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中国社会土地从“均分”到集中的周期演变规律及现实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罗红云 马长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5,共7页
自"井田制"瓦解之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均分"到集中的不断轮回。究其原因,经济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规律性结论:第一,一个朝代在初创时期,实行"土地均分"和对... 自"井田制"瓦解之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均分"到集中的不断轮回。究其原因,经济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规律性结论:第一,一个朝代在初创时期,实行"土地均分"和对土地交易的限制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不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和土地交易的自由化,土地的所有权向少数人集中,导致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第二,土地私有产权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土地从"均分"到集中演变的制度、技术基础和根本原因。第三,基于私有产权的自由市场制度存在从"均分"到集中、从竞争到垄断和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倾向。在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农业面临从个体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历史节点,本研究启示我们,我国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既要通过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要防止两级分化的社会矛盾,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均分 土地集中 产权 规模经营
下载PDF
关于太平天国土地分配制度的几个问题
2
作者 樊端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5-77,共3页
在土地高度集中、地主残酷剥削的封建社会,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制度是革命的、进步的,它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根本要求,是向封建地主斗争的犀利武器,而且将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起助长作用。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均分土地
下载PDF
“东亚土改经验”何以成立——促使“东亚土改”成功的共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殿闯 温铁军 《农业考古》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基于"耕者有其田"的标准,对解殖独立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土改只有东亚地区成功这一经验假说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影响土改因素的分析发现,东亚地区土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无偿性和以自然村为边界的农户... 基于"耕者有其田"的标准,对解殖独立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土改只有东亚地区成功这一经验假说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影响土改因素的分析发现,东亚地区土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无偿性和以自然村为边界的农户土地均分制,是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因素。其中,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和无偿性是"东亚土改"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而以自然村为边界的农户土地均分制则是"东亚土改"成功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土改经验 暴力后盾 无偿剥夺 土地均分
下载PDF
乡贤主导的在地化乡村建设——以傅柏翠的古蛟地区实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艺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6,共16页
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 关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学界目前一般以梁漱溟、晏阳初等外来知识分子主导的外源型,及张謇、卢作孚等爱国企业家主导的内生型乡村建设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生型模式是由地方乡贤通过对土地、山林等资源的整理来开展在地化乡村建设,其中傅柏翠于1931—1949年在闽西古蛟地区开展的实践即为其典型代表之一。自1931年开始,傅柏翠离开革命道路,致力于古蛟地区的地方建设。他通过均分田地、整理墟场、山林收归公有等方式,整合了当地的经济资源,用于乡村各项建设。可以说,他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使用权的基础上,构建了在地化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得辖区内民众得以共享均等公共服务。该实践表明,即使在缺乏工业发展能力的地区,本地乡贤主导也能低成本动员当地资源成功开展在地化的乡村建设。这一经验可以为当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傅柏翠 均分土地 在地化
下载PDF
论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
5
作者 安秀明 王少峰 《张家口农专学报》 2001年第1期35-37,共3页
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3个主要问题:均分土地与规模经济、土地调整与长期投资、土地流传与资源配置效应,指出了改革的一些政策思路。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均分土地 规模经济 土地流转 资源配置效应 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 政策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based on pseudo-dynamic approach an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被引量:2
6
作者 LUO Wen-jun GONG Chen-jie +1 位作者 WANG Huan-yu YANG Xiao-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890-2904,共15页
A method combining the pseudo-dynamic approach an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is carried out for computing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Instead of using a presupposed failure mechanism,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is introduce... A method combining the pseudo-dynamic approach an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is carried out for computing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Instead of using a presupposed failure mechanism,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generate the potential failure surface,which is applicable to the case that soil strength parameters have spatial variability.For the purpose of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pseudo-dynamic approach is adopted to introduce the seismic forces,which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eismic acceleration.A new type of micro-element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ate of work of external forces and the rate of internal energy dissipation.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deduced in the light of upper bound theor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upper bound solutions are obtained through numerical optimization.The method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th those reported in literatures.The parametric analysis is finally presented to further expound the effect of diverse parameter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under non-uniform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dynamic approach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 upper-bound analysis INHOMOGENEITY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