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理性认识论:德勒兹“块茎说”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邓亚梅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
-
文摘
"块茎说"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描绘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呈现出一种非中心化、非统一化、非层级化和平面状的形态。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的非理性认识论,"块茎说"以其自身的相互连接和异质混合特征、多元性特征、无意指裂变特征、绘图和贴花特征动摇和颠覆着传统的"树状思维模式",进而成就了它本身的现代意义。
-
关键词
非理性认识论
德勒兹
块茎说
树状思维模式
现代意义
-
分类号
B56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德勒兹的“块茎说”对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的挑战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杨海鸥
-
机构
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101,共8页
-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的文化叙事研究"(09YBA117)
-
文摘
《千座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瓜塔里获得世界性声誉的成名作之一,其熠熠生辉的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独特鲜明的艺术观点。其中,块茎理论向长期映照整个西方传统文论的镜与灯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通过比较,块茎理论显示出传统文论所不具有的无意性、断裂性、自然性、自由性、开放性、宏阔性、繁殖性、多元性等特质,为我们研究当今多元文化情势和文学创作及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关键词
德勒兹
瓜塔里
《千座高原》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
块茎说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德勒兹的非理性认知论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张之沧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3,共7页
-
文摘
德勒兹轻蔑传统理性;反对资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一类宏大叙事,倾心于身体的感觉与欲望的创生性研究;反对现代认识论中的主客之分、心身之分、镜像反映论、被动主体、真理观、总体性话语;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认知对象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欣赏认知领域的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颂扬身体、感觉、变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出构造性欲望理论,强调欲望的革命性和生产性;提出认识论上的"块茎说",反对传统的"树状思维模式";主张概念和模型的多样化,反对终极性理论体系。
-
关键词
非理性认知论
变易性
差异性
欲望说
块茎说
-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从遮蔽到解蔽: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明互鉴
- 4
-
-
作者
侯李游美
-
机构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出处
《船山学刊》
2023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
基金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SC22ZDTX07)
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野下‘大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2021-1091)。
-
文摘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多元现代性的话语可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着遮蔽效应,偏见、刻板印象、文化误解等都可能形成传播隔阂。党的二十大再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深刻阐述,其中新时代的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存,需从理论高度与战略高度予以深刻把握和理解。利用东方文化的“块茎”思维方式,综合哲学、阐释学、传播学等学科方法,给文明互鉴提供一种视角。从“块茎”视角为交流的遮蔽效应提供一种解蔽之道:转变视觉思维之“仰视”为“平视”“散视”。通过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的一种实践路径,实现对西方现代性的话语超越。从而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担当,以及谋求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提供一种学理性阐释。
-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块茎说
文化模因
中华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交流互鉴
-
分类号
G115
[文化科学]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