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德萍 刘智程 +1 位作者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P<0.01)。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 目标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巴焕 李宁 吴仪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研究组各65例。训练组开展... 目的:探讨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研究组各65例。训练组开展对称负重式训练,研究组在训练组基础上实施跷脉针刺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痉挛状况[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步态参数、足内翻角、坐站转移能力[5次坐立测试(FTSST)]及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结果:干预6周后,2组下肢MAS分级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下肢MAS分级优于训练组(P<0.05);2组CSS评分及5次坐立测试(FTSST)数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训练组(P<0.05);2组步速均大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大于训练组(P<0.05);2组步宽、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长偏差、足内翻角均小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小于训练组(P<0.05);2组FMA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训练组(P<0.05)。结论:对SPAS患者实施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肌张力、痉挛状况及步态,显著提高坐站转移能力及下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脉针刺 对称负重式训练 脑卒中 偏瘫 肌张力 坐站转移能力
下载PDF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方胜胜 张芳芳 胡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和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双足平行位坐站转移训练,研究组接受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Bre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比较两组训练后人体重心点在矢状面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从站到坐时间、从坐到站时间。结果训练后,两组BBS评分、QOF评分、MBI评分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健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步长偏差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OGX高于对照组,从站到坐时间及从坐到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坐站转移稳定性及步态对称性,并可缩短坐站转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负重式坐站转移训练 脑卒中后偏瘫 坐站转移稳定性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姿态传感器的坐站转移测量系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鹏 陈宝亮 +1 位作者 肖飞云 王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98,198,共10页
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坐站转移运动相较于其他活动需要更多的肌肉力量来提升身体重心运动。因此,坐站转移运动经常作为人体下肢康复评估的手段之一。目前在人体坐站转移运动分析中,大都采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人体的关节角度信息,针对运动... 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坐站转移运动相较于其他活动需要更多的肌肉力量来提升身体重心运动。因此,坐站转移运动经常作为人体下肢康复评估的手段之一。目前在人体坐站转移运动分析中,大都采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人体的关节角度信息,针对运动捕捉系统制约于其使用环境,不利于广泛开展临床研究的问题。通过姿态传感器测得的姿态角解算人体坐站转移的下肢关节角度数据,建立了关节角度测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足底测力踏板对该测量系统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该系统对人体的坐站转移运动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该测量系统计算的足底力与测力踏板测得的实际数据具有很大的相关系数R≥0.91,均方根误差RMSE≤0.44,利用该系统可以进行人体坐站转移的下肢动力学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站转移 姿态传感器 关节力矩 坐站转移测量系统 标变换
下载PDF
偏瘫患者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穆景颂 倪朝民 +2 位作者 陈进 刘孟 岳童 《中国康复》 2017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的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各30例,2组均在两种上肢位置下完成坐站转移,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的摆动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的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各30例,2组均在两种上肢位置下完成坐站转移,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的摆动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受试者上肢的体位对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双手叉握下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位置影响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当双手叉握时,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上肢位置 坐站转移 姿势
下载PDF
性别对正常人坐站转移过程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及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勤良 周旭 +3 位作者 倪朝民 孙怡宁 金艳 王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0-323,329,共5页
目的:探究性别对坐站转移过程的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比较正常男性75名和女性76名在从坐到站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运动学参数如髋关节角度变化、运动速度、时间等及足底压力变化如压力、压强、接触面积等,分别比较性别... 目的:探究性别对坐站转移过程的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及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比较正常男性75名和女性76名在从坐到站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运动学参数如髋关节角度变化、运动速度、时间等及足底压力变化如压力、压强、接触面积等,分别比较性别作为变量下的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①髋关节运动学参数:在坐站转移过程中的躯干前倾角度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躯干前倾速度及在站起过程中的速度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足底压力参数:在坐站转移的整个过程,男性的单位面积足底压力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转移末期女性的足-地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明显大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无辅助下坐站转移时男性主要靠增加转移速度、女性依靠增加足-地间的接触面积来完成动作,这在制定相关疾病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及为不同性别人群提供合理化健身指导性建议时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站转移 康复 足底压力 关节角度
下载PDF
强化蹲-起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孟杰 王振坤 +1 位作者 周夏 刘曼 《全科护理》 2022年第23期3285-328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恢复期接受强化蹲-起训练的效果及对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9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恢复期接受强化蹲-起训练的效果及对病人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9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蹲-起训练,干预6周,比较两组病人静态平衡能力、步态对称性参数和坐站转移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6周末坐站转移能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5次坐立测试(FTSST)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静态平衡能力总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步态对称性参数三维步态患侧摆动比值、健患侧支撑比值和步长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中接受强化蹲-起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步态对称性、静态平衡能力及坐站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强化蹲-起训练 步态对称性 静态平衡能力 坐站转移能力
下载PDF
强化蹲-起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良文 黄杰 +5 位作者 段强 卢敏 韦春霞 刘欢 黄肖群 王刚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8期472-473,489,共3页
目的:探讨强化蹲-起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目的:探讨强化蹲-起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化蹲-起训练。训练前、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5次坐立测试(FTSST)评估坐站转移能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坐-站-步行能力,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对称性参数(包括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结果:训练6周后,2组患者FTSST、TUGT测试结果,步长偏差、健患侧支撑比值及患健侧摆动比值均显著低于同组训练前(均P<0.05),且强化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强化蹲-起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及步态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蹲-起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坐站转移 三维步态分析
下载PDF
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杰 谢凌锋 +2 位作者 肖锋 程群 尤春景 《中国康复》 2016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Ten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监测辅助下的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训练 平衡功能 脑卒中
下载PDF
双侧臀肌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汤洋 林坚 +1 位作者 黄雄昂 李琳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878-881,890,共5页
目的观察研究双侧臀肌肌内效贴配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患侧贴扎组)、治疗组2(健侧和患侧共同贴扎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配合... 目的观察研究双侧臀肌肌内效贴配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患侧贴扎组)、治疗组2(健侧和患侧共同贴扎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功能锻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功能运动。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相关数据,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锻练评估系统,测量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左右下肢负重的差别(ALD)以及身体重力点在额状面上的移动距离(COGX),观察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训练前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坐-站转移的时间、ALD、COGX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上述所有参数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2和治疗组1患者治疗后上述参数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组2的疗效较治疗组1、对照组更显著。治疗组1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肌内效贴配合功能训练可一定程度促进偏瘫后坐-站转移能力,双侧贴扎肌内效贴效果较患侧单独贴扎效果好,可作为一种简易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脑卒中 -转移 臀肌
下载PDF
PNF上肢和躯干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洁 鞠晶昀 徐茜 《交通医学》 2018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的使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方法: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采用PNF上... 目的:探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的使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方法: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采用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结合PNF中重复、等张组合等技术进行坐-站转移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坐-站-坐时间、坐位躯干前倾范围及坐-站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坐-站-坐时间5.49±1.07 s,坐位躯干前倾范围31.9±2.2 cm,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6.09%±4.40%,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76±1.91 s,25.1±1.8 cm,36.79%±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坐-站-坐时间7.44±1.78 s,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2.88%±3.84%,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57±2.02 s和36.19%±4.01%。治疗后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NF技术上肢和躯干模式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上肢和躯干模式 偏瘫-转移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雪娇 郑洁皎 +2 位作者 夏汶 刘翠鲜 曲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0-295,共6页
脑卒中偏瘫常导致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站转移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的研究进展,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案。发现在自然、对称和健足置后等三种不同足位... 脑卒中偏瘫常导致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站转移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的研究进展,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案。发现在自然、对称和健足置后等三种不同足位条件下站起,患者的稳定性、坐-站转移时间、下肢负重对称性、肌肉激活程度和时序都有所不同;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坐-站转移康复训练或配合其他康复可改善患侧下肢功能,预防跌倒和患侧肢体失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转移 足位 生物力学 表面肌电图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中风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旭 孟庆华 +1 位作者 鲍春雨 周鲁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9-484,共6页
中风偏瘫患者由于半侧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导致其坐-站转移能力受损,在坐站转移过程中容易跌倒。从生物力学角度描述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的坐-站转移特征,讨论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其跌倒原因,叙述坐-站转移训练在偏瘫患者的... 中风偏瘫患者由于半侧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导致其坐-站转移能力受损,在坐站转移过程中容易跌倒。从生物力学角度描述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的坐-站转移特征,讨论不同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其跌倒原因,叙述坐-站转移训练在偏瘫患者的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从而为偏瘫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中风 -转移 足位 跌倒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足位、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孟 倪朝民 +4 位作者 陈进 范文祥 穆景颂 王丽 庄建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2-108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时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2名(对照组),在双足踝背屈10°(BF)、健侧(优势侧)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患侧...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时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2名(对照组),在双足踝背屈10°(BF)、健侧(优势侧)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患侧(非优势侧)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以及臀部压力中心点(Co P)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 Px,Co Py)进行测量。结果对照组在BF时,双下肢负重基本对称,躯干几乎无侧方移动,与DFP或UDFP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双下肢负重对称性较差,躯干偏向健侧;与NPFP比较,除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PFP比较,除Co Px及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FP时,躯干先偏向患侧,再向健侧移动;与NPFP比较,除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BF与对照组BF以及实验组NPFP与对照组DFP比较,所有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PFP与对照组UDFP比较,Co Px及Co Py均增大(P<0.05)。实验组Co Px与WBasym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626,P<0.001),而在对照组呈高度负相关(r=-0.776,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躯干侧方运动影响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足位可以调节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转移 足位 躯干控制 下肢负重
下载PDF
姿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罗金发 倪朝民 刘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四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实验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在4种肢位下完成站-坐转移,对受试者完成站-坐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 目的:探讨不同的四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实验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在4种肢位下完成站-坐转移,对受试者完成站-坐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在冠状面上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上肢体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的差异不显著(0.05<P<0.1)。不同足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足置后,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时双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要明显小于健足置后(P<0.05);而当健足置后时,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患足置后(P<0.05)。正常人在不同四肢体位下其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上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无明显影响;不同足位能显著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时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患足置后可视为一种潜在提高患侧下肢功能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转移 姿势 下肢负重 稳定性
下载PDF
早期坐-站转移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孟 倪朝民 +4 位作者 陈进 范文祥 穆景颂 王丽 庄建海 《中国康复》 2015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转移 平衡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司徒杏仙 王尧 潘巍一 《中国康复》 2013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偏瘫 -转移
下载PDF
椅面前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哲 沈夏锋 +4 位作者 沈小花 吴雪娇 王凤爽 荣积峰 吴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5-82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椅面前倾角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间及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采用高强度海绵楔形垫调整座椅前倾角度,患者在平椅(0°)、前倾10°和前倾20°下分别完成5次坐-站... 目的探讨不同椅面前倾角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间及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采用高强度海绵楔形垫调整座椅前倾角度,患者在平椅(0°)、前倾10°和前倾20°下分别完成5次坐-站转移,记录坐-站转移时间,双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sEMG)信号。结果前倾10°和20°时,各肌肉总肌电峰值、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均比0°时降低(F> 4.530, P <0.05),前倾20°时坐-站转移时间短于0°时(P <0.05)。结论椅面前倾特定角度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转移 座椅 前倾 表面肌电图 康复
下载PDF
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孟 倪朝民 +3 位作者 岳童 陈进 范文祥 穆景颂 《中国康复》 2014年第6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转移 上肢位 椅子高度 下肢负重
下载PDF
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一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孟 倪朝民 +5 位作者 杨洁 尹傲冉 陈进 范文祥 穆景颂 张金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BF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一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一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差异(ALD)、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BF踝背屈10°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59.12±2.71)%]、患足平均负重[(40.88±2.71)%]、ALD[(18.24±5.41)%]及COGX[(3.58±0.76)cm]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P时,上述所有指标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踝背屈10°时各指标比较,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UDEP比较,BF踝背屈10°时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DFP时,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UDFP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种足位下所有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P时(r=0.753、P=0.00)、BF踝背屈10。时(r=0.798、P=0.00)、NPFP时(r=0.814、P=0.00)ALD与COGX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对照组UDFP时(r=0.764、P=0.00)、BF踝背屈10°时(r=0.824、P=0.00)、DFP时(r=0.838、P=0.00)ALD与COGX之间亦呈高度正相关性。结论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较大,患者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越高,其姿势稳定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转移 姿势 下肢负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