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 for therapeutic use,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对下睑纹改善中的美学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存在下睑纹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目的:探究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 for therapeutic use,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对下睑纹改善中的美学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存在下睑纹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BTXA三点注射法,观察组采用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法,治疗时长m。比较两组的瘙痒程度、下睑纹改善情况、美学效果(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瘙痒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皱纹分级评分降低,GAIS评分增加(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相比于三点注射具有更高的疗效、美学效果和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在麻痹肌肌腹下行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对比。方法收集36例(36眼)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B组行A型肉毒素眼外肌注射治疗,每组各18例(18眼)。记录...目的探讨在麻痹肌肌腹下行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对比。方法收集36例(36眼)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B组行A型肉毒素眼外肌注射治疗,每组各18例(18眼)。记录术后1周与6 a时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及屈光度变化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12例(66.7%)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治疗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治疗6 a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术后1周8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 a 14例存在双眼视功能。B组患者术后12例(66.7%)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者9例(50.0%);治疗1周后及随访6 a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1周6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 a 7例存在双眼视功能;两组治疗后1周近视度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 a,A组近视度数为(-3.52±2.82)D,B组为(-5.78±3.42)D,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相比,在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眶-球硅管连接术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可行方法,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对照组9例,采取传统"盲打"取5点注射A型肉毒素。每点注射剂量相同。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各例患者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注射21d后改良Ashworth评分、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在B超引导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提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 for therapeutic use,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对下睑纹改善中的美学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存在下睑纹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BTXA三点注射法,观察组采用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法,治疗时长m。比较两组的瘙痒程度、下睑纹改善情况、美学效果(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瘙痒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皱纹分级评分降低,GAIS评分增加(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TXA不同分区多点注射相比于三点注射具有更高的疗效、美学效果和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文摘目的探讨在麻痹肌肌腹下行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对比。方法收集36例(36眼)斜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B组行A型肉毒素眼外肌注射治疗,每组各18例(18眼)。记录术后1周与6 a时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及屈光度变化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12例(66.7%)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治疗1周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治疗6 a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A组术后1周8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 a 14例存在双眼视功能。B组患者术后12例(66.7%)达到美容性眼位矫正;达到功能性眼位矫正者9例(50.0%);治疗1周后及随访6 a角膜前表面屈光度、散光值及散光轴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1周6例患者存在双眼视功能,随访6 a 7例存在双眼视功能;两组治疗后1周近视度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 a,A组近视度数为(-3.52±2.82)D,B组为(-5.78±3.42)D,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肌腹下眶-球硅管连接术与肌腹下注射A型肉毒素相比,在临床效果、角膜散光、视功能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眶-球硅管连接术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可行方法,值得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对照组9例,采取传统"盲打"取5点注射A型肉毒素。每点注射剂量相同。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各例患者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注射21d后改良Ashworth评分、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在B超引导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