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万智巍 杨晓燕 +1 位作者 葛全胜 蒋梅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6-745,共10页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中13个种的14个样品进行了现代淀粉粒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类植物的淀粉粒与禾本科、壳斗科等其他被人类利用的植物的淀粉粒具有明显的不同。综合运用粒径、二维形状、表面特征、脐点位置、单复粒、消光臂形态、长短轴比值以及针状草酸钙晶体等一系列指标,可以对这14个样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块根块茎植物淀粉粒的长短轴比值与其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植物淀粉粒组合中的某些特征性淀粉粒,可以作为该种植物淀粉的鉴定依据。此项研究结果充实了中国现代淀粉粒数据库,也为将来进行古代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鉴定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根块茎植物 淀粉粒 中国南方 农业起源
下载PDF
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齐海伶 殷钟意 郑旭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7-71,共5页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淀粉糊的功能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其在食品行业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块根块茎类植物 淀粉 提取工艺 理化特性 功能特性
下载PDF
睡布袋在南京地区的授粉及种子采收 被引量:1
3
作者 耿蕾 朱洪武 +1 位作者 李权生 宋正达 《陕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17-18,共2页
睡布袋Gerradanthus macrorrhizus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睡布袋属Gerradanthus的著名块根观赏植物,原产非洲东部,由于南非的气候与我国差异,引种的种子发芽率极低,长期一来,人们只能块根引种,由于路途遥远,块根容易挤压、碰撞导致腐烂,... 睡布袋Gerradanthus macrorrhizus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睡布袋属Gerradanthus的著名块根观赏植物,原产非洲东部,由于南非的气候与我国差异,引种的种子发芽率极低,长期一来,人们只能块根引种,由于路途遥远,块根容易挤压、碰撞导致腐烂,常常给引种工作带来损失,笔者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和实践,模拟原产地的生长环境,改变其生长环境,延长生长期,使睡布袋在我国的南京地区结出种子,发芽率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根植物 非洲东部 雌雄异株 授粉 环境温度
下载PDF
试论印尼死体化生型谷物神话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玉安 《东南亚南亚研究》 1994年第2期42-45,共4页
谷物起源神话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信息库。它反映了人类初民从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是原始农业产生这一“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宝贵记录。 印尼的谷物起源神话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其中死体化生型谷物神话所占有比例最大,特色颇为鲜... 谷物起源神话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信息库。它反映了人类初民从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是原始农业产生这一“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宝贵记录。 印尼的谷物起源神话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其中死体化生型谷物神话所占有比例最大,特色颇为鲜明。下面,仅对这类神话所透露的一些信息和印尼原始农耕文化的有关特点试作简要的分析和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印尼 起源神话 死体 神话素 母系氏族社会 块根植物 农作物 加里曼丹 原始农业
下载PDF
美国农民竞相种植新经济作物
5
作者 洪福昌 《世界农业》 1986年第12期52-53,共2页
目前,美国农民对种植新经济作物颇感兴趣。在西南部的干旱地带。
关键词 新经济 农民 工业用油 霍霍巴 保健食品工业 新作物 植物资源 苹果属 佛手瓜 块根植物
下载PDF
中国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维维 马永超 +2 位作者 李昭 马志坤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09-1423,共15页
现代淀粉粒形态数据是鉴定古代淀粉粒的基础。为完善块根块茎植物形态数据库及建立相关鉴定标准,我们采集了17科33属52种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样品进行淀粉粒形态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多样,在平面上呈现... 现代淀粉粒形态数据是鉴定古代淀粉粒的基础。为完善块根块茎植物形态数据库及建立相关鉴定标准,我们采集了17科33属52种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样品进行淀粉粒形态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多样,在平面上呈现多边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在三维空间里呈现碎球形、球形、椭球形、钟形等多种形态;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等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植物类型可以鉴定到种;包含多种淀粉粒形态的植物如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则需要通过多种形态特征的组合规律进行鉴定。通过比较发现,文中所涉及块根块茎类植物与已知其他类型植物的淀粉粒在形态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能够进行区分。此研究对提升古代淀粉粒鉴定的精度,加深对古人类植物利用情况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现代淀粉粒形态数据库 块根块茎类植物 鉴定标准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灰嘴遗址新石器时代和二里头文化时期工具残留物及微痕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莉 Maureece J.Levin +1 位作者 陈星灿 李永强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97,共16页
河南偃师灰嘴遗址包含有仰韶中晚期、龙山中晚期、二里头时期及东周时期遗存。该遗址在龙山和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石器制造中心,在伊洛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个时期的生计结构,我们对灰嘴出... 河南偃师灰嘴遗址包含有仰韶中晚期、龙山中晚期、二里头时期及东周时期遗存。该遗址在龙山和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石器制造中心,在伊洛地区史前时期社会复杂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个时期的生计结构,我们对灰嘴出土的28件切割工具(刀、镰和矛)进行了微痕、淀粉粒和植硅体的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刀和镰主要是用来收割栽培谷物,包括粟黍、薏苡、小麦族和稻谷,但也收获或加工其他植物,如大豆和多种块根类植物,如山药、百合科、栝楼根等。结合浮选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可知先民在灰嘴居住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的生计形态变化表现为:仰韶时期是以粟黍-薏苡为主,到龙山、二里头时期逐渐转变为以粟黍-薏苡-麦类-大豆为主,同时始终以稻米和多种块根植物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收割 粟黍 薏苡 水稻 块根植物 植硅体 淀粉粒
原文传递
Contamination of Harvested Organs in Root Crops Grown on Chlordecone-Polluted Soils
8
作者 Y. M. CABIDOCHE M. LESUEUR-JANNOYER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62-571,共10页
Chlordecone, one of the most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as applied between 1972 and 1993 in banana fields in the French West Indies, which results in long-term pollution of soils and contamination of water... Chlordecone, one of the most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as applied between 1972 and 1993 in banana fields in the French West Indies, which results in long-term pollution of soils and contamination of waters, aquatic biota, and crops. As human exposure to chlordecone is mainly due to food contamination, early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chlordecone transfer to crops.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hlordecone contamination of yam, sweet potato, turnip, and radish grown on a Ferralic Nitisol polluted by chlordecone. We also carried out trials on yam, courgette, and tomato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with homogenized Andosol and Nitisol, polluted by chlordecone to various extent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 all tubers were contamin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lordecone content of the soils; ii) the plant contamination capacity of the Nitisol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Andosol; and iii) whatever the soil type, tuber contamin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soil volumetric content of dissolved chlordecone. Nevertheless, no tubers showed sufficient chlordecone uptake for efficient soil decontamination by means of plant extraction. Soil contact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root crop contamination, which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tuber size. Internal transfer might also increase root crop contamination when the root central cylinder contained raw sap flow, as in the case of turnip or radish. Courgette fruits showed high contamination without soil contact. Thu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pattern of both below- and aboveground plant chlordecone contamination and assess the hypothesis of its correlation with sap flow. Finally, we used our results to build a decisionmaking tool for farmers, relating soil pollution with the maximal contamination of the harvested organs to predict crop contamination and thus assisting farmers in making crop choices at planting in order to conform with the European Union's reg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contamination FRUIT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soil pollution tuberbidoche. Y. M. and Lesueur-Jannover. M. 2012. Contamination of harvested organs 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