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强潮狭长海湾中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
被引量:
4
1
作者
徐鹏
刘志宇
+1 位作者
毛新燕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共7页
垂直动量交换与底拖曳应力的准确刻画是目前区域海洋环流模拟中的主要困难,而基于现场观测的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3个海床基观测平台在1个强潮狭长海湾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观测站位处...
垂直动量交换与底拖曳应力的准确刻画是目前区域海洋环流模拟中的主要困难,而基于现场观测的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3个海床基观测平台在1个强潮狭长海湾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观测站位处水位、平均流速和高频湍流脉动的2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并由此计算分析了垂直涡黏性系数和底拖曳系数。结果表明:垂直涡黏性系数(AZ)具有显著的潮内变化,在M2分潮流占优的观测海区,AZ大致呈M4分潮变化,但同时存在明显的涨-落潮不对称性,涨急时较大,落急时较小。在垂向上,AZ大致呈抛物线分布,其最大值出现在底上4m左右,约为5.4×10-3 m2.s-1。基于方差方法和动量平衡法所估计的底拖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7×10-3和0.81×10-3,表明在岸线和底形复杂的狭长海湾内,形状阻力对底摩擦的贡献可显著大于界面阻力,数值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形状阻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狭长海湾
垂直涡黏性系数
底拖曳
系数
方差法
动量平衡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强潮海湾中的湍流与混合:观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
3
2
作者
连强
刘志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43-1053,共11页
对垂直剪切应力(雷诺应力)、湍动能剪切生成率与湍动能耗散率以及垂直涡黏性系数等湍流参数的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是理解强潮海湾中垂直混合过程及其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利用坐底ADCP流速观测资料、湍流剖面观测资料以及...
对垂直剪切应力(雷诺应力)、湍动能剪切生成率与湍动能耗散率以及垂直涡黏性系数等湍流参数的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是理解强潮海湾中垂直混合过程及其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利用坐底ADCP流速观测资料、湍流剖面观测资料以及二阶湍流封闭模型,本文对一典型强潮海湾(厦门湾)中的湍流混合过程进行了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观测结果表明:在M:分潮占优的厦门湾中,湍动能剪切生成率与湍动能耗散率等湍流参数呈现明显的M。分潮周期,并具有显著的涨.落潮不对称性,涨潮时强,落潮时弱.在涨潮期间,整个水体在垂向上近似混合均匀,湍动能剪切生成率和垂直涡黏性系数的垂向平均值分别达到5×10^-6m^2s^-3和2×10^-2^m2s^-1;在落潮期间,强湍流则主要局限于厚度为5~8m的底边界层内,且湍流强度随离底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重力位能异常控制方程的分析表明,潮流拉伸是造成湍流强度涨.落潮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潮混合的贡献较小.基于二阶湍流封闭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弱层化强潮海湾中,二阶湍流封闭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湍动能耗散率与垂直涡黏性系等湍流参数的垂向结构与潮内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一些理想化的模型假设和数学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海湾
湍流混合
二阶湍流封闭模型
湍动能耗散率
垂直涡黏性系数
原文传递
题名
强潮狭长海湾中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
被引量:
4
1
作者
徐鹏
刘志宇
毛新燕
江文胜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3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6006)资助
文摘
垂直动量交换与底拖曳应力的准确刻画是目前区域海洋环流模拟中的主要困难,而基于现场观测的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通过3个海床基观测平台在1个强潮狭长海湾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观测站位处水位、平均流速和高频湍流脉动的2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并由此计算分析了垂直涡黏性系数和底拖曳系数。结果表明:垂直涡黏性系数(AZ)具有显著的潮内变化,在M2分潮流占优的观测海区,AZ大致呈M4分潮变化,但同时存在明显的涨-落潮不对称性,涨急时较大,落急时较小。在垂向上,AZ大致呈抛物线分布,其最大值出现在底上4m左右,约为5.4×10-3 m2.s-1。基于方差方法和动量平衡法所估计的底拖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17×10-3和0.81×10-3,表明在岸线和底形复杂的狭长海湾内,形状阻力对底摩擦的贡献可显著大于界面阻力,数值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形状阻力的作用。
关键词
强潮狭长海湾
垂直涡黏性系数
底拖曳
系数
方差法
动量平衡法
Keywords
tidally energetic narrow bay
vertical eddy viscosity
bottom drag coefficient
variance method
dynamical balance method
分类号
P714.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强潮海湾中的湍流与混合:观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
3
2
作者
连强
刘志宇
机构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物理海洋学系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43-105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006017
4147600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5J06010)资助
文摘
对垂直剪切应力(雷诺应力)、湍动能剪切生成率与湍动能耗散率以及垂直涡黏性系数等湍流参数的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是理解强潮海湾中垂直混合过程及其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利用坐底ADCP流速观测资料、湍流剖面观测资料以及二阶湍流封闭模型,本文对一典型强潮海湾(厦门湾)中的湍流混合过程进行了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观测结果表明:在M:分潮占优的厦门湾中,湍动能剪切生成率与湍动能耗散率等湍流参数呈现明显的M。分潮周期,并具有显著的涨.落潮不对称性,涨潮时强,落潮时弱.在涨潮期间,整个水体在垂向上近似混合均匀,湍动能剪切生成率和垂直涡黏性系数的垂向平均值分别达到5×10^-6m^2s^-3和2×10^-2^m2s^-1;在落潮期间,强湍流则主要局限于厚度为5~8m的底边界层内,且湍流强度随离底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重力位能异常控制方程的分析表明,潮流拉伸是造成湍流强度涨.落潮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潮混合的贡献较小.基于二阶湍流封闭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弱层化强潮海湾中,二阶湍流封闭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湍动能耗散率与垂直涡黏性系等湍流参数的垂向结构与潮内变化;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一些理想化的模型假设和数学近似.
关键词
强潮海湾
湍流混合
二阶湍流封闭模型
湍动能耗散率
垂直涡黏性系数
分类号
P731.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强潮狭长海湾中垂直涡黏性系数与底拖曳系数的估计
徐鹏
刘志宇
毛新燕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强潮海湾中的湍流与混合:观测与数值模拟
连强
刘志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