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生载流子FN隧穿的范德华垂直异质结光电探测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苹 徐威 +3 位作者 熊峰 江金豹 黄先燕 朱志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2-321,共10页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及其范德华异质结在光电探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于光电导效应、光诱导栅控效应、光伏效应、光-热电效应等机理的器件被提出并广泛研究。其中,基于光诱导栅控效应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平面型光电器件...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及其范德华异质结在光电探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于光电导效应、光诱导栅控效应、光伏效应、光-热电效应等机理的器件被提出并广泛研究。其中,基于光诱导栅控效应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平面型光电器件因其与晶体管相近的器件结构、工艺兼容性以及较高的光电探测响应率而备受关注,然而往往存在响应速度慢、不施加栅压时暗电流大等缺点,制约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针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光诱导栅控型光电器件,如何提高其响应速度、降低暗电流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该研究通过实验构建石墨烯/MoS_(2)/h-BN/石墨烯垂直异质结构,在传统石墨烯/MoS_(2)异质结中插入宽禁带h-BN势垒层以抑制器件暗电流,同时利用光照条件下光生载流子的FN隧穿效应提升器件的光电响应速度。该研究成功实现了皮安量级的暗电流以及相对较快的光电探测响应速度(响应时间约为0.3 s),相比于传统石墨烯/MoS_(2)异质结器件(响应时间约为20 s)有近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同时验证了基于FN隧穿效应的范德华垂直异质结构对于增强光电探测性能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探测器 范德华垂直异质 FN隧穿 MoS_(2) H-BN 石墨烯
下载PDF
垂直p-n结的碲镉汞光伏探测器暗电流特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史衍丽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74-477,共4页
如何提高碲镉汞焦平面探测器的制备工艺,降低暗电流直接关系到探测器的噪声和灵敏度。本文对所研制的垂直结碲镉汞光伏探测器在工作条件下的暗电流大小和构成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分析结果进一步反馈了... 如何提高碲镉汞焦平面探测器的制备工艺,降低暗电流直接关系到探测器的噪声和灵敏度。本文对所研制的垂直结碲镉汞光伏探测器在工作条件下的暗电流大小和构成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分析结果进一步反馈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改进工艺、提高器件性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垂直结 光伏探测器 暗电流 模拟计算 实验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雪和雨夹雪垂直热力特征的聚类分析
3
作者 王海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9—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雪和雨夹雪的垂直热力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分型探讨其物理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雪和雨夹雪的聚类均可分为“冷型”和“逆温型”两簇,“冷型”降... 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9—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雪和雨夹雪的垂直热力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分型探讨其物理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雪和雨夹雪的聚类均可分为“冷型”和“逆温型”两簇,“冷型”降雪、雨夹雪多数出现在28°N以北地区,江南地区以“逆温型”为主。2)通过湿球温度曲线的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雪、雨夹雪相态,优于样本合成平均。3)大部分雪、雨夹雪的云顶温度都低于-10℃,且量级越大,云顶温度越低,“冷型”雪、雨夹雪云顶温度低于“逆温型”。4)“逆温型”雪和雨夹雪的降雪率高于对应的“冷型”样本,且“逆温型”南风、北风风速均强于“冷型”。5)“逆温型”雪和雨夹雪比“冷型”样本出现暖层比例高,且“冷型”样本暖层绝大部分都位于近地面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热力层 雨夹雪 聚类分析 相态判识
下载PDF
江西省冻雨垂直温度层结分析及预报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婧 许爱华 许彬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49-56,共8页
利用1960—2013年江西省8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方法,对江西省106次冻雨过程垂直温度层结进行分析,并建立冻雨预报思路。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发生通常伴随1000—850 hPa剧烈降温和700 hPa增温,925—700 hPa... 利用1960—2013年江西省8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方法,对江西省106次冻雨过程垂直温度层结进行分析,并建立冻雨预报思路。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发生通常伴随1000—850 hPa剧烈降温和700 hPa增温,925—700 hPa存在明显逆温。融化层是冻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江西省冻雨87.7%样本融化层位于700 hPa,9.4%样本融化层位于850 hPa;一般以1000 hPa温度<1.0℃、925 hPa和850 hPa温度<-2.0℃及700 hPa温度≥0.0℃作为江西冻雨预报的温度阈值标准,同时也应注意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地面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冻雨形成,冻雨发生时最低气温为0.0℃以下,平均气温为1.0℃以下。冷暖空气持续在27°—28°N交汇,且鄱阳湖以南至抚河流域平均气温<1.0℃和最低气温<0.0℃出现比其他地区多,造成该区域冻雨发生频次比其他地区明显偏多。另外,通过大气逆温层结、地面气温与冻雨的对应关系,建立基于模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的冻雨自动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垂直温度层 逆温 地面气温 预报方法
下载PDF
真空热迁移法制备硅垂直多重结X射线探测器
5
作者 季秉厚 张治国 +1 位作者 李蓉萍 孟凡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6-40,共5页
用真空热迁移法,以高纯石墨作为加热元件,构成大面积均匀热板,并以纯铁为冷板,通过严格控制冷、热板的温度,形成稳定的热梯度场.采用高阻单晶硅作为探测器的基体材料,在硅片表面用激光来进行刻槽,在其表面上蒸铝后,置于热迁移... 用真空热迁移法,以高纯石墨作为加热元件,构成大面积均匀热板,并以纯铁为冷板,通过严格控制冷、热板的温度,形成稳定的热梯度场.采用高阻单晶硅作为探测器的基体材料,在硅片表面用激光来进行刻槽,在其表面上蒸铝后,置于热迁移场中进行热迁移.按照探测器的要求,蒸发钛-钯-银构成电极,经钝化处理后沉积适当厚度的Al层作为窗口,构成垂直多重结X射线探测器.探测器具有良好的光谱响应,对X射线有较高的灵敏度,适于较大的X射线剂量辐射测量和较宽的X射线强度变化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迁移 垂直多重 X射线探测器 硅器件
下载PDF
集成式垂直多结太阳电池的设计与实现
6
作者 张治国 王乃光 +2 位作者 常侃 李冰 王玉东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9-312,共4页
利用高速热迁移掺杂工艺制成垂直多结 PN结阵列 ,同时扩散短路区在阵列的一端连接所有的 P区 ,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对大片不分割单元电池 ,只加宽金属线条将相邻单元电池的正负极短路形成欧姆接触 ,这样的单元电池的连接就是集成电池。... 利用高速热迁移掺杂工艺制成垂直多结 PN结阵列 ,同时扩散短路区在阵列的一端连接所有的 P区 ,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对大片不分割单元电池 ,只加宽金属线条将相邻单元电池的正负极短路形成欧姆接触 ,这样的单元电池的连接就是集成电池。这样的器件有两个光照面 ,电极对光的遮蔽面积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式 太阳电池 垂直 PN阵列
下载PDF
热致偏析构筑自适应垂直异质结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素贞 唐云龙 +6 位作者 朱银莲 曹毅 刘楠 刘嘉琦 姜如建 王靖辉 马秀良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5-541,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钙钛矿铁电BiFeO_(3)薄膜制备具有优异电学性能复合纳米结构的方法,通过热致相分离在BiFeO_(3)基体中大规模构筑规则几何块状α⁃Fe_(2)O_(3)析出相。能谱分析显示α⁃Fe_(2)O_(3)相包覆于外缘富Bi层,暗示该氧化物...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钙钛矿铁电BiFeO_(3)薄膜制备具有优异电学性能复合纳米结构的方法,通过热致相分离在BiFeO_(3)基体中大规模构筑规则几何块状α⁃Fe_(2)O_(3)析出相。能谱分析显示α⁃Fe_(2)O_(3)相包覆于外缘富Bi层,暗示该氧化物形核于热扩散过程中Bi元素耗尽区。多尺度显微结构分析指出α⁃Fe_(2)O_(3)与基体保持特定的位向关系,进而与BiFeO_(3)构成垂直异质结。进一步利用多模式扫描探针显微镜表征了纵向异质界面处的电导行为。本研究呈现了一种利用热致偏析的动力学机制拓展传统钙钛矿氧化物功能性的方法,为研发设计低维多功能氧化物器件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EO3薄膜 垂直异质 透射电子显微镜 α⁃Fe2O3
下载PDF
二硒化钼/石墨烯垂直异质结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铭良 缪鑫 +1 位作者 徐诗佳 万茜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9-456,共8页
二维材料由于其原子级厚度和诸多独特物理性质受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由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Cs)堆叠而成的范德华尔斯垂直异质结更是在光电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高质量石墨... 二维材料由于其原子级厚度和诸多独特物理性质受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由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Cs)堆叠而成的范德华尔斯垂直异质结更是在光电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高质量石墨烯薄膜和单层二硒化钼,然后采用湿法转移技术将两者转移并堆叠,形成垂直异质结,并采用拉曼光谱(Raman)、光致发光光谱(PL)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最后利用无掩模光刻技术制备光电器件并对其进行光电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发现MoSe_(2)/graphene异质结器件与单层MoSe_(2)光电器件相比,光电流和光响应度增强两个数量级以上,显示出该结构对于提升光电探测性能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硒化钼 石墨烯 湿法转移 垂直异质 光电探测器
下载PDF
我公司窑尾垂直烟道结皮原因分析及处理
9
作者 张干通 曹海涛 张素芳 《水泥工程》 CAS 2000年第5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预热器窑 窑尾垂直烟道 原因 处理 水泥厂
下载PDF
一步CVD法制备WS_(2)-MoS_(2)垂直异质结及其表征
10
作者 钱叶铮 丁凯旋 +1 位作者 余佳俊 肖少庆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1-496,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WS_(2)-MoS_(2)垂直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以氧化钼(MoO_(3))、氧化钨(WO_(3))、硫粉(S)作为反应物,采用改良的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实现高质量的WS_(2)-MoS_(2)垂直异质结的制备。使用拉曼光谱仪(Raman)、光致... 本文主要研究了WS_(2)-MoS_(2)垂直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以氧化钼(MoO_(3))、氧化钨(WO_(3))、硫粉(S)作为反应物,采用改良的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实现高质量的WS_(2)-MoS_(2)垂直异质结的制备。使用拉曼光谱仪(Raman)、光致发光光谱仪(PL)、光学显微镜(OM)、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设备,对异质结的形貌、元素组成等进行了表征。最后制备了基于WS_(2)-MoS_(2)异质结的光电探测器,测量了包括输出特性曲线、转移特性曲线、光电流曲线等光电特性。经测试,WS_(2)-MoS_(2)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在532 nm激光模式下展现了良好的光响应特性,使其能应用于高效率的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在微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_(2)-MoS_(2)垂直异质 化学气相沉积 二维材料 光电探测器 范德瓦尔斯力 限域空间
下载PDF
基于液相法二维异质结的空间结构可控制备(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强 王晓珊 +1 位作者 王加亮 黄晓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9-1111,共13页
近年来,二维材料异质结构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二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在异质结构中,不同组分的界面作用或耦合效应会产生有趣的现象和特殊的性质。目前发现除材料组分外,空间结构也是影响异质结构总体性质的重要因素。尽管诸如干法转移和... 近年来,二维材料异质结构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二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在异质结构中,不同组分的界面作用或耦合效应会产生有趣的现象和特殊的性质。目前发现除材料组分外,空间结构也是影响异质结构总体性质的重要因素。尽管诸如干法转移和气相生长的固相法能够将原始或高度结晶的二维晶体制备出空间可控的异质结构,但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低产率和高成本的缺点。相比之下,液相法虽然产物质量相对较低,但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功能性异质结构。然而,如何对组分的三维空间布局进行精确控制仍是目前液相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通过湿化学法制备二维异质结构的最新进展,聚焦于对二维异质结构空间布局的控制。在本文的末尾,我们还讨论了此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异质 液相合成 空间排列 横向异质 垂直异质
下载PDF
3000V 10A 4H-SiC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设计与制造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涛 陈刚 +6 位作者 黄润华 柏松 陶永洪 汪玲 刘奥 李赟 赵志飞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7-190,共4页
介绍了一种常开型高压4H-SiC JFET的仿真与制造工艺。通过仿真对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指导下一步的工艺改进。在N+型4H-SiC衬底上生长掺杂浓度(ND)为1.0×1015 cm-3,厚度为50μm的N-外延层,并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SiC JFET工... 介绍了一种常开型高压4H-SiC JFET的仿真与制造工艺。通过仿真对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指导下一步的工艺改进。在N+型4H-SiC衬底上生长掺杂浓度(ND)为1.0×1015 cm-3,厚度为50μm的N-外延层,并采用本实验室开发的SiC JFET工艺进行了器件工艺加工。通过测试,当栅极偏压VG=-6V时,研制的SiC JFET可以阻断3 000V电压;当栅极偏压VG=7V、漏极电压VD=3V时,正向漏极电流大于10A,对应的电流密度为100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H型SiC 垂直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 沟槽刻蚀
下载PDF
1200V常开型4H-SiC VJFET 被引量:3
13
作者 倪炜江 李宇柱 +5 位作者 李哲洋 李赟 管邦虎 陈征 柏松 陈辰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用沟槽和离子注入方法在自主外延的4H导通型碳化硅晶圆上研制了垂直沟道结型场效应晶体管(VJFET)。在栅电压VG=-10 V时阻断电压达到1 200 V;在VG=2.5 V,VD=2V时的电流密度为395 A/cm2,相应的比导通电阻为5.06 mΩ·cm2。分析发现欧... 用沟槽和离子注入方法在自主外延的4H导通型碳化硅晶圆上研制了垂直沟道结型场效应晶体管(VJFET)。在栅电压VG=-10 V时阻断电压达到1 200 V;在VG=2.5 V,VD=2V时的电流密度为395 A/cm2,相应的比导通电阻为5.06 mΩ·cm2。分析发现欧姆接触电阻是导通电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欧姆接触可以进一步降低导通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H碳化硅 常开型 垂直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 比导通电阻
下载PDF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研制新型抗辐照太阳电池
14
作者 王兴民 王大椿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21-323,共3页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在电池表面层形成密集的垂直PN结,缩短光生载流子到达PN结的距离,提高PN结的收集效率,从而研制成一种新型的抗辐照太阳电池。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抗辐照 离子注入 垂直结
下载PDF
光伏型硅X射线探测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治国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94-1299,共6页
介绍了垂直多结器件的结构,给出了热迁移制结的工艺条件和结果,特别介绍了处理器件电极引线的隔离线方法,解决了经过热迁移掺杂后光刻电极套不准的难题,以及把所有p型区域连接起来的问题,达到了敏感区金属零遮挡的目的.同时分析了工艺... 介绍了垂直多结器件的结构,给出了热迁移制结的工艺条件和结果,特别介绍了处理器件电极引线的隔离线方法,解决了经过热迁移掺杂后光刻电极套不准的难题,以及把所有p型区域连接起来的问题,达到了敏感区金属零遮挡的目的.同时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敏感区和无效区的计算和对比,对器件的几个电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对两种靶材的标识谱在器件内产生的光电子的收集效率做了计算,对器件的光谱响应度也作了计算和分析;同时对器件窗口材料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叙述对器件进行的实验验证,通过对金属模板上模拟缺陷的测量,证明器件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垂直 X射线
下载PDF
高压SiC JFET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刚 柏松 +4 位作者 李赟 陶然 刘奥 杨立杰 陈堂胜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4-227,283,共5页
利用自主生长的SiC外延材料,采用干法刻蚀μm级密集深槽工艺技术和高能、高剂量离子注入结合高温激活退火方法,进行SiC电力电子JFET器件的开发,研制出常开型、常关型SiC JFET器件,反向阻断电压都达到1 700V,正向电流达3.5A。常开型JFET... 利用自主生长的SiC外延材料,采用干法刻蚀μm级密集深槽工艺技术和高能、高剂量离子注入结合高温激活退火方法,进行SiC电力电子JFET器件的开发,研制出常开型、常关型SiC JFET器件,反向阻断电压都达到1 700V,正向电流达3.5A。常开型JFET的夹断电压在-1.7V,最大跨导Gm为0.52S,比导通电阻最小到4.6mΩ.cm2;常关型JFET的夹断电压在0.9V,最大跨导Gm为1.07S,比导通电阻最小到4.2mΩ.cm2。常开型与常关型器件的栅流开启时栅电压差距小,常开型VG=3.5V时,栅流开始出现,常关型VG=3.3V时,栅流开始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电力电子 垂直沟道型场效应晶体管
下载PDF
垂直多结光伏型集成硅X射线探测器的实现和实验
17
作者 张治国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427-435,共9页
介绍垂直多结器件的结构,给出了热迁移制结的工艺条件和结果;介绍了处理器件电极引线的隔离线方法,解决了经过热迁移掺杂后光刻电极套不准的难题,解决了把所有P型区域连接起来的问题,达到了敏感区金属零遮挡的目的.描述了利用展宽电极... 介绍垂直多结器件的结构,给出了热迁移制结的工艺条件和结果;介绍了处理器件电极引线的隔离线方法,解决了经过热迁移掺杂后光刻电极套不准的难题,解决了把所有P型区域连接起来的问题,达到了敏感区金属零遮挡的目的.描述了利用展宽电极尺度的方法实现多单元器件的集成;给出了X光强与光电流电压之间的数学模型和几个重要参数,介绍了器件输出电压与X光强度之间的测量关系,理论与实际情况符合得非常好.最后对测量数据做了分析,证明器件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 集成X射线探测器 性能及测量
原文传递
VMJ硅X-RAY探测器件的研究与参数测算
18
作者 张治国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5-20,共6页
介绍VMJ器件的结构和结果,并对器件的各种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同时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对器件窗口材料的选择也作了讨论.
关键词 X射线 半导体 VMJ X-RAY探测器件 无损检测 垂直多重PN 焊缝检测 参数测算
下载PDF
A Into-Plane Rotating Micromirror Actuated by a Hybrid Electrostatic Driving Structure
19
作者 吴文刚 陈庆华 +4 位作者 尹冬青 闫桂珍 陈章渊 郝一龙 徐安士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99-1704,共6页
A novel into-plane rotating rnicromirror actuated by a hybrid electrostatic driving 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 hybrid driving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a planar plate drive and a vertical comb drive. The device is fabr... A novel into-plane rotating rnicromirror actuated by a hybrid electrostatic driving 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 hybrid driving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a planar plate drive and a vertical comb drive. The device is fabricated in SOI substrate by using a bulk-and-surface mixed silicon micromachining process. As demonstrated by experiment, the novel driving structure can actuate the mirror to achieve large-range continuous rotation as well as spontaneous 90°rotation induced by the pull-in effect. The continuous rotating range of the micromirror is increased to about 46° at an increased yielding voltage. The measured yielding voltages of the mirrors with torsional springs of 1 and 0.5μm in thickness are 390 - 410V and 140 - 160V, respectively. The optical insertion loss has also been measured to be --1.98dB when the mirror serves as an optical swi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MIRROR hybrid electrostatic driving structure planar plate drive vertical comb drive mixed sil icon micromachining
下载PDF
Vert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Luzon Warm Eddy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更新 侯一筠 +1 位作者 储小青 齐鹏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955-961,共7页
Eddie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C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n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se eddies. We analyzed the seasonal Luzon War... Eddie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C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n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se eddies. We analyzed the seasonal Luzon Warm Eddy (LWE) based on Argo float data and the merged data products of satellite altimeters of Topex/Poseidon, Jason-1 and European Research Satellit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WE extends vertically to more than 500 m water depth, with a higher temperature anomaly of 5℃ and lower salinity anomaly of 0.5 near the thermocline. The current speeds of the LWE are stronger in its uppermost 200 m, with a maximum speed of 0.6 m/s. Sometimes the LWE incorporates mixed waters from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SCS, and thus has higher thermohaline characteristics than local marine waters. Time series of eddy kinematic parameters show that the radii and shape of the LWE vary during propagation, and its eddy kinetic energy follows a normal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we used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here to analyz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W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WE generally forms in July, intensifies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separates from the coast of Luzon in October and propagates westward, and weakens in December and disappears in February. The LWE's westward migration is approximately along 19°N latitude from northwest of Luzon to southeast of Hainan, with a mean speed of 6.6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zon Warm Eddy ALTIMETRY ARGO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