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机理及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史文娟
康绍忠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15,共5页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增产效应 ,以盆栽玉米为试验材料 ,选用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 (表面灌、下部灌、交替灌 )和不同的灌水周期 (3 d、5 d、7d)以及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相同灌水量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研...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增产效应 ,以盆栽玉米为试验材料 ,选用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 (表面灌、下部灌、交替灌 )和不同的灌水周期 (3 d、5 d、7d)以及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相同灌水量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垂向交替供水是可行的。在相同的水势条件下 ,交替灌可提高作物的渗透调节能力 ,降低气孔关闭的临界水势 ,使光合同化产物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增加 ,整株作物的长势呈现出苗壮、根旺的特点。此外 ,5 d的交替灌与 3 d的表面灌相比 ,不仅作物的长势明显改善 ,且节水 2 6 %以上 ;7d的交替灌与 5 d的表面灌相比 ,作物长势无明显差异 ,但节水 2 0 %以上。试验的最终结果认为 :5 d的灌水周期是试验范围内交替灌应用时较为成功的方式。当以土壤含水率控制时 ,拔节期下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5 4%的田持 ,上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分根区交替灌溉
补偿效应
水
分
利用效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机理及效应
被引量:
16
1
作者
史文娟
康绍忠
王全九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15,共5页
基金
原西北农业大学课题
文摘
为了探索一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增产效应 ,以盆栽玉米为试验材料 ,选用3种不同的灌水方式 (表面灌、下部灌、交替灌 )和不同的灌水周期 (3 d、5 d、7d)以及不同灌水方式下的相同灌水量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垂向交替供水是可行的。在相同的水势条件下 ,交替灌可提高作物的渗透调节能力 ,降低气孔关闭的临界水势 ,使光合同化产物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增加 ,整株作物的长势呈现出苗壮、根旺的特点。此外 ,5 d的交替灌与 3 d的表面灌相比 ,不仅作物的长势明显改善 ,且节水 2 6 %以上 ;7d的交替灌与 5 d的表面灌相比 ,作物长势无明显差异 ,但节水 2 0 %以上。试验的最终结果认为 :5 d的灌水周期是试验范围内交替灌应用时较为成功的方式。当以土壤含水率控制时 ,拔节期下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5 4%的田持 ,上层土壤含水率应不低于 40
关键词
垂向分根区交替灌溉
补偿效应
水
分
利用效率
Keywords
alternate watering in vertical profile
compensative effect
root signal “ABA”
osmoregulation
critical water potential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275.4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分根区垂向交替供水的节水机理及效应
史文娟
康绍忠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