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湘荣 陈嘉怡 +3 位作者 张绍海 郭柱能 冯威立 郑臣校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显微创伤科接受断指再植术的184例患者236个断指,其中男性161例209个断指,女性23例27个断指;年龄7个月~65岁,...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显微创伤科接受断指再植术的184例患者236个断指,其中男性161例209个断指,女性23例27个断指;年龄7个月~65岁,平均(36.24±13.28)岁。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是否发生指体坏死分为坏死组和未坏死组。以Lasso回归结合(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及临床角度为依据筛选出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风险的最佳预测特征进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列线图(Nomogram)可视化输出。运用C指数、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辨别力并校准,最后基于Bootstrap的内部抽样再次验证C指数。结果Lasso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吸烟史、受伤机制、术前缺血时间、血管移植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女性、有吸烟史、撕脱伤是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的C指数为0.78,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较好,表明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相近,内部验证C指数为0.7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指体坏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协助医患双方对指离断伤的再植条件及预后进行个性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坏死 列线图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斌 邢更彦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7年1月,采用体外冲击波或结合同种异体皮质骨钉植入术治疗54例(8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并随访观察。男41例,女13例;年龄20~61岁,...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7年1月,采用体外冲击波或结合同种异体皮质骨钉植入术治疗54例(8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并随访观察。男41例,女13例;年龄20~61岁,平均30岁。按Ficat分期,II期55髋,III期29髋。其中40髋(II期27髋,III期13髋),采用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治疗,治疗后6、12、24个月复查双髋X线、MRI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HS)。44髋(II期28髋,III期16髋)患者采用单纯ESWT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24~29个月,平均25.7个月。二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分别为83.71±18.76和57.20±12.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影像学X光片评估:ESWT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术后随访股骨头塌陷12髋,塌陷率为30%,单纯ESWT治疗随访股骨头塌陷25髋,塌陷率为56.8%。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结合同种异体骨钉是治疗中期ONFH的方法之一,它不但具有冲击波疗法促进骨愈合作用,而且复合骨钉移植可起到骨传导及骨支撑作用,近期可以减少股骨头塌陷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体外冲击波疗法同种异骨钉
下载PDF
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合并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9
3
作者 金玲 周广宇 +2 位作者 张文龙 张博 庄振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034-5036,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合并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思路及肾病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5例IMN合并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经肾病理确诊,分析实验室指标和肾病理特点。结果 5例患者4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5岁,均伴肾外...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合并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思路及肾病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5例IMN合并新月体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经肾病理确诊,分析实验室指标和肾病理特点。结果 5例患者4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5岁,均伴肾外症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呈重度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肾病理示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和坏死病变;电镜显示1例为Ⅰ~Ⅱ期膜性肾病,3例为Ⅱ~Ⅲ期膜性肾病,1例为Ⅲ期膜性肾病。经免疫抑制治疗1例病情好转,其余4例无缓解。结论肾病理对于确诊具有重要意义,预后可能与新月体形成的程度和IMN的电镜分期相关,免疫抑制治疗仅对轻症患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新月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
下载PDF
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彭宝淦 侯树勋 +3 位作者 吴闻文 商卫林 王晓宏 杨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9-31,T001,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明显增厚、变性,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部分坏死区为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出现修复性新生骨。另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下的成熟骨组织。结论:腰椎椎体终板后缘先发生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然后出现修复性新生骨,新生的骨组织由于硬度较低,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随着爬行替代的完成及骨骼的成熟,逐渐形成凸向椎管内的骨块,表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缘Schmorl结节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终板后缘骨坏死 病理演变 观察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结合椎体成形重建非感染性缺血坏死的椎体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圣 芦建民 +2 位作者 赵德伟 周丹阳 李新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1期9683-9686,共4页
背景:非感染性椎体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少见的椎体缺血坏死,表现为椎体压缩骨折,国内的报道较少。可能与该病的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目的:分析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特点,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该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5... 背景:非感染性椎体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少见的椎体缺血坏死,表现为椎体压缩骨折,国内的报道较少。可能与该病的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目的:分析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特点,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该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12例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疗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均在透视监测下经椎弓根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状况,通过侧位片测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的高度。结果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2个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6.0±1.5)mL,术后疼痛完全或显著缓解10例(83%),部分缓解2例(17%)。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分从术前的9.08±0.76降为后2.33±1.43和术后6个月1.08±0.95(P<0.01)。经皮椎体成形3d后椎体高度恢复平均为前缘2.2mm,中央3.2mm。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是一种治疗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并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感染性椎缺血坏死 骨折 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椎体骺板缺血坏死性脊柱后突畸形的诊治——附18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初仁珠 鞠政军 《中医正骨》 2002年第1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骺板缺血坏死性脊柱后突畸形 脊柱畸形 诊断 治疗 病因
下载PDF
高压氧预防放射性牙体坏死的病理学观察
7
作者 陈伟良 陈小华 +2 位作者 林承光 谭杰文 李汝瑶 《广东牙病防治》 2001年第3期178-179,共2页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防放射性牙体坏死的作用。方法 对两组白兔右侧下颌骨作总量为 16Gy钴 - 6 0放射 ,其中一组在放射期间和放射结束后共作 12舱次高压氧 (0 .2 5MPa)吸入。放射结束后 42周 ,对放射侧颌骨和牙齿作连续切片光镜下病理...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防放射性牙体坏死的作用。方法 对两组白兔右侧下颌骨作总量为 16Gy钴 - 6 0放射 ,其中一组在放射期间和放射结束后共作 12舱次高压氧 (0 .2 5MPa)吸入。放射结束后 42周 ,对放射侧颌骨和牙齿作连续切片光镜下病理学观察。结果 单纯放射组 ,放射性牙体坏死率为 6 / 8,放射加高压氧吸入组为 2 / 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坏死 高压氧 病理学
下载PDF
重叠延伸PCR法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前体水解酶系列突变重组体及稳定转染HeLa细胞株的建立
8
作者 闫媛 章杰 +2 位作者 杨渝珍 过健俐 李禹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前体水解酶(TACE)系列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系。方法以THP1细胞cDNA为模板,PCR扩增人TACE基因的全长cDNA编码区序列,将其插入pMD18T载体中,构建出pMD18T-FL-TACE载体。在此基础上,... 目的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前体水解酶(TACE)系列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系。方法以THP1细胞cDNA为模板,PCR扩增人TACE基因的全长cDNA编码区序列,将其插入pMD18T载体中,构建出pMD18T-FL-TACE载体。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叠延伸PCR扩增出缺失解整合素区的TACE重组cDNA和缺失酶区的TACE重组cDNA,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分别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0-EGFP中,同时TACE全长也构建入pIRES20.-EGFP。这3种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经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株,采用RT-PCR、Westernblot及荧光法检测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pIRES2.0-EG-FP/FL-TACE、pIRES20.-EGFP/disΔ-TACE、pIRES20.-EGFP/metΔ-TACE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转染的HeLa细胞株,成功地表达了目的基因。结论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稳定转染HeLa细胞株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TACE功能奠定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肿瘤坏死因子前水解酶 解整合素 真核表达载 重叠延伸PCR 转染
下载PDF
知母皂甙B-Ⅱ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 被引量:4
9
作者 高俊彦 曹燕飞 +4 位作者 张芸 刘学敏 侯燕红 李建斌 武志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4062-4067,共6页
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 背景:研究发现知母皂甙B-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少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有待深入研究。目的:分析知母皂甙B-Ⅱ干预可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程序性坏死的机制。方法:①取生长状态良好的VSC4.1细胞,分6组培养:A组为正常对照;B组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C-F组分别加入1,10,100,1 0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之后各组均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干预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最高组的药物浓度进行以下实验;②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h;抑制剂组加入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高糖培养6或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③将VSC4.1细胞分3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药物组加入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溶液干预24 h,厌氧低糖培养8 h后复氧高糖培养6 h。流式细胞仪检测复氧6 h后的坏死细胞数量;Western-blot检测复氧6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MTT检测显示与B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最高,所以后续实验选择100μmol/L的知母皂甙B-Ⅱ;②模型组坏死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 <0.05),抑制剂组坏死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 <0.05);抑制剂组复氧高糖培养6,12 h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且复氧6 h的该蛋白表达最高;③模型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药物组坏死细胞数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0.05);④结果表明,知母皂甙B-Ⅱ可有效减少氧-糖剥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可能与降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C4.1细胞 Necrostatin-1 程序性坏死 氧-糖剥夺 细胞损伤 相互作用蛋白3 坏死体 知母皂甙B-Ⅱ
下载PDF
晚发性椎体缺血性坏死1例
10
作者 王宏宇 王庆仁 《实践医学杂志》 1997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晚发性椎缺血性坏死 CT 诊断
全文增补中
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的预防与治疗
11
作者 郑斌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第6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选取骨质疏松以及外伤后腰背疼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绝对卧床4周和服用塞来昔布治疗,对照组采用佩戴腰围4周和服用塞来昔布治疗。受伤时... 目的:探讨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选取骨质疏松以及外伤后腰背疼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绝对卧床4周和服用塞来昔布治疗,对照组采用佩戴腰围4周和服用塞来昔布治疗。受伤时和治疗后各拍片1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对Kummell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患病率为5%,对照组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患病率21.7%。实验组的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患者,术后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床对预防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起到良好的效果,而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椎迟发性骨坏死 经皮椎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下载PDF
过伸体位下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3
12
作者 梁德 江晓兵 +4 位作者 姚珍松 张顺聪 杨志东 晋大祥 庄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0-261,共2页
Kü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于轻微创伤后逐渐出现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与椎体缺血坏死相关,常表现为顽固性腰背痛,严重者可伴有神经... Kü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于轻微创伤后逐渐出现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与椎体缺血坏死相关,常表现为顽固性腰背痛,严重者可伴有神经损伤,X线片、CT检查显示椎体内存在真空性裂隙或MRI提示椎体内局限性液体充填,亦有文献称其为迟发性创伤后椎体塌陷病、椎体骨折不愈合、椎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近期疗效 过伸 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 缺血性坏死 治疗 缺血坏死 骨折不愈合
下载PDF
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病早期椎体后凸角的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智斐 钟远鸣 +5 位作者 刘尚 张家立 韦家鼎 唐福波 马显生 宋泉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7期8755-8759,共5页
背景:在Kümmell病发病早期采用微创方法对病椎进行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手术创伤小且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目的:验证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广西... 背景:在Kümmell病发病早期采用微创方法对病椎进行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手术创伤小且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目的:验证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12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治疗后1周及半年数字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01),患椎椎体后凸角及椎体压缩率亦较治疗前有了一定的好转(P<0.05)。说明椎体成形治疗Kümmell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骨水泥 Kümmell病 创伤后椎迟发性骨坏死 成形 后凸角
下载PDF
腔内治疗对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Notch1和TACE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宝骏 杨澄宇 +2 位作者 骆曦图 张茅平 陈俊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502-504,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对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Notch1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前体转换酶(TAC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70例为观察组,均予腔内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对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Notch1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前体转换酶(TAC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70例为观察组,均予腔内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的血浆Notch1和TACE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浆Notch1和TAC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78.19±20.33)和(2401.28±321.15)pg·ml^-1,均高于对照组的(100.13±17.69)和(1 033.04±300.04)pg·ml^-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Notch1蛋白和TAC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20.02±18.28)和(1560.11±291.84)pg·ml^-1,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瘤体直径>7.0cm的患者血浆Notch1和TAC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直径<5.0cm及5.0~7.0cm的患者(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Notch1和TACE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瘤体直径有关;腔内治疗后患者血浆Notch1和TACE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NOTCH1 肿瘤坏死因子前转换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不愈合继发椎体塌陷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景泉 徐展望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不愈合继发椎体塌陷(Kummell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山东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7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Kummell病...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不愈合继发椎体塌陷(Kummell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山东省中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7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Kummell病的特点。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胸腰部疼痛。特点是卧床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翻身、坐起、站立等体位变化或脊柱承重时疼痛明显。影像学检查见病变椎体内有真空裂隙征,边缘硬化,部分患者有假关节形成。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脊柱序列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 Kummell病为一种少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病,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是椎体缺血性坏死,目前尚无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标准。对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和不稳定脊柱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当选择前路或后路椎管减压并应用器械和椎间融合器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骨质疏松 缺血性坏死 真空裂隙征 后凸成形术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距骨颈骨折脱位30例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徐松 于虎 赵乃强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关键词 距骨颈骨折脱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X线检查 踞骨坏死
下载PDF
Kummell病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1
17
作者 滕冲 陈维善 +1 位作者 李浩 张宁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年第1期55-56,59,共3页
Kummell病为一种少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随着相关病理学及椎体血管解剖研究的深入,已形成椎体缺血性坏死假说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椎体内假关节形成假说。Kummell病影像学表现在诊断中发挥出极其重... Kummell病为一种少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随着相关病理学及椎体血管解剖研究的深入,已形成椎体缺血性坏死假说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椎体内假关节形成假说。Kummell病影像学表现在诊断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X线片显示椎体内真空裂隙现象高度提示Kummell病,但不能作为确诊和鉴别诊断依据;MRI检查结果取决于检查时病变椎体内容物性质,用于Kummell病鉴别诊断、疾病分期和判断椎体病变性质;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在Kummell病早期诊断及与恶性肿瘤全身骨转移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该文就Kummell病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缺血性坏死 假关节 真空裂隙现象
下载PDF
TRAIL与PGRMC1在胎膜早破孕妇胎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静 张成 +5 位作者 唐国珍 马俊如 裴娇娇 吴君 罗希 谭春梅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76-879,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体(TRAIL)与孕酮受体膜组件1(PGRMC1)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产科因足月PROM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的60例孕妇(PROM组),分娩后胎盘病理检查是否伴有绒毛膜羊膜炎...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体(TRAIL)与孕酮受体膜组件1(PGRMC1)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产科因足月PROM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的60例孕妇(PROM组),分娩后胎盘病理检查是否伴有绒毛膜羊膜炎(CAM);另抽取同期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胎膜组织中TRAIL、PGRMC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TRAIL、PGRMC1均主要表达于胎膜的绒毛膜层与蜕膜层。与对照组相比,PROM组孕妇胎膜组织中TRAIL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PGRMC1表达率明显降低(P<0.01);且胎膜组织中TRAIL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GRMC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ROM孕妇中发生CAM者胎膜组织TRAIL、PGRMC1阳性表达率与未发生CAM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CAM者TRAIL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发生CAM者(P<0.01),PGRMC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未发生CAM者(P<0.01)。结论:PROM孕妇胎膜组织中存在TRAIL蛋白高表达,PGRMC1蛋白低表达,二者在PROM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CAM有一定关联,可作为临床检查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 孕酮受膜组件1 胎膜组织
下载PDF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郑和平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 :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 ,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 目的 :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 ,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 3~ 6支 ,外径 0 .3~ 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 1~ 3支 ,外径 0 .4~ 0 .8mm ;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 2~ 4支 ,外径 0 .5~ 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 ;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 ,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 ,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 ,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蒂 胫骨 骨膜瓣 临床解剖学 内踝前血管 距骨颈骨折 距骨缺血性坏死
下载PDF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IL Receptor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松青 陈孝平 +4 位作者 赵永忠 张万广 王海平 杨彩虹 王少发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3年第1期25-29,59,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AIL receptors (TRAILR)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ILR were determined in 60 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AIL receptors (TRAILR)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ILR were determined in 60 samples from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 from normal liver tissue and two HCC cell lines HepG2, SMMC-7721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Both DR4 and DR5 were present in all HCC tissues as well as normal hepatic tissues. In contrast, 54 HCC tissues did not express DcR1 and 25 did not express DcR2. But both DcR were detectable in all of the normal liver tissues.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DR and DcR in HCC samples (higher DR expression level and lower DcR expression level)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rmal tissue. DR5, DR4, and DcR2 expressed in both cell lines, while no DcR1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DR was correlated with HCC differentiation and stage. The weaker expression was more commonly found in HCC with poor differentiation and late stage, while the stronger expression was more common in HCC with middle to high-differentiation and early stage.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DR and gender, age, negative or positive HBsAg, tumor size, grade or metastasis. Multidrug resistance cell lines expressed lower level DR. Conclusion TRAILR expression was prevalent and discrepancy of receptor types was exited in HCC. Loss of DcR1 may contribute for TRAIL therapy for HCC. Key words TRAILR - apoptosis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upported by the Major Fundation of Ministry of Health, NO. 2001–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LR APOPTOSI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