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9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1
作者 王子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生产方式 行为体验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2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重庆近现代园林场所精神探究——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3
作者 陈蔚 胡议丹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2期59-61,共3页
分析重庆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及特征,挖掘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场所精神要素。以鹅岭公园为例,分析场所精神在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体现,以期为重庆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园林 景观设计 场所精神 地域性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学居旅复合空间景观改造--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项目为例
4
作者 陈超 陈飞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结合已经成熟的场所精神理论,逐个剖析解决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优秀的复合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对于场所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对具有多重功能需求的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美观,还要考虑景观的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其在地理空间与文化背景下的定位,同时在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并对人流进行有效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区 景观改造 场所精神 复合空间
下载PDF
莒文化背景下的山东“莒国古城”场所精神营造
5
作者 王荣梅 张巧然 《山西建筑》 2024年第9期15-18,共4页
莒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三足鼎立。在历史上,莒文化是连接莒地人民与莒城之间的纽带,如今是莒国古城建设主要的精神来源。通过对莒国古城的地理环境、都城形制、建筑肌理、空间结构以及民俗文化... 莒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三足鼎立。在历史上,莒文化是连接莒地人民与莒城之间的纽带,如今是莒国古城建设主要的精神来源。通过对莒国古城的地理环境、都城形制、建筑肌理、空间结构以及民俗文化等内容的分析,从而得出莒文化的故城文化、科举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在莒国古城场所精神营造中的运用,最后得出莒国古城的建设中能够体现地方历史文脉的营造手法,为其他古城的规划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莒文化 莒国古城 场所精神 营造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改造研究——以太原化肥厂为例
6
作者 林慧颖 韩张晔 《陶瓷》 CAS 2024年第2期234-236,共3页
由于产业转型,太原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工业废弃地没有得到合理地再利用也给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该文以太原化肥厂为例,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形态... 由于产业转型,太原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工业废弃地没有得到合理地再利用也给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该文以太原化肥厂为例,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形态、场地边界、历史元素、场所肌理四个方面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深层挖掘工业废弃地的多重感染力,丰富城市功能空间,打造好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度;同时通过对城市建设废弃地的再利用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与实践,期待实践成果可以为城市的废弃地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以及实践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景观改造 工业废弃地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数字科技赋能的新型景观场所精神
7
作者 张鹏 《现代园艺》 2024年第3期147-150,共4页
通过分析中西方景观发展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景观重大发展必然是一次共生的创新发展。利用共生理论分析了传统景观与科技共生性,形成了以传统景观为基础,以科技元素为创新手段的多元共生是具有时代性与未来性的新型景观场所构建,是... 通过分析中西方景观发展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每一次景观重大发展必然是一次共生的创新发展。利用共生理论分析了传统景观与科技共生性,形成了以传统景观为基础,以科技元素为创新手段的多元共生是具有时代性与未来性的新型景观场所构建,是风景园林发展在文化、空间、功能中的创新路径,多元化的科技属性融入景观场所,为未来风景园林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数字科技 风景园林 场所精神 沉浸式体验
下载PDF
乡村场所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取向与表达
8
作者 薛豪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场所精神的生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目标,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一种以物质空间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这个过程并非线性发展的,而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感知、理解、情感赋予等层面... 场所精神的生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目标,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一种以物质空间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这个过程并非线性发展的,而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感知、理解、情感赋予等层面的相互影响。承认差异是乡村场所精神的正义价值取向,包括乡村间地理环境的宏观差异与族群价值的微观差异。乡村场所精神的表达就是对乡村资源进行审美观照与感知,通过空间生产将这些资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个体生命和乡土原乡之间独特的精神与价值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物质空间 审美观照 价值认同 价值取向 实践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资源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小镇街巷空间保护和复兴研究——以孝昌县小河镇环西街沿街檐廊为例
9
作者 熊苏俊 刘磊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传统小镇街巷空间有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小镇记忆与生活美学。伴随当下小城镇过度开发,许多街巷空间逐渐失去认同感,呈现为荒漠化的空间。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及“场所精神”概念内涵着手,以湖北孝昌小河古镇环西街沿街檐廊为研究范例,对... 传统小镇街巷空间有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小镇记忆与生活美学。伴随当下小城镇过度开发,许多街巷空间逐渐失去认同感,呈现为荒漠化的空间。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及“场所精神”概念内涵着手,以湖北孝昌小河古镇环西街沿街檐廊为研究范例,对其形成原因、空间特性和功能模式加以分析。通过对沿街檐廊“场所精神”的解读,探寻“场所精神”角度下传统小镇建筑保护与传统商业街巷复兴的途径,试图为传统小镇注入新的“灵魂”,进而为沿街檐廊文化的延续传承和传统小城镇街巷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沿街檐廊 街巷空间 保护与复兴
下载PDF
场所精神视域下的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10
作者 巩玲慧 王佳玉 谭杰 《工业设计》 2024年第4期65-68,共4页
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在课堂以外进行多样化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提供非正式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学生思想交流的地方。场所精神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关注于校园文化、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来优化非正式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在课堂以外进行多样化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提供非正式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学生思想交流的地方。场所精神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关注于校园文化、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来优化非正式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归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文章从场所精神的功能性和精神性出发,探讨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进而形成有效设计。文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场所精神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成果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进行设计实践。以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非正式学习空间 主体性 空间设计 大学校园
下载PDF
场所精神的表达与重塑——“海塘安澜”共富风貌驿设计
11
作者 崔赫 阮振伟 张睿 《浙江建筑》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貌驿概念内涵及场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将海塘安澜工程中的要素之一扭王块作为原型符号,使建筑场域成为铭刻人与自然、历史记忆共生的场所,并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方案创作的探索过程与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富风貌驿 场所精神 建筑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以黄南村村民活动中心改造设计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勇 程瑞强 张施泉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5-9,共5页
乡村公共空间历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明建设之魂。但在现今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缺乏了乡土文化的气息,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方向感、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对松... 乡村公共空间历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明建设之魂。但在现今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缺乏了乡土文化的气息,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方向感、文化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三个方面,对松阳县黄南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展开设计分析,总结设计方法,探讨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塑造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乡村公共空间 乡土文化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场所精神视域下图书馆的空间营造研究——以IFLA年度公共图书馆奖为例
13
作者 祁宁 高欣妍 《图书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96,共7页
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和文化地标,其场所功能与职责正在发生转变。文章以场所精神为理论基础,探讨其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并以IFLA年度公共图书馆奖为例,从场所的特征、意义和价值等视角出发,分析各馆是如何从景观、建筑... 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和文化地标,其场所功能与职责正在发生转变。文章以场所精神为理论基础,探讨其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并以IFLA年度公共图书馆奖为例,从场所的特征、意义和价值等视角出发,分析各馆是如何从景观、建筑、空间、文化、功能、信息、服务等方面诠释其场所精神,以期从提升公众审美感知、提高空间表现力、传承历史文脉、创建多元智慧场所、提高服务效能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的空间营造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图书馆 空间营造 IFLA 年度公共图书馆奖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丰利古镇保护与活化策略研究
14
作者 陈婷婷 张玥 徐乐宇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14-17,22,共5页
江苏省南通市丰利镇历史悠久,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但古镇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凋敝和渐失活力的困境。文章通过对场所精神的解析,在分析丰利古镇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古镇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空间形... 江苏省南通市丰利镇历史悠久,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但古镇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凋敝和渐失活力的困境。文章通过对场所精神的解析,在分析丰利古镇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古镇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空间形态(情境)、归属、文化这三个层次解析古镇的场所精神,从而提出具体的丰利古镇保护和活化策略:将古镇划分为三个保护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以原有历史遗存为基础形成主体景观区,努力体现古镇的五项功能,即文化娱乐功能、旅游休闲功能、体育健身功能、民俗研究功能、社区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古镇 保护 活化
下载PDF
空间体验:在城市记忆中重塑场所精神--以梧州骑楼街道为例
15
作者 段祥贵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商埠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记忆及其场所精神。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骑楼街道存在场所精神流失与城市文化记忆危机问题。骑楼街道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场所感的营造和骑楼记忆的活化。营造逼真的骑楼街道空间体验情境、创新骑楼街道空间文化体验主题、开展骑楼街道空间参与性活动、设计并创新骑楼街道空间体验产品,是激发骑楼街道场所活力、延续骑楼街道文脉、留存骑楼街道记忆、重塑骑楼街道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州骑楼 街道空间 城市记忆 文化记忆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建筑空间中的场所精神营造研究--以光之教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凯凯 张海英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3期174-176,共3页
营造场所精神是提升空间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场所精神的营造可以更好地建立人与社会环境文化之间的联系。场所精神的营造媒介是传递场所精神的外在因素,场所精神的传递则是对人产生的内在影响。通过对场所精神在光之教堂中的... 营造场所精神是提升空间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手段,通过场所精神的营造可以更好地建立人与社会环境文化之间的联系。场所精神的营造媒介是传递场所精神的外在因素,场所精神的传递则是对人产生的内在影响。通过对场所精神在光之教堂中的营造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析光之教堂中建筑形式与宗教文化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借此为未来的人性化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方案,对“人本位”空间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光之教堂 建筑 光影
下载PDF
室内空间中的竹编艺术与场所精神的营造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任巧 管雪松 《设计》 202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分析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应用同时寻找营造场所精神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场所精神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多个设计案例,总结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应用方式。得到竹编艺术对室内空间的围合、连通、限定三... 分析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应用同时寻找营造场所精神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场所精神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多个设计案例,总结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应用方式。得到竹编艺术对室内空间的围合、连通、限定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和营造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方式。该方式可以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装饰应用以及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编艺术 场所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室内装饰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城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合肥三孝口片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芮 顾大治 《住宅产业》 2023年第1期32-35,共4页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增量向存量转化,老城区公共空间改造面临的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老城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源泉,其承载的记忆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价值体现。本文以合肥市三孝口片区为例,基于场所理论分析城市公共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已从增量向存量转化,老城区公共空间改造面临的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老城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源泉,其承载的记忆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价值体现。本文以合肥市三孝口片区为例,基于场所理论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要素,并结合该区空间更新实践,提出公共空间营造的更新策略,为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老城区 公共空间 三孝口
下载PDF
城市公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实践——以南通张謇公园设计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轶 阮冀 《湖南包装》 202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现代城市公园快速化、模块化的营建方式让公园风貌趋于同质,后期叠加的文化符号往往断章取义,难以与城市风貌相融合,让公园文化建设陷入窘境。文章重新思考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在地性和发展观,提出了新时代语境下场所精神“自然共... 现代城市公园快速化、模块化的营建方式让公园风貌趋于同质,后期叠加的文化符号往往断章取义,难以与城市风貌相融合,让公园文化建设陷入窘境。文章重新思考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在地性和发展观,提出了新时代语境下场所精神“自然共生、文化共荣、城市共享”的新内涵,并通过南通张謇公园设计的营造实践,将生态、文化、服务的先进理念融入规划概念、规划结构及场所营建,探讨文化建设的宽维度和新范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场所精神 文化 营造
下载PDF
场所精神在带状公园设计中的体现手法研究
20
作者 卜其珍 苏维 王鑫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196-201,共6页
将场所精神引入城市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延续地域文脉,让人们产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对于园林的不同空间营造具有重大意义。从场所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相关概念,总结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带状公园设计的重要作用,结合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公园... 将场所精神引入城市带状公园设计中,可以延续地域文脉,让人们产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对于园林的不同空间营造具有重大意义。从场所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相关概念,总结场所精神理论指导带状公园设计的重要作用,结合西安唐长安城遗址公园、洛阳洛浦公园两个案例,探讨带状公园实际应用中场所精神的表达。在带状公园设计中,场所精神可以通过3个方面来表达:合理利用场地现有元素,尊重场地历史文脉;以园林景物的象征手法再现场地景观元素;注重地域文化与历史文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带状公园 地域文化 历史文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