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垓下之围》中项羽形象的再认识
1
作者 陈涛 《职教论坛》 2003年第18期60-60,共1页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袅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袅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项羽 人物形象 高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课文分析
下载PDF
《垓下之围》的四幕剧讲解
2
作者 陈露 许夙慧 张晨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6期75-76,共2页
同学们,大家知道垓下之围讲的什么内容吗?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的十万士兵对抗刘邦的60万大军,力量悬殊,突围不出,31岁的西楚霸王,用白刎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垓下之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 同学们,大家知道垓下之围讲的什么内容吗?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的十万士兵对抗刘邦的60万大军,力量悬殊,突围不出,31岁的西楚霸王,用白刎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垓下之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读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在英雄末路上的有情有义、勇武盖世和知耻重义的魅力悲歌,来思考英雄在当代的借鉴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讲解 楚汉相争 西楚霸王 教学目标 项羽 英雄 同学
下载PDF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
3
作者 蒋红梅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7年第10期41-42,共2页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关键词 垓下之围 司马迁 细节描写 赏析 英雄 李陵之祸 历史
下载PDF
“骑”读jì,还是读qí——《垓下之围》一文第二自然段中“骑”字读音探析
4
作者 孔令玉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7期69-69,共1页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 笔者多次教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一文,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骑”字高频率的出现了17次,学生也多次问到这一段中关于“骑”字的读音问题。大家知道“骑”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有qí和jì两个读音,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每一个“骑”字的读音到底有何不同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第二自然段 读音 多音字 古汉语 项羽 教学 课文
下载PDF
探究《垓下之围》的诗化特征
5
作者 李新生 《新疆社科论坛》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早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散文还是传记(特别是人物传记)等各类文体,都无一不呈现出诗性或诗化特征。《垓下之围》以其独有的诗化特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以及其后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借鉴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垓下之围 诗化特征 文本 经典
下载PDF
失路英雄 慷慨悲歌——司马迁《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悲剧性赏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新有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51-53,共3页
项羽的倒下,并不是只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关键词 《史记》 垓下之围 人物形象 悲剧性 赏析
下载PDF
《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
7
作者 郭新明 《青年与社会(中)》 2014年第8期336-337,共2页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1)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2)着力描绘项羽...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1)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2)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3)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悲剧关 生成艺术
下载PDF
英雄的悲剧——《鸿门宴》《垓下之围》研究性教学心得
8
作者 张艳梅 《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13期3-5,共3页
近年来,人们常常使用“课堂生活质量”一词来考量课堂教学。这是对单纯的“教学质量”或“知识和能力”等提法的一种超越。课堂生活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全面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反思、愉快的合作正是... 近年来,人们常常使用“课堂生活质量”一词来考量课堂教学。这是对单纯的“教学质量”或“知识和能力”等提法的一种超越。课堂生活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全面状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参与、认真的反思、愉快的合作正是课堂生活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落实、能力的提高正贯穿在这种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多向互动、合作探究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课堂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的主体有了根本性转变。实践中,学生根据专题分工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垓下之围 《鸿门宴》 教学心得 课堂教学 生活质量 悲剧 英雄
下载PDF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
9
作者 沙海艳 《语文天地》 2012年第12期31-32,共2页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关键词 《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 中学语文教材 乌江自刎 悲剧性 课文 记叙
下载PDF
细节描写的魅力——读《垓下之围》
10
作者 马晓枫 季秀云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03年第2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题 解题能力 细节描写 垓下之围
下载PDF
一代枭雄 慷慨悲歌——从《垓下之围》看西楚霸王的悲剧结局
11
作者 莫建方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3期71-73,共3页
《史记·项羽本纪》简述了项羽一生的成长战斗过程:从小要学“万人敌”(理想)——巨鹿之战(辉煌)——鸿门宴(转折)——垓下之围(灭亡)。《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之一,描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的情景,... 《史记·项羽本纪》简述了项羽一生的成长战斗过程:从小要学“万人敌”(理想)——巨鹿之战(辉煌)——鸿门宴(转折)——垓下之围(灭亡)。《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之一,描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的情景,刻画了失败英雄项羽的愤激和悲哀,以及他面临覆灭时的奋勇。揭示了西楚霸王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并不是“天亡我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项羽 枭雄 悲歌
下载PDF
《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
12
作者 张海涛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9期15-16,共2页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 《垓下之围》中项羽的悲剧带给读者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这三种感受是该文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司马迁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法营造这种悲剧美感: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垓下之围 悲剧美 生成艺术
下载PDF
一曲盖世英雄的动人悲歌——《垓下之围》赏析
13
作者 李纪镜 《语文月刊》 2002年第Z2期29-30,共2页
《垓下之围》是《史记》中最为精采的文字之一。它通过叙写项羽一生中的最后经历——垓下被围、东城激战和乌江自刎,刻划了这个盖世英雄骁勇善战而又富于人情味的形象,展示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全文笼罩着一种悲怆伤感的情调,极具打动... 《垓下之围》是《史记》中最为精采的文字之一。它通过叙写项羽一生中的最后经历——垓下被围、东城激战和乌江自刎,刻划了这个盖世英雄骁勇善战而又富于人情味的形象,展示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全文笼罩着一种悲怆伤感的情调,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全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 英雄 内心世界 乌江 人情味 垓下之围 汉军 力量对比 人物形象 全文
原文传递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
14
作者 叶永新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2-94,共3页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叶永新项羽乌江自刎,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败被追自杀。吴仰湘同志《项羽自杀原因新探》一文(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吴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吴文很有新意,...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叶永新项羽乌江自刎,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败被追自杀。吴仰湘同志《项羽自杀原因新探》一文(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吴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吴文很有新意,给人以启迪,但其中的说法是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 乌江自刎 彻底失败 百姓痛苦 楚汉战争 垓下之围 刘邦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项羽本纪》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新语文课程理念呼吁个性化教学
15
作者 吴晓辉 吴晓芳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5年第10期67-68,共2页
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语文课程以显现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新课标、新理念,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提出一种个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语文课程以显现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新课标、新理念,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提出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与同行们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 经济全球化 教学手段 课堂情景 教学效果 垓下之围 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
下载PDF
高职文言文教学问题及改革措施
16
作者 刘新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Z期15-16,共2页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文言文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被重视。本文分析了高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能...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文言文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被重视。本文分析了高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提升高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一、高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在高职学校开展文言文教学有一定难度,目前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缺乏兴趣很多高职学生文学功底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效果 文言 高职语文 高职学生 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 教学方式 文学素养 垓下之围 楚汉战争 高职
下载PDF
语文组里的“会诊”
17
作者 闫韧 《现代教学》 2010年第11期18-18,共1页
2007年10月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刘老师正在校园慢慢踱步,反思当天自己上的研讨课——《垓下之围》。对于这堂课,小刘从课前预习题的设置,到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甚至连关键处自己应该怎样引导都背得滚瓜烂熟。课上得很流畅,学生们积... 2007年10月的一个傍晚,年轻的刘老师正在校园慢慢踱步,反思当天自己上的研讨课——《垓下之围》。对于这堂课,小刘从课前预习题的设置,到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甚至连关键处自己应该怎样引导都背得滚瓜烂熟。课上得很流畅,学生们积极配合,发言声此起彼伏,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组 会诊 垓下之围 2007年 研讨课 课堂 校园 老师
下载PDF
大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
18
作者 张金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101-102,共2页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根据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眼前的就业谋生问题,还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长远打算。“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一定阶段学校教育过后,所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 专业知识 人才培养 程中 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 垓下之围 情商的培养 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法
下载PDF
到课文中“淘宝”——议论文写作中课文素材的利用
19
作者 冯季花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第6X期143-143,116,共2页
"事实胜于雄辩",这几乎成了每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必提的一句话。这里的"事实",即议论文写作中的"论据"。然而批阅作文时,呈现在面前的作文绝大多数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说理空洞,缺乏论据。通篇... "事实胜于雄辩",这几乎成了每次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必提的一句话。这里的"事实",即议论文写作中的"论据"。然而批阅作文时,呈现在面前的作文绝大多数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说理空洞,缺乏论据。通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读后仔细想想,全是自说自话,找不到事实依据。二是论据低幼,观点不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淘宝 反弹琵琶 《狂人日记》 垓下之围 自由之声 想不起 读书札记 事实胜于雄辩 娱乐明
下载PDF
情深而文挚 气积而文昌——读《项羽本纪》兼论《史记》的文气
20
作者 郭丹 《龙岩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47-51,共5页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可见历代论家,都非常重视对《史记》的文气的品评和总结。关于文气,清人刘大櫆论述道:“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按照刘大櫆的意思,气是指文章的气势,神则是统摄气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所谓文气,就是文章的内容与作品的情感相统一,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度和气韵。文气导源于作者的个性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气质、才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作者性情富赡,精酣神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本纪》 刘大櫆 文疏 太史公 才性 兼论 论家 气怯 气无所附 垓下之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