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作用在华北中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中的主导性--对断块构造力源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邵济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94-1104,共11页
本文结合笔者对大兴安岭和燕山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研究,对张文佑先生提出的"断块构造"的力源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大兴安岭中生代不同深度的两种作用同时控制着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即软流圈底辟体上涌与陆缘剪切走滑的共同... 本文结合笔者对大兴安岭和燕山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研究,对张文佑先生提出的"断块构造"的力源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大兴安岭中生代不同深度的两种作用同时控制着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即软流圈底辟体上涌与陆缘剪切走滑的共同作用——可称之为构造—岩浆活动的二元机制,其中前者起主导作用。燕山地区中生代的断陷和隆起,是在岩石圈断裂继承性活动的基础上,在地幔物质上升和参与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中深部作用也是主导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生代 构造深部作用 地幔物质
下载PDF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剑平 汪新伟 汪新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传递带 调节带 伸展块断作用 临清坳陷
下载PDF
秦岭地区地史演化脉络探析
3
作者 韩景卫 盛保怀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2期30-33,共4页
简要论述了秦岭地区地质发展历史。认为该区经历了太古宙克拉通形成时期,元古宙裂谷发育时期.古生代海洋环境时期,中生代初造山作用时期及中新生代块断作用时期。
关键词 秦岭地区 裂谷 地质历史 块断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肖安成 陈志勇 +3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巩庆林 陈元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1-45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白垩世构造运动 北西走向 隆升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