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卧位眼震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梁旭晖 孙培洋 +3 位作者 彭新 刘金梅 陈哲 单希征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3-707,共5页
目的:观察及评价坐-卧位眼震(SSPN)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例诊断为BPPV的病例,所有病例先行坐-卧位试验观察SSPN,再行滚转试验及Dix-Hallpike试验。依据滚转试验、Dix-Hallpike试验确定BPPV类型并分组... 目的:观察及评价坐-卧位眼震(SSPN)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例诊断为BPPV的病例,所有病例先行坐-卧位试验观察SSPN,再行滚转试验及Dix-Hallpike试验。依据滚转试验、Dix-Hallpike试验确定BPPV类型并分组,统计分析不同类型BPPV的SSPN诱发率及特征。结果:200例BPPV患者中116例(58.0%)诱发出SSPN,其中PSC-BPPV组(136例)中72例诱发出SSPN,HSC-BPPV组(60例)中44例诱发出SSPN,ASC-BPPV组(4例)中无SSPN。PSC-BPPV组诱发出的SSPN均表现为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扭转成分向患侧、垂直成分向额侧的垂直扭转性眼震。管石型HSC-BPPV患者(41例)中28例诱发出SSPN,其中22例诱发出的SSPN指向健侧,6例诱发出的SSPN指向患侧;嵴顶结石型HSC-BPPV患者(19例)中16例诱发出SSPN,诱发出的SSPN均指向患侧。结论:SSPN对不同类型BPPV的诊断意义不同,可结合SSPN对BPPV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卧位眼震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 诊断
原文传递
低头位及坐-卧位诱发眼震对HSC-BPPV患侧定位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武斐 邢轶卓 +1 位作者 毕巍 刘吉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低头位诱发眼震(LN)及坐-卧位诱发眼震(SSPN)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明确诊断的HSC-BPPV患者先后行LN及SSPN及滚转试验(SRT),记录眼震方向,判断患病侧别,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目的:探讨低头位诱发眼震(LN)及坐-卧位诱发眼震(SSPN)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明确诊断的HSC-BPPV患者先后行LN及SSPN及滚转试验(SRT),记录眼震方向,判断患病侧别,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当LN及SSPN无法引出时,按SRT指示进行患侧复位,当SRT无法判断患病侧别时,按LN及SPPN指示患侧复位,并将LN、SPPN试验及SRT均可引出的管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按SRT结果进行复位治疗(A组),另一组按LN及SPPN指示患侧复位治疗(B组),计算所有患者LN及SPPN的引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并于1d后随访评估短期疗效。结果:LN及SPPN总引出率为83.0%,其与SRT诊断符合率达90.1%,按LN及SPPN指示患侧进行复位与按SRT结果进行复位治疗的HSC-BPPV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及SPPN不能单独应用于HSC-BPPV的定位诊断,需结合SRT,但当SRT定位困难时,其仍可作为辅助的诊断方法,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需重复试验进行全面评估,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头诱发 -诱发 水平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置性眩晕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