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的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共30例,植入种植体共81颗。按照自体块...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的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共30例,植入种植体共81颗。按照自体块状骨的供区来源分为颌骨组(16例34颗)和髂骨组(14例47颗)两组,通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检查,分别计算并比较其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30例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GBR后骨增量明显且愈合良好,术后均无明显供区并发症。同期或延期种植体植入,经平均7.8个月(4~18个月)骨结合期后,除1例种植体因松动拔除,其余29例均完成永久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平均随访期为26个月(9~68个月),植入的81颗种植体在随访期内存留率为98.76%。其中颌骨组升支取骨失败1颗,种植体存留率为97.06%;髂骨组失败0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其种植体存留率,较骨量正常情况下的种植修复无明显差异。颌骨与髂骨两种供区的块状自体骨,其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均可取得理想的种植修复临床效果。但颌骨内取骨因避免了第二术区、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小等优点,临床上应予以优先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块状骨植骨支撑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4至2019-12医院收治的52例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伴明显骨缺损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同种异体块状骨...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块状骨植骨支撑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4至2019-12医院收治的52例跟骨距下关节面塌陷伴明显骨缺损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同种异体块状骨植骨组(观察组)和ORIF+同种异体小骨条或硫酸钙骨粒植骨组(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于术后8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对照组于术后12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随访时间12~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2 d、术后12个月跟骨B9hler角和Gissan角变化,并对两组手术前后足部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B9hler角、Gissan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Gissan角丢失程度相差不大,但观察组B9hler角丢失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观察组优良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块状骨植骨支撑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的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病例共30例,植入种植体共81颗。按照自体块状骨的供区来源分为颌骨组(16例34颗)和髂骨组(14例47颗)两组,通过临床随访及影像学检查,分别计算并比较其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30例自体块状骨移植结合GBR后骨增量明显且愈合良好,术后均无明显供区并发症。同期或延期种植体植入,经平均7.8个月(4~18个月)骨结合期后,除1例种植体因松动拔除,其余29例均完成永久修复。种植体植入后平均随访期为26个月(9~68个月),植入的81颗种植体在随访期内存留率为98.76%。其中颌骨组升支取骨失败1颗,种植体存留率为97.06%;髂骨组失败0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块状骨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后种植修复,其种植体存留率,较骨量正常情况下的种植修复无明显差异。颌骨与髂骨两种供区的块状自体骨,其移植重建牙槽骨骨量不足均可取得理想的种植修复临床效果。但颌骨内取骨因避免了第二术区、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小等优点,临床上应予以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