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塑“墟场记忆”:智媒视听时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影像言说
1
作者 秦玮蔚 张晔 《视听》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民族志影像既是传承记忆的载体,也是重塑记忆的场域。在城市文明的浸润下,原处于山林间的壮族山歌文化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也实现了媒介空间的转向。智媒视听时代,《欢墟》等纪录作品从时间、空间、媒介和文化四个层面,传达了壮族... 民族志影像既是传承记忆的载体,也是重塑记忆的场域。在城市文明的浸润下,原处于山林间的壮族山歌文化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也实现了媒介空间的转向。智媒视听时代,《欢墟》等纪录作品从时间、空间、媒介和文化四个层面,传达了壮族山歌文化的意蕴,描摹了歌圩社会的现实图景,探寻和追踪了歌圩这一属于广西壮族的“墟场记忆”,再次唤醒了人们关于壮族山歌“对唱万物”的文化记忆,完成了民族志层面的影像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壮族山歌 歌圩 民族志影像 场记忆
下载PDF
记忆之场:指向文化传承的革命题材教学新场域——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2
作者 席晓圆 刘大伟 《教育参考》 2024年第5期32-36,共5页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革命题材文本,如何发挥其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时代命题。现实教学中存在代际差异、亲历者体验缺失、文道难统一等问题。基于集体记忆视角,建构具有空...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革命题材文本,如何发挥其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时代命题。现实教学中存在代际差异、亲历者体验缺失、文道难统一等问题。基于集体记忆视角,建构具有空间性、仪式性与功能性的记忆之场;具象无形文化,建构空间之场;凝聚情感共鸣,建构仪式之场;强调文道统一,建构功能之场等方式手段,可以解决革命题材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催生根植于学生内心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革命文化 革命传统教学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机构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建设研究
3
作者 丁怡 李刚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第7期51-58,共8页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 红色数字记忆之场的建设本质是红色数字记忆塑造与红色文化空间交互生产过程。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从数字场域、文化场域、记忆场域构筑阐释红色数字记忆之场发展目标,根据场景体验、符号表达、数字叙事展开效用分析,并通过确立主体协同为基础的建设理念、完善数字驱动为核心的建设机制、形成以宣传教育为重点的建设模式、巩固国家认同为根本的建设内容提出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数字记忆 红色文化 数字驱动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华夷之间与记忆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明清云南文庙
4
作者 张冬冬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7-24,共8页
文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以推广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是封建王朝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治理的政治实践,也是在“华夷之间”维系数千年中华人文传统的精神纽带。“华与夷”从本质... 文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以推广儒学为核心的文教设置是封建王朝维护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治理的政治实践,也是在“华夷之间”维系数千年中华人文传统的精神纽带。“华与夷”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在边疆云南地区,中华传统得以绵延不绝,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以文庙为场域的儒家文化传统起到重要作用。文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之场”,它的存在是文化间距与文化互视的重要空间基础,更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体系,始终承载着儒学伦理,这也是当代儒学研究的始基。云南文庙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研究价值,对于了解儒学在云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历史发展中封建王朝与边疆民族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间 记忆 文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城市记忆场域的空间建构——以纪录片《津门往事》为例
5
作者 陈湘妍 王庆福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越了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成为具有“在场体验”的意向空间,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使创作者所搭建的“记忆场域”更好地传递城市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门往事》 城市纪录片 记忆 空间叙事
下载PDF
记忆之场视阈下红色纪念馆记忆价值形态分析与路径开发
6
作者 吕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76-84,共9页
红色纪念馆是承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记忆的现实场域,用多元化的样态表征红色文化记忆。红色纪念馆的物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使其成为唤醒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记忆之场,为凝铸思想引领、熔铸国家认同提供记忆支撑。开发红色纪念馆记... 红色纪念馆是承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记忆的现实场域,用多元化的样态表征红色文化记忆。红色纪念馆的物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使其成为唤醒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记忆之场,为凝铸思想引领、熔铸国家认同提供记忆支撑。开发红色纪念馆记忆价值必须明确基于记忆之场建构集体记忆的实践逻辑。以筑牢红色文化理论基础,明确红色文化记忆唤醒方向为逻辑起点;以创新红色文化记忆唤醒方式,拓展记忆之场建构方式为实践导向;以建构记忆认同为擎架,推动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整合和重构,实现强化思想引领、深化国家认同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红色纪念馆 记忆价值 开发路径
下载PDF
记忆之场:苏州河流动空间的媒介实践
7
作者 郭讲用 郭婧琳 杨薏琳 《东南传播》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论文运用空间媒介化理论,以上海“一江一河”规划中的苏州河滨河空间为案例,探析苏州河自然流动空间与网络流动空间如何发挥媒介的实践功能,唤醒建构了上海红色革命记忆、工业建设记忆、历史文化记忆与现代城市记忆共嵌的格局。论文指出... 论文运用空间媒介化理论,以上海“一江一河”规划中的苏州河滨河空间为案例,探析苏州河自然流动空间与网络流动空间如何发挥媒介的实践功能,唤醒建构了上海红色革命记忆、工业建设记忆、历史文化记忆与现代城市记忆共嵌的格局。论文指出,苏州河流动空间的媒介实践,加强了人与城市“地方感”连接,并通过数字技术对实体空间的流动化传播,成为流动的记忆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空间媒介化 流动空间 记忆
下载PDF
党代会与中共党史记忆之场的建构——以中共七大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8
作者 许冲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6,27,共13页
党代会是记忆党的历史的重要契机,也是存储党的历史记忆的核心机制。中共七大得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关键在于能通过系统记忆中共党史来建构党的政治认同和擘画抗战建国议题。整体考量中共七大记忆实践,借助系统回答“... 党代会是记忆党的历史的重要契机,也是存储党的历史记忆的核心机制。中共七大得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关键在于能通过系统记忆中共党史来建构党的政治认同和擘画抗战建国议题。整体考量中共七大记忆实践,借助系统回答“谁来记忆”“为何记忆”“怎么记忆”“记忆什么”“记忆何用”等基本问题,中共成功将党代会建构成为最具组织权威性的党史“记忆之场”。如此场域创设与记忆实践,既因应党的记忆政治的根本诉求,也揭示出党的政治文化“新传统”创制的基本轨迹与规律,彰显出藉由权力话语建构而成的中共党史记忆形塑20世纪中国政党政治的可能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七大 中共党史记忆 记忆
下载PDF
记忆之场:《东京梦华录》空间美学建构
9
作者 叶文亮 代美妍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第3期11-12,15,共3页
《东京梦华录》将记忆与空间联系在一起,作者孟元老试图通过记忆再现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真实的情感依附在碎片化的记忆空间之中,建构出北宋遗民的记忆之场。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空间元素的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美学特点。整理空间... 《东京梦华录》将记忆与空间联系在一起,作者孟元老试图通过记忆再现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真实的情感依附在碎片化的记忆空间之中,建构出北宋遗民的记忆之场。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空间元素的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美学特点。整理空间与记忆的关系,并强调了记忆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都城 记忆 美学 空间设计
下载PDF
学校记忆之场的育德功能——以英语教学为例
10
作者 周春燕 《江苏教育》 2024年第15期18-21,共4页
学校记忆是围绕学校这一记忆场域的所有记忆,教师应立足学校特色、课程特色、区域特色,充分发挥物质性记忆之场、象征性记忆之场和功能性记忆之场三大学校记忆场域的德育效能。英语学科教师可从英语课堂语境创设、活动设计和校本特色课... 学校记忆是围绕学校这一记忆场域的所有记忆,教师应立足学校特色、课程特色、区域特色,充分发挥物质性记忆之场、象征性记忆之场和功能性记忆之场三大学校记忆场域的德育效能。英语学科教师可从英语课堂语境创设、活动设计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等多个维度,帮助学生建构和传承优秀的学校记忆,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育德 记忆 学科育人 英语课堂
下载PDF
依托记忆之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以“中国文化之旅”为例
11
作者 卢立波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第2期32-38,96,97,共9页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 中华民族以各类有形、无形的记忆之场为载体建构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之旅”是主要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的、以参观访问中华民族记忆之场为主要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在“我”的层面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价值信念、生成为中国梦共同奋斗的行为意愿,而且以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习者在“我们”的层面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共建共享,增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的身份认同。为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效能,我们需要借助国家文化工程推进记忆之场的建设,高校亦需用好国家文化工程建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港澳台侨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文化之旅”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记忆之场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戏剧化开发模式与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姗姗 张鑫雨 《山西档案》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随着传媒视听化转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愈发需要借助具象化场景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具有鲜明时代和文化印记的红色档案而言,戏剧化开发较之于纪录片、短视频等更具场景效果和情感体验。为此,以“记忆之场”理论为指导,在阐释红色档案资源... 随着传媒视听化转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愈发需要借助具象化场景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具有鲜明时代和文化印记的红色档案而言,戏剧化开发较之于纪录片、短视频等更具场景效果和情感体验。为此,以“记忆之场”理论为指导,在阐释红色档案资源戏剧化开发与其内在逻辑契合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包含“点-线-面-场”的红色档案资源戏剧化开发模式、流程与循环周期,并系统剖析红色档案资源戏剧化开发应用中以点为基、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组面成场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理论 红色档案 戏剧化开发
下载PDF
历史之网与记忆之场——评施晓宇历史题材的散文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岱宗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3期116-122,159,共8页
施晓宇历史题材的散文创作,洞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错杂勾连,深描命运与命运之间的交切互渗,呈现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多边角力,其历史叙事举重若轻,化繁就简,既不过度纠缠于历史细节,避免叙事不堪重负,又要争取历史叙事的开阔性与生动性,通... 施晓宇历史题材的散文创作,洞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错杂勾连,深描命运与命运之间的交切互渗,呈现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多边角力,其历史叙事举重若轻,化繁就简,既不过度纠缠于历史细节,避免叙事不堪重负,又要争取历史叙事的开阔性与生动性,通过必要的枝蔓延伸,让历史叙事呈现斑斓多彩的复杂化面貌。施晓宇的历史题材散文亦可视为一种“记忆之场”的建构,其历史书写的庞大体量,是记忆的唤醒,更是文化的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叙事 记忆
下载PDF
城市历史公园“记忆之场”识别、建构与保护更新应用——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肖竞 钟海洁 +1 位作者 蒋洁茹 曹珂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4期111-117,共7页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公园 记忆 识别建构 域-所- 保护更新
下载PDF
红色博物馆的时空叙事与记忆场域建构——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邹润琪 孙佼佼 +1 位作者 陈盛伟 郭英之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51,共16页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 红色博物馆作为储存红色记忆的场所和载体,在红色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但红色博物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建构路径尚待探究。文章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研究案例,运用叙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文本、场景的时空叙事以及观众发表的线上游记文本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该纪念馆的物理场域由历史性叙事、创伤性叙事、成就性叙事和反思性叙事4种不同叙事类型构成,在场景时空中依据特定的逻辑进行划分、排列,同时采用多元叙事视角与隐含作者身份进行立场表达与价值生产。游客通过认知记忆、体验记忆以及重构记忆将其精神世界嵌入该红色记忆场域中,成为心理场建构的核心要素。该研究建构了红色博物馆记忆场域的概念模型,认为红色博物馆是一个建立在社会价值理念之上,以时空叙事为核心的物理场域以及以观众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共同建构而成的心-物交织的场域空间。研究对红色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管理启示,认为红色博物馆应同时注重文本与场景的时空叙事,关注游客对叙事表征的接收内化过程,强调游客的在场体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博物馆 时空叙事 记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视听装置系统与新记忆之场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曾一果 凡婷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1,共9页
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正极大地改变着视听传播方式,促使当代视听媒介记忆的研究朝着数字记忆的方向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种主要视听记忆装置值得关注,即作为记忆激活装置的博物馆等实体空间、作为移情装置的影视媒介和作为互动装... 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正极大地改变着视听传播方式,促使当代视听媒介记忆的研究朝着数字记忆的方向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种主要视听记忆装置值得关注,即作为记忆激活装置的博物馆等实体空间、作为移情装置的影视媒介和作为互动装置的短视频等社交媒介。这三种记忆装置在系统协作过程中实现数字记忆的实践之“场”、连接之“场”和再生之“场”,体现出数字时代新记忆之场的内涵、特征和未来趋向,并以此应对媒介记忆研究领域中的“媒介失忆”之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记忆 视听装置系统 数字媒介 记忆
下载PDF
潮汕铁路遗址的城市“记忆之场”建构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霖 张杨 李彬彬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1-60,共10页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 近代铁路建设作为历史“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广泛的集体记忆之一,相应的铁路遗址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跨区域、大尺度、系统化的工业遗产。当下,铁路遗址在区域环境中不断碎片化,失去了整体视角下的空间联系,导致与其相关的社会记忆无处承载。对此,立足“记忆之场”的理论内涵,认为历史建成环境中的“记忆之场”,是保护、更是一种建构。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多方位挖掘,在城际、城区、场所三个尺度进行记忆场域的营造,对破碎化的铁路遗址进行整体解读。并进一步以潮汕铁路为例,揭示其承载的社会记忆、探索相应的记忆场域营造方式。在超越建成遗产的视角下,探索普适意义上,铁路工业遗址的记忆建构与保存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铁路遗存的“遗产化”路径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铁路 铁路遗址 记忆 社会记忆 工业遗产
下载PDF
身份与认同:非遗纪实影像的“记忆之场”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斌 张雅清 《天府新论》 2023年第3期131-137,共7页
纪实影像既是摹写记忆的载体,也是重塑记忆的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纪实影像作品开拓了国产纪实影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唤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品化路径。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建构“记忆之场”的方式在于:一方面,以时间维... 纪实影像既是摹写记忆的载体,也是重塑记忆的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纪实影像作品开拓了国产纪实影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唤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品化路径。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建构“记忆之场”的方式在于:一方面,以时间维度联通历史记忆与时代语境;另一方面,以空间维度重塑大众在地性的身份认同。非遗纪实影像的“记忆之场”除叙事的表述以外,还含纳象征性意味,是一种符号化的记忆再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非遗纪实影像本身构成了国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影像建构的“记忆之场”中,人们未知或误解的非遗不再是“迷思”一般的存在,而是成为其坚定身份归属、增强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 纪实影像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游客凝视视角下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意象研究——以北京旧物仓为例
19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7-84,共8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凝视 怀旧意象 具身体验 反思性记忆 北京旧物仓
下载PDF
建构社会创伤的“记忆之场”——以日本侵华暴行史料群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广 杨俊丽 《外国问题研究》 2023年第2期31-37,142,共8页
日本侵华期间,侵略者在中国实施了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强征慰安妇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留下了一大批能够证实和揭露日本罪行的文献、文物、音视频等史料,可称为日本侵华暴行之史料群。这些史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战... 日本侵华期间,侵略者在中国实施了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强征慰安妇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留下了一大批能够证实和揭露日本罪行的文献、文物、音视频等史料,可称为日本侵华暴行之史料群。这些史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战争、制造战场暴行的有力证据,更是建构中国社会创伤记忆的具象载体。因此,应充分利用日本侵华暴行史料群,在多语种文献、空间与仪式、教材与课程等层面,通过文字化、视听化、知识化等途径,建构中国全景式社会创伤“记忆之场”,并以此解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日本侵华暴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将“加害者”倒转为“受害者”的错位记忆,让其成为人类社会反思战争的共享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伤 记忆 日本侵华暴行史料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