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垂老别》的空间叙事艺术
1
作者 魏笑 《新传奇》 2023年第8期4-6,共3页
杜甫的乐府诗歌创作承袭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且创新发展,并不一味拟古乐府,而是自成新题,揭露时弊。杜甫的乐府诗歌,突破了汉魏六朝乐府“单一情节“”单一时空”的叙事局限。其《垂老别》通过国家、家庭、个人三个层面... 杜甫的乐府诗歌创作承袭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且创新发展,并不一味拟古乐府,而是自成新题,揭露时弊。杜甫的乐府诗歌,突破了汉魏六朝乐府“单一情节“”单一时空”的叙事局限。其《垂老别》通过国家、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空间的描述,塑造了生活在底层、饱受战争苦痛的老夫妇形象。外部空间的转换与主人公老翁内部情感空间的转变相联系,空间叙事将他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杜甫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叙事中,揭示了统治阶级残酷的征兵制度,真切展现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沉痛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老别 空间 叙事
下载PDF
评杜甫《垂老别》的两种英译
2
作者 梁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年第21期78-78,82,共2页
《垂老别》是杜甫的“三别”之一,也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垂老别》通过刻画老翁和老妇离别时近乎日常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副“乱世深情”且悲壮恸哭的画面。本文就从意象,语言及风格,格律布局等方面对《垂... 《垂老别》是杜甫的“三别”之一,也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垂老别》通过刻画老翁和老妇离别时近乎日常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副“乱世深情”且悲壮恸哭的画面。本文就从意象,语言及风格,格律布局等方面对《垂老别》的两种英译进行评析,充分挖掘这一经典之作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通过对比说明叙事抒情诗的主要翻译原则以及从这两篇经典翻译之中获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老别 英译对比 叙事抒情诗 原则 启示
下载PDF
《垂老别》“岁暮”新解
3
作者 申章文 《天中学刊》 1987年第1期20-21,共2页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老别 杜甫诗 读杜心解 钱注杜诗 乾元二年 三别 诗镜 读杜诗愚得 年衰岁暮 《古诗十九首》
下载PDF
现实与亲情的撕扯——评张惠雯的《垂老别》
4
作者 洪治纲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2-93,共2页
有关子女赡养老人的矛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迁徙.利益至上的生存法则已渐成风尚.一切传统伦理自然也受到了大规模的冲击。这也导致子女拒绝赡养老人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但是,作家在叙... 有关子女赡养老人的矛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迁徙.利益至上的生存法则已渐成风尚.一切传统伦理自然也受到了大规模的冲击。这也导致子女拒绝赡养老人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但是,作家在叙述这类生活的“常规问题”时,如果没有独到的策略和手法,很难见出新意和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老别 亲情 传统伦理 生存法则 价值观念 社会结构 老人 赡养
原文传递
垂老别
5
作者 张惠雯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100,共8页
三个人走在一条漆黑的土路上。两人在前面走,一个瘦小的老头儿匆匆忙忙跟在后头。他好像迈不开步子,虽然步子很紧,却总是撵不上前面两个人。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垂老别 张惠雯
原文传递
垂老别
6
作者 刘太白 《朔方》 2014年第4期6-33,共28页
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发愁,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是要与人分享我成功的喜悦.还是需要别人来排解我失意之后的落寞。我当上了襄南师范学院的工会主席。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垂老别
原文传递
叙战乱之苦 下千秋之泪──杜甫“三吏”、“三别”的精神特色和艺术魅力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华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2-34,共3页
杜甫名作“三吏”、“三别”的精神特色在于以森严的史笔真实描绘了当时人民在遭受战乱之苦时坚毅地参加了平叛战争的高度爱国精神,其艺术特色在于开拓了因事命题的新乐府风格和运用了多维的艺术笔法,因而把古典诗歌现实主义推向新的... 杜甫名作“三吏”、“三别”的精神特色在于以森严的史笔真实描绘了当时人民在遭受战乱之苦时坚毅地参加了平叛战争的高度爱国精神,其艺术特色在于开拓了因事命题的新乐府风格和运用了多维的艺术笔法,因而把古典诗歌现实主义推向新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爱国主义 《新安吏》 《无家别》 唐代 诗歌 艺术风格 表现手法 《石壕史》 垂老别
下载PDF
杜甫“三别”的审美特征
8
作者 张京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94-98,共5页
杜甫名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别”。“三别”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与日月同辉的优秀诗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组诗所蕴涵的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悲壮之美,使这一组诗升华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震... 杜甫名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别”。“三别”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与日月同辉的优秀诗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组诗所蕴涵的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悲壮之美,使这一组诗升华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震撼千古的审美理想境界。目前,对“三别”创作特色、思想成就、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其美学成就方面涉猎不多。“三别”从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社会生活画面中塑造了一组可歌可泣的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民形象。社会场景的戏剧美,人物形象的个性美,构成了“三别”悲壮美的基本内涵。本文就这两点,对“三别”的审美特征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别 审美特征 无家别 垂老别 创作特色 人物形象 诗所 生活画面 泣鬼神 爱情理想
下载PDF
在“三吏”、“三别”编次与持论上之我见
9
作者 胡济沧 《杜甫研究学刊》 1989年第1期29-29,共1页
“三吏”、“三别”的编次与持论、谋篇均有严谨的安排。诸旧版本对六首诗的编次,似有五种不同的编法:①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依宋、蔡梦弼《草堂诗笼笺》为例)。②潼关吏(卷二)、新安吏、石壕更、新婚别、... “三吏”、“三别”的编次与持论、谋篇均有严谨的安排。诸旧版本对六首诗的编次,似有五种不同的编法:①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依宋、蔡梦弼《草堂诗笼笺》为例)。②潼关吏(卷二)、新安吏、石壕更、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依明王右仲《杜臆》卷二、三为例)。③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依杨伦《杜诗镜铨》卷五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 编次 无家别 垂老别 潼关吏 旧版本
下载PDF
“三吏”、“三别”渊源试探
10
作者 林正龙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6-80,87,共6页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别 杜甫诗选注 无家别 《古诗十九首》 东都 新安吏 石壕吏 十五从军征 饮马长城窟行 垂老别
下载PDF
战乱时期
11
作者 周向勤 《语言教育》 2002年第7期8-8,共1页
耕田的只剩下一人,他慢慢走默默无声,一匹老马点头半睡,东倒西歪慢慢吞吞。仅有轻烟而无火苗,遍地野草蔓延燃烧,这一景象何时得了,怕要经历若干王朝。
关键词 诗人杜甫 杜甫诗 无家别 积尸 垂老别 SILENT NIGHT FLAME 江阳路 HORSE
下载PDF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解
12
作者 张怀平 《福建论坛》 1982年第6期122-,共1页
《垂老别》云:“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仇兆鳖《详注》谓:“此叙临别时夫妇缱绻之情,乃对其妻者。”今之杜诗注家对此二句均不加注,唯傅庚生、郭沫若二老据仇说而释之.傅先生《杜诗散绎》释二句为:“老夫妻俩要分手了。老妻匍匐在路... 《垂老别》云:“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仇兆鳖《详注》谓:“此叙临别时夫妇缱绻之情,乃对其妻者。”今之杜诗注家对此二句均不加注,唯傅庚生、郭沫若二老据仇说而释之.傅先生《杜诗散绎》释二句为:“老夫妻俩要分手了。老妻匍匐在路旁,哭哭啼啼地为他送行。老人顺过眼去看了看她,数九寒天里,她穿的衣裳是那么单薄啊.”郭老《李白与杜甫》则释之为:“老搭当睡在路旁呻吟,数九寒天,衣裳单薄得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夫妻 垂老别 注家 傅庚生 仇兆鳌 绿沈 此际 凡物 横路 可证
下载PDF
沈祖棻的最后五年
13
作者 莫砺锋 《新华文摘》 2024年第20期101-105,共5页
一 历尽新婚垂老别沈祖棻与程千帆是一对名符其实的患难夫妻,1937年他们在日寇侵华时逃难至屯溪,匆匆成婚。其后避乱西奔,先后至长沙、益阳、乐山、成都等地,流离失所,别多会少。抗战胜利后,二人相继来到武汉,程千帆从此在武大任教,沈... 一 历尽新婚垂老别沈祖棻与程千帆是一对名符其实的患难夫妻,1937年他们在日寇侵华时逃难至屯溪,匆匆成婚。其后避乱西奔,先后至长沙、益阳、乐山、成都等地,流离失所,别多会少。抗战胜利后,二人相继来到武汉,程千帆从此在武大任教,沈祖蔡则先是数度往,上海治病,后又在江苏师院、南京师院任教,二人仍是别多会少。直到1956年秋,沈祖蔡才调人武大,夫妻成为同事。但次年程千帆即被打成右派,不久被发配到蕲春八里湖农场、武昌流芳岭等地劳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千帆 沈祖棻 抗战胜利后 患难夫妻 劳动改造 日寇侵华 垂老别 八里湖
原文传递
《舞剧》杜甫引发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华 黄凯迪 《舞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5,共4页
近些年,许多文化领导和舞剧创作者,忽然对舞剧的文化表达能力充满信心,接连出了好些以文化名人为主角的舞剧,比如《孔子》,比如《天道·李叔同》等等。文化名人,未必有传奇的故事,未必有潇洒的身姿,他们显赫于世的,是其思想与精神... 近些年,许多文化领导和舞剧创作者,忽然对舞剧的文化表达能力充满信心,接连出了好些以文化名人为主角的舞剧,比如《孔子》,比如《天道·李叔同》等等。文化名人,未必有传奇的故事,未必有潇洒的身姿,他们显赫于世的,是其思想与精神的浩瀚。将他们诉诸主要靠肢体和空间的动态语言进行表达的舞剧,舞出来,立起来,得到观众认可,想想都觉得奇难,真想为他们的信心和努力鼓掌致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冲突 李叔同 文化表达 无家别 动态语言 垂老别 悲悯情怀 兵车行 矛盾纠葛 诗心
原文传递
文学常识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15
《新闻与写作》 1985年第5期43-,共1页
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孟浩然、王维宋苏轼王维三、高适、岑参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四、杜甫《春春日忆李白》李白、庾信、(?)(?) 五、孔(?)父、韩准、裴政、张... 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孟浩然、王维宋苏轼王维三、高适、岑参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四、杜甫《春春日忆李白》李白、庾信、(?)(?) 五、孔(?)父、韩准、裴政、张叔阳、陶沔六、《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七、韩愈、柳宗元八、白居易九、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陈鸿《长恨歌传》元稹《(?)莺莺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春日忆李白 潼关吏 新安吏 无家别 长恨歌传 石壕吏 垂老别 宾王 文学常识
原文传递
化剑为犁——读杜诗一得
16
作者 林景华 《炎黄纵横》 2016年第8期47-47,共1页
美国纽约联合国大楼前,有一座名曰"化剑为犁"的雕塑。它是前苏联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品。表现的是一个高大的壮士正高举铁锤,将一柄长剑打造成用于耕田的犁铧(雕塑作品中长剑尖利的剑刃部分已被打弯成犁铧的雏形)。剑者、战争、杀... 美国纽约联合国大楼前,有一座名曰"化剑为犁"的雕塑。它是前苏联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品。表现的是一个高大的壮士正高举铁锤,将一柄长剑打造成用于耕田的犁铧(雕塑作品中长剑尖利的剑刃部分已被打弯成犁铧的雏形)。剑者、战争、杀人的武器。犁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器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作品 农业生产 刃部 兵车行 普天 横索 昼梦 垂老别 万城 千二百
原文传递
传统文化中的“数字”
17
作者 丁存良 《作文世界(初中版)》 2005年第6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潼关吏 新安吏 无家别 初唐四杰 诗圣杜甫 石壕吏 唐宋两代 垂老别 杂剧作家 《邯郸记》
原文传递
谈老年之爱
18
作者 王元化 《书摘》 2006年第3期120-121,共2页
年轻时,读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别林斯基说,剧作者让他笔下的那对恋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双双意外死去,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因为可以想像到,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活下来,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
关键词 别林斯基 罗密欧与朱丽叶 垂老别 老夫妻
原文传递
老年之爱
19
作者 王元化 《晚晴》 2006年第1期27-27,共1页
年轻时,读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别林斯基说,剧作者让他笔下的那对恋人年轻的时候就双双意外死去,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因为可以想像到,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活下来,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 年轻时,读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别林斯基说,剧作者让他笔下的那对恋人年轻的时候就双双意外死去,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因为可以想像到,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活下来,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哪里还有什么爱情可言?两人对面只有打哈欠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夫妻 别林斯基 垂老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