照明设计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短板与缺口,通过重新解构乡村照明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乡村照明新路径,达到增强人的场所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 乡村照明设计 场所意识 乡风文明 生态美学 基础设施
下载PDF
《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以地理批评为中心的阐释
7
作者 赖永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4-93,共10页
《寒夜》是巴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阐释者甚众,文本意义迭出。当前,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方兴未艾,《寒夜》起于巴金的重庆地方性体验,展现重庆地方性色彩,是“地方路径”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批评出发,可以发... 《寒夜》是巴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阐释者甚众,文本意义迭出。当前,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研究方兴未艾,《寒夜》起于巴金的重庆地方性体验,展现重庆地方性色彩,是“地方路径”的生动实践。从地理批评出发,可以发现巴金在抗战后期的重庆形成的“场所意识”及其推动绘制《寒夜》故事空间地图的内在逻辑,也能够更好地阐释其中蕴含的外层地理空间与内层活动空间各具特色的叙事状况,进而深化对《寒夜》人物心灵塑造和悲剧主题表达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地理批评 场所意识 空间叙事 地方路径
下载PDF
回归“家园意识”——试论曾繁仁的城市生态建设观
8
作者 罗祖文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39-42,共4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具理性的泛滥,当下的城市建设日益缺失了"家园意识"。对此,曾繁仁认为,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应贯彻三个人本化原则:其一,将城市建设中被排挤出去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其二,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具理性的泛滥,当下的城市建设日益缺失了"家园意识"。对此,曾繁仁认为,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应贯彻三个人本化原则:其一,将城市建设中被排挤出去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与栖息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繁仁 城市生态建设 场所意识 家园意识
下载PDF
论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中的生态智慧
9
作者 刘聪颖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7-82,共6页
白马湖作家群有着相近的创作风格,他们张扬艺术、倡导美育,特别是散文创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参与美学视野中的场所意识、诗意栖居中的家园意识、自然本真中的人性之美、众生平等中的诗意趣味等,在追求万物平等、物... 白马湖作家群有着相近的创作风格,他们张扬艺术、倡导美育,特别是散文创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参与美学视野中的场所意识、诗意栖居中的家园意识、自然本真中的人性之美、众生平等中的诗意趣味等,在追求万物平等、物我一体的仁爱思想指引下,彰显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湖作家群 场所意识 家园意识 自然本真 诗意趣味
下载PDF
日本生态文学研究述略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宿久高 杨晓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92,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兴文学研究方法之一,生态文学研究在欧美崭露头角。在其影响下,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也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界对欧美及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评介较多,但对日本的研究却鲜有论述。本文试图... 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兴文学研究方法之一,生态文学研究在欧美崭露头角。在其影响下,日本生态文学研究也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界对欧美及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的评介较多,但对日本的研究却鲜有论述。本文试图在掌握原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缘起、发展、研究的整体面貌等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研究现状 场所意识 交感 共同体
下载PDF
从暂居到栖居:地缘感在华裔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2,共5页
本文以劳伦斯·布尔环境影响文化身份之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天堂树》,探讨了华裔在美国地缘环境中的不同体验决定其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分析了肯定性的场所意识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 本文以劳伦斯·布尔环境影响文化身份之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天堂树》,探讨了华裔在美国地缘环境中的不同体验决定其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分析了肯定性的场所意识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场所意识中的个人记忆与个体族群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树》 徐忠雄 场所意识 地缘感 身份建构 华裔文学
下载PDF
生态与生活——对刘亮程部分散文的生态批评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新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1-74,共4页
该文拟以生态批评的范式对刘亮程的某些散文进行解读,以自然写作为分析之纬,勾勒出散文中的生态精神;以场所及场所意识为解读之经,深入探讨村庄生态系统于人之重。
关键词 刘亮程 生态批评 自然写作 场所意识
下载PDF
生态美学层面的发掘——《印象·刘三姐》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传承的创新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勇 《大众科技》 2012年第4期275-277,共3页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 《印象·刘三姐》深入发掘广西壮族稻作农耕文化中的"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将长期以来被人类忽视的对自然与环境的审美纳入艺术表演领域,让大自然、环境和广大观众"参与"创作,"参与"演出,突破了传统的、由康德所倡导的被长期尊崇的"静观美学"的审美观念,进入了"参与美学"的生态审美高度,生动地揭示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中"山歌唱和"的实质是天人相谐,阴阳相和,诗意栖居。基于生态美学层面上的发掘,这对今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传播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富有创意的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意识 场所意识 参与美学 静观美学 诗意栖居 技术栖居
下载PDF
生态美学的文学表达——评葛水平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文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4期208-214,共7页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了家园意识、场所意识、自然的返魅、诗意的栖居等基本范畴。葛水平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以一种类似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方式,记述了...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了家园意识、场所意识、自然的返魅、诗意的栖居等基本范畴。葛水平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以一种类似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方式,记述了她的母亲河沁河两岸的人事与物态风俗的变迁,其中诸多内容契合了生态美学的相关命题,比如寻找精神家园,善待生存的环境,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享受慢生活,诗意地栖居、审美地生存等,是生态美学领域一次成功的文本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水平 《河水带走两岸》 生态美学 家园意识 场所意识
下载PDF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本纬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祖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9-222,共4页
城市生态系统的建构是以人的感知和体验为中心而展开的。概而言之,它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子系统。城市在生态化过程中必须以这三个子系统为建设路向:其一,在城市中培植自然生态,让人重新返回自然;其二,强化"场... 城市生态系统的建构是以人的感知和体验为中心而展开的。概而言之,它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子系统。城市在生态化过程中必须以这三个子系统为建设路向:其一,在城市中培植自然生态,让人重新返回自然;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居民交流、娱乐和想象体验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维护精神生态,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 人本主义 自然生态 场所意识 人文景观
原文传递
恋地情结:空间批评的跨学科研究
16
作者 战红 陆扬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46-259,525-526,共16页
近年文学历经的"空间转向"见证了诸多新术语的出现,如第三空间、认知图绘、时空压缩、地理批评、全球化与在地化、文学地理学、文学地图学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广义上的"空间批评",当可首先考虑批评与理论在过去... 近年文学历经的"空间转向"见证了诸多新术语的出现,如第三空间、认知图绘、时空压缩、地理批评、全球化与在地化、文学地理学、文学地图学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广义上的"空间批评",当可首先考虑批评与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达成的交叉平行关系,以及由此彰显的多元化跨学科必由之途。从段义孚的"恋地情结"到塔利的"场所意识",正可见出空间批评核心概念行进地图之一斑。哲学上空间可视为一切文学和审美活动展开的一个直观形式基础。阐释上空间批评具有无限延伸的跨学科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批评 恋地情结 场所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