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伐莫洛酮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琴 焦琳娜 +1 位作者 何建丽 宋志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进行肌营养不良症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中国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发病率约30/10万男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躯干肌肉及肢体肌肉无力及萎缩、肌肉的假性肥大,大多数还会有心肌损害,一般患儿在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进行肌营养不良症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中国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发病率约30/10万男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躯干肌肉及肢体肌肉无力及萎缩、肌肉的假性肥大,大多数还会有心肌损害,一般患儿在12岁左右不能行走,后期会出现呼吸肌无力,由于DMD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20~30岁因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而死亡。糖皮质激素对DMD运动和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目前临床建议早期使用,但糖皮质激素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较多限制。近十余年国外临床研究发现伐莫洛酮对DMD有同糖皮质激素一样的疗效,但没有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生长发育迟缓、骨疾病、肌肉萎缩等)。本文就目前关于伐莫洛酮治疗DMD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伐莫洛酮 糖皮质激素 抗炎药游离甾体化合物
下载PDF
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复合体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娟 孙新刚 +3 位作者 尹小玲 雷达 张宁 刘运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4-956,共3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与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肉变性疾病,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萎缩蛋白 蛋白复合体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X连锁隐性遗传 变性疾病 DMD
下载PDF
CRPPA基因变异导致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1例
3
作者 杨媛媛 刘蕊 +7 位作者 范宽 韩璐 刘嘉鹏 李世容 瞿浩 王添阳 刘坤雪灵 胡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31-435,共5页
报告1例CRPPA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总结CRPPA基因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变异谱。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7年,进行性加重。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轻度增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MRI表现为... 报告1例CRPPA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总结CRPPA基因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变异谱。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7年,进行性加重。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轻度增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MRI表现为双侧大腿、小腿多发肌群信号异常。骨骼肌活检组织电镜下可见肌细胞胞浆内肌浆网轻度扩张,小脂滴轻度增多,可见少量萎缩肌细胞。基因检测提示携带CRPPA基因c.1114_1116delGTT(p.V372del)纯合变异。患者父母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根据ACMG指南将该变异分类为致病性变异。患者明确诊断为肌营养不良-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C7型。本文拓展了CRPPA基因和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的遗传变异谱和临床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PA基因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遗传性肉疾病 萎缩相关糖蛋白病 胞苷二磷酸-核糖醇
下载PDF
一例ISPD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U型的诊断和基因检测分析
4
作者 黄娟 缪文华 +1 位作者 郭晓峰 吉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542,共7页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是一组罕见的非先天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张力及肌力进行性减退,其临床表现及遗传模式具有异质性。本研究报道了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U型10岁男性患者,运...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是一组罕见的非先天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张力及肌力进行性减退,其临床表现及遗传模式具有异质性。本研究报道了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U型10岁男性患者,运动后出现双下肢肌肉无力,入院查肌酸激酶明显升高,经水化碱化治疗后无效。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患者及其父母、妹妹进行肌营养不良相关基因检测,该患者存在ISPD基因外显子9杂合缺失以及c.1231C>T(p.Leu411Phe)的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携带ISPD基因c.1231C>T(p.Leu411Phe)的杂合错义变异,母亲及妹妹携带ISPD基因外显子9杂合缺失,上述变异在现有的数据库及文献中均未见报道。对变异位点的保守性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分析表明,上述位点保守性高,且均位于ISPD蛋白C端结构域,可能对蛋白功能产生影响。综合以上结果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该患者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U型。本文通过总结该患者临床特点及对ISPD基因新变异进行分析,丰富了ISPD基因变异谱,有助于该病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U ISPD基因 基因变异
下载PDF
基于单核转录组测序分析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中肌肉微环境特征
5
作者 刘思宇 宋涛 尹宁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494-502,共9页
目的 双同源盒蛋白4基因(DUX4)及其靶基因的激活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的主要发病因素。通过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FSHD患者肌肉微环境中各细胞谱系的组成及转录异质性。方法 选择2例FSHD患者,男性1例,年龄65岁,病程43年;女性1... 目的 双同源盒蛋白4基因(DUX4)及其靶基因的激活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的主要发病因素。通过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FSHD患者肌肉微环境中各细胞谱系的组成及转录异质性。方法 选择2例FSHD患者,男性1例,年龄65岁,病程43年;女性1例,年龄46岁,病程32年;采集双侧不对称病变的口轮匝肌(轻度组:2例患者肌肉损伤相对正常侧;重度组:2例患者肌肉损伤较重侧)。2例健康志愿者,男性1例,年龄42岁;女性1例,年龄38岁;采集男性左侧和女性右侧正常口轮匝肌(对照组)。对6个样本进行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分析。过滤掉低质量细胞后,对所有样本的44 303个细胞进行聚类分群和细胞类型鉴定,寻找各细胞类型中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基因集特征评分探索不同样本中特定细胞类型的功能状态差异,利用拟时序分析构建特定细胞类型的单细胞发育轨迹。结果 从6个样本的肌肉组织中共鉴定出10种细胞类型,即肌细胞、卫星细胞、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施旺细胞。其中免疫细胞和FAPs介导的微环境失调在FSHD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重度组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增加,促进了肌肉炎症和脂肪替代。疾病组FAPs处于分化紊乱的异常状态,并激活了促炎症、纤维化及脂肪化的相关基因,与FSHD的双侧肌肉不对称改变有关。最后,在重度组的巨噬细胞和FAPs中鉴定了一组关键基因:脂肪酸转位酶基因(CD3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PPARG),半乳糖凝集素1基因(LGALS1),骨形态发生蛋白5基因(BMP5),核受体亚家族4A组成员1基因(NR4A1),磷酸二酯酶基因10A(PDE10A),可作为FSHD的潜在治疗靶点。结论实验研究揭示了FSHD双侧肌肉样本的细胞谱系组成和转录异质性,探索了免疫细胞和FAPs在FSHD肌肉微环境中的作用,有助于FSHD的治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肉微环境 免疫失调 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
下载PDF
单中心1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6
作者 石凤蕊 吴秋华 +1 位作者 王林 强荣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生育过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孕妇的产前诊断价值,为避免再次生育DMD患儿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DMD家系(先证者...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生育过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孕妇的产前诊断价值,为避免再次生育DMD患儿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DMD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共121例,其中15例家系(包括15个先证者、15个先证者母亲、16例羊水样本)的先证者母亲已再次怀孕,采用MLPA技术对先证者和先证者母亲的DMD基因进行检测,再对母亲羊水进行DMD产前诊断。结果15例产前诊断家系中,先证者缺失突变14例,重复突变1例;7例先证者缺失或重复突变遗传自母亲,新发突变8例。母亲有缺失或重复突变的8例羊水标本中,4例存在杂合缺失突变(女胎),1例存在纯合缺失突变(男胎),其余3例胎儿未检测到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母亲无重复或缺失的8例羊水标本均未检测到DMD外显子拷贝数缺失或重复。缺失率最高的区域位于45-50号外显子。结论在明确先证者DMD基因突变类型前提下,产前诊断是预防再次生育DMD患儿的有效手段。MLPA技术作为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DMD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明确DMD患儿家系基因突变类型、携带者检测及产前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产前诊断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2例基因缺失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5
7
作者 孔祥东 史惠蓉 +2 位作者 常青 王怀立 王慧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缺失突变的类型,建立基因诊断技术平台。方法:应用寡核苷酸引物扩增DMD基因18个外显子区域,对27例家系32例DMD患者进行基因缺失分析,用4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引物对DMD家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缺失突变的类型,建立基因诊断技术平台。方法:应用寡核苷酸引物扩增DMD基因18个外显子区域,对27例家系32例DMD患者进行基因缺失分析,用4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引物对DMD家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并对10例先证者有DMD基因缺失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7例DMD家系中19例(70.4%)有至少1个外显子缺失,且缺失热点区域集中在外显子12、13、45、47、48、49和50,所有携带者至少有1个或1个以上多态性位点为杂合态,缺失诊断结合多态分析进行诊断,10例男性胎儿中2例具有外显子缺失。结论:基因缺失诊断结合连锁分析可快速、准确地进行DMD的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缺失 产前诊断
下载PDF
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史惟 李惠 +6 位作者 李西华 苏怡 赵蕾 陆恺 胡晓平 翟淳 周水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确定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应用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接受功能评估的DMD患儿,均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能独立行走≥1... 目的确定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应用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接受功能评估的DMD患儿,均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能独立行走≥10 m,无严重认知障碍。2名物理治疗师同时对DMD患儿进行测试,检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同一评价者在第1次评价后3~7 d进行第2次评价,检测重测信度;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类目编码与NSAA的项目概念进行关联,确定NSAA的内容效度;通过分析NSAA的分值与6 min步行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关联效度分析。结果 2个治疗师对20名DMD男孩的不同测试结果间的信度分析显示,NSAA原始分和线性分信度ICC分别为0.96和0.97;1名治疗师前后3~7 d重测16名DMD男孩,NSAA的原始分和线性分具有很好的重测信度(ICC=0.96);NSAA17个项目共与8个ICF-CY编码发生了20次关联,8个编码都属于d4(移动)下属,表明NSAA的评价内容主要聚焦于DMD患儿活动能力中的移动能力;143例DMD男孩的NSAA原始分和线性分与6min步行距离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40和0.38)。结论中文版NSAA量表无论是原始分还是线性分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结合其他的评价指标,NSAA可以有效地评价中国DMD男孩的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活动 评估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早期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陆春玲 李建军 +3 位作者 黄涛 杨晓黎 陈金亮 周顺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79-1581,共3页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0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患者分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和左旋肉碱治疗组,治疗9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CK-MB/C...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0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患者分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和左旋肉碱治疗组,治疗9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CK-MB/CK比值变化。结果:1、CK-MB/CK比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异常心律:治疗组50例中异常心律者43例,其中好转32例,占74.42%;对照组50例中异常心律44例,其中好转20例,占45.45。好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V1导联的R波高度:治疗组50例中R波增高44例,对照组50例中R波增高4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和左旋肉碱均为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心肌损害的有效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在改善心律失常方面优于左旋肉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损害 早期干预
下载PDF
浅谈从奇经论治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建军 周顺林 +3 位作者 陆春玲 黄涛 吴以岭 陈金亮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奇经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非缺失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文 张成 +4 位作者 陈松林 冯慧宇 曾缨 姚晓黎 卢锡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 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 目的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 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个微卫星DNA位点(STR-44、45、49、40、5' DysⅡ)多态性。结果该患者和其儿子均为非缺失型DMD。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女性DMD患者STR单倍型有两种情况:(1)和其患病的儿子Ⅳ-1具有一样的单倍型,该单倍型来自其未患病的母亲Ⅱ-1;(2)因该女性DMD患者儿子的第45内含子缺失,该患者的母亲有可能是嵌合体,该女性DMD患者只遗传了父亲的等位基因,则她的单倍型与其母亲及患病的儿子都不同。结论该女性患者由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性较小,她和患病的儿子的单倍型可能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其发病与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失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短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多态性 女性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移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鼠神经肌肉再生单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杰 操基清 +5 位作者 杨娟 陈菲 李亚勤 黄汝成 金远林 张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042-3048,共7页
背景:目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之前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可能的"治愈"方法。实验拟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动物模型上观察其疗效,并验证之前提出的神经肌肉再生单位的假说。目的:探讨脂肪干... 背景:目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之前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可能的"治愈"方法。实验拟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动物模型上观察其疗效,并验证之前提出的神经肌肉再生单位的假说。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观察细胞移植对肌纤维、新生血管及神经末梢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mdx鼠脂肪干细胞,经杆状病毒基因载体进行基因修饰,用于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移植后检测实验动物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肌肉病理改变及肌肉内dystrophin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血管、肌肉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能够重建模型鼠的dystrophin表达,一定程度上减轻并逆转肌肉的病理损害,进而降低血清激酸激酶水平;此外,细胞移植后能够形成干细胞来源的肌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末梢。这些证据表明,脂肪干细胞移植是有希望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营养不良 杜氏 移植 神经肉再生单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脂肪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染色体4q35和10q26易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全喜 张成 +4 位作者 曾缨 卢锡林 刘晓蓉 王展航 朱燕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6-196,共1页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dystrophy,FSH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q35上3.3kb Kpn Ⅰ串联重复单位不同拷贝数缺失与FSHD发病相关.10q26与4q35上(均含p13E-11探针结合位点)具有高度同源序列,两者间容易发生易位.
关键词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染色体易位 分子发病机制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爱丽 王国征 +2 位作者 代喜平 冯梅 高红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08-1709,共2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目前DMD在治疗上仍然无突破。干细胞可替代局部受损的骨骼肌细胞,改善dystrophin的表达,促进肌肉的再生。中医药综合治疗可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目前DMD在治疗上仍然无突破。干细胞可替代局部受损的骨骼肌细胞,改善dystrophin的表达,促进肌肉的再生。中医药综合治疗可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对干细胞治疗有促进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中医药综合治疗 联合黄芪注射液 脐血单个核细胞 临床研究 遗传性神经肉疾病 DYSTROPHIN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连接片段的BAC克隆和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盛文利 陈江瑛 +1 位作者 曾进胜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 分析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缺失热区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 ,并分析分子结构特点与内含子高不稳定性及外显子缺失的关系。方法 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第 46号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 ,... 目的 分析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缺失热区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 ,并分析分子结构特点与内含子高不稳定性及外显子缺失的关系。方法 多重引物PCR法鉴定第 46号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 ,用BAC载体克隆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 ,测定断裂点侧翼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 ,5’端断裂点位于 45号内含子的AT富含区内。 3’端断裂点位于 46号内含子MER1类重复序列内。连接片段有两个bp的连接同源序列ta ,局部无小的缺失、插入和碱基的置换。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断裂点的二级结构分析示断裂点均位于单链发夹环的非匹配区。结论 第 46号外显子缺失后形成的连接片段 ,其断裂点的共同特征是均位于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形成的单链发夹结构 ,使DNA结构具有不稳定性 ,易于断裂并导致外显子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连接片段 萎缩蛋白基因 分子结构 基因缺失 BAC克隆 断裂点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CT诊断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顺林 李建军 +3 位作者 马文龙 狄淑珍 侯小晋 陈金亮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80-281,F003,共3页
目的 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CT特点。方法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30例 ,按照年龄分为 3组 ,1~ 6岁组 8例 ,7~ 12岁组 18例 ,≥ 13岁组 4例。对照组选择 3~ 6 0岁无肌肉疾病者 16 5例。依次对臀肌、大腿、小腿及背肌进... 目的 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CT特点。方法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30例 ,按照年龄分为 3组 ,1~ 6岁组 8例 ,7~ 12岁组 18例 ,≥ 13岁组 4例。对照组选择 3~ 6 0岁无肌肉疾病者 16 5例。依次对臀肌、大腿、小腿及背肌进行CT检查。结果 患者 3岁时 ,臀肌开始萎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 ,臀肌、大腿、小腿及背肌呈现进行性加重。皮下脂肪增厚 ,各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肌肉萎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脂肪替代改变 ;CT可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CT检查 诊断 肉萎缩
下载PDF
非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16例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祥东 孟晓燕 +2 位作者 史惠蓉 郭红军 江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区域多态性位点在非缺失型DMD家系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用DMD基因非编码区4个(CA)n重复序列多态性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16例非缺失型DMD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产前诊断发现4例男胎、2... 目的:探讨使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区域多态性位点在非缺失型DMD家系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用DMD基因非编码区4个(CA)n重复序列多态性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16例非缺失型DMD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产前诊断发现4例男胎、2例女胎获得风险X染色体,余1例女胎和9例男胎均未携带风险X染色体。且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经出生婴儿DNA分析及临床症状检测得到证实。结论:胎儿性别鉴定结合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在规范的检测程序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下,能准确地对非缺失型DMD进行产前遗传学诊断,可有效预防患儿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失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产前诊断 连锁分析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冷冻断裂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翊钦 梁平 +3 位作者 钟秀容 慕容慎行 姚宜卿 王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应用冷冻断裂电镜技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骨骼肌标本4例(异常组)和正常标本2例(正常组)肌细胞质膜的蛋白颗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组和异常组的EF面膜蛋白颗粒比PF面少,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 应用冷冻断裂电镜技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骨骼肌标本4例(异常组)和正常标本2例(正常组)肌细胞质膜的蛋白颗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组和异常组的EF面膜蛋白颗粒比PF面少,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其EF面和PF面的膜蛋白颗粒均明显减少,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断裂 电子显微镜术 质膜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红细胞冷冻断裂电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秀容 吴翊 +4 位作者 陈文列 林曦 慕容慎行 林珉妮 王柠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1年第2期1405-1408,共4页
探讨红细胞冷冻断裂电镜术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诊断中的应用。应用电镜冷冻断裂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及正常人的红细胞膜间蛋白颗粒进行定量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膜间蛋白颗粒比正常... 探讨红细胞冷冻断裂电镜术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诊断中的应用。应用电镜冷冻断裂术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及正常人的红细胞膜间蛋白颗粒进行定量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膜间蛋白颗粒比正常人减少(P<20.05)。红细胞电镜冷冻断裂术有助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断裂电镜术 细胞膜 红细胞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携带者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干细胞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默萱 孙文长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17-719,723,共4页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肌肉无力乃至死亡的遗传性肌病,目前没有有效措施来进行治疗和阻止病情恶化。本文重点阐述了干细胞移植,如肌肉卫星细胞、成血管细胞、血液源性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治疗肌营养不良...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肌肉无力乃至死亡的遗传性肌病,目前没有有效措施来进行治疗和阻止病情恶化。本文重点阐述了干细胞移植,如肌肉卫星细胞、成血管细胞、血液源性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在治疗肌营养不良动物模型中的作用。与基因治疗相结合,干细胞治疗期待成为肌营养不良症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干细胞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