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垭口微地形下档内线路不均匀覆冰研究
1
作者 蒋兴良 吴建国 +2 位作者 邓颖 胡建林 任晓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62-2474,I0032,共14页
明确垭口地形因子对垭口输电线路覆冰的影响规律,对山区输电线路的差异化防冰非常关键。该文基于水文分析中反地形理论提出山腰垭口,建立垭口风场数值模型,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该模型。依据垭口风场分布,选定3类垭口线路的架设路径,得出... 明确垭口地形因子对垭口输电线路覆冰的影响规律,对山区输电线路的差异化防冰非常关键。该文基于水文分析中反地形理论提出山腰垭口,建立垭口风场数值模型,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该模型。依据垭口风场分布,选定3类垭口线路的架设路径,得出垭口线路的风速区间。将初始状态下导线单次覆冰冰层厚度不得超过线径的7%作为覆冰步长取值依据,循环计算流场、粒子传输模型、热力学方程得出线路风速区间内导线的覆冰情况,进而得出垭口线路的冰荷载曲线,山腰、山脉、双山垭口线路冰荷载曲线在弧垂区分别出现了弯折、下行、下凹的走势。通过野外垭口线路自然覆冰实验,验证了覆冰计算的有效性,证实横跨垭口线路的不均匀覆冰性,不均匀覆冰规律与计算冰荷载曲线类似。计算不同地形因子组合下3类垭口的冰荷载曲线,并提出最大应力比概念,作为评判覆冰所引起线路事故可能性的标准,量化了不同垭口地形因子与线路最大应力比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腰垭口 覆冰步长 冰荷载曲线 最大应力比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西大滩—昆仑垭口地区多年冻土形变分析
2
作者 夏星旎 赵林 +5 位作者 汪凌霄 周华云 刘世博 李成烨 赵建婷 李智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6-1729,共14页
多年冻土活动层内部冰-水相变会导致多年冻土地表出现季节性的冻胀和融沉,而其上限处地下冰融化将引起地表的长期沉降,因此揭示地表形变的季节和长期变化规律可为多年冻土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北界(西... 多年冻土活动层内部冰-水相变会导致多年冻土地表出现季节性的冻胀和融沉,而其上限处地下冰融化将引起地表的长期沉降,因此揭示地表形变的季节和长期变化规律可为多年冻土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北界(西大滩—昆仑垭口)为研究区,利用C波段降轨Sentinel-1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多年冻土2014—2020年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结果,并基于长期形变速率和季节性形变量探讨了该地区的多年冻土形变规律。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沟谷地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形变空间差异较大,多年冻土区的长期沉降速率和季节性的形变量高于季节冻土区。此外,高温多年冻土地表沉降比低温多年冻土更为显著,形变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貌单元紧密联系。与西大滩谷地相比,昆仑山垭口地区和楚玛尔河高平原区域的长期形变速率与季节性形变量都明显增大。同时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与地表形变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热融湖塘发展早期,地下冰融化使得区域季节性形变量增大,随着热融湖塘扩张,区域长期沉降速率加剧,热融湖塘进一步发展后,区域季节性形变量可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大滩—昆仑垭口 多年冻土分布 SBAS-InSAR 地表形变 地貌
下载PDF
利川龚家垭口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3
作者 杨鹏 袁海锋 叶子旭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5期34-45,共12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指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对鄂西海槽西侧地区滩相储层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重点分析鄂西海槽西侧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从利川龚家垭...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指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对鄂西海槽西侧地区滩相储层的勘探具有借鉴意义。重点分析鄂西海槽西侧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从利川龚家垭口剖面野外地质观察及野外岩样薄片观察入手,结合阴极发光分析、激光微区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及87 Sr/86 Sr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了龚家垭口飞仙关组滩相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孔隙演化特征。认识如下:①研究区储层主要分布在飞二段顶部及飞三段,储集岩以台地边缘颗粒滩沉积的残余砂屑(鲕粒)白云岩,云质鲕粒灰岩、砂屑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局部发育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等;②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胶结充填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另一类是以溶蚀作用及白云石化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储层段白云石化模式为较局限环境下的同生—准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白云石化流体为高盐度局限海水,同时存在大气淡水的参与;③研究区颗粒滩储层经历多种成岩作用改造,颗粒岩类孔隙度为1.12%~2.5%。晶粒云岩因白云石化作用较发育,孔隙度分布在2%~4%,总体上孔隙度较低。综合研究认为,鄂西海槽西侧台缘带白云岩储层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台内滩 成岩作用 白云石化 孔隙演化 龚家垭口
下载PDF
垭口地形对输电线路风场分布特性影响分析
4
作者 董慎学 石峰 +2 位作者 刘刚 王有威 徐兆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0-346,共7页
微地形下的输电线路容易发生风偏事故,研究微地形下输电线路风场分布特性是解决线路风偏问题的基础。本文以风害严重的宁夏石嘴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地形、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典型垭口微地形流体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尺寸... 微地形下的输电线路容易发生风偏事故,研究微地形下输电线路风场分布特性是解决线路风偏问题的基础。本文以风害严重的宁夏石嘴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地形、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典型垭口微地形流体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尺寸垭口微地形下的风场分布特性及对后方输电线路处风速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风在经过该地区垭口山体时,风速变化可分为3个特征区域:风进入垭口至垭口中心位置之间的加速区、垭口中心至垭口出口一定范围内的减速区和垭口后方的加速区。在垭口加速区内,该地区垭口上方的最大风速相对初始风速增长近55%,垭口山顶相对最大风速增长近31.4%,经过垭口后的风速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对比不同长度垭口型山体风速,在垭口后方减速区内,长山体较短山体风速下降幅度更大。垭口山体高度增加后,山体对风的遮挡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减速区风速大幅降低。垭口山体后方的减速区及加速区内,风速普遍高于同尺度其他地区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微地形 输电线路 风速 流体仿真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被引量:28
5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62,共10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东大滩热水地区。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本区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3.4~2.5MaB.P.为温暖环境;2.5~1.1MaB.P.气候凉湿,高原海拔在1500m以内;1.1~0.6MaB.P.的昆仑-黄河运动将本区抬升至4500m以上,其中0.7~0.6MaB.P.期间经历了本区最大一次冰期——望昆冰期;0.6~0.3MaB.P.期间为间冰期,本区接受沉积;0.3~0.2MaB.P.发生垭口冰期;200~11kaB.P.为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第四纪 昆仑山垭口 古环境 地层
下载PDF
地貌因素对垭口内风速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正昊 楼文娟 +2 位作者 章李刚 卞荣 段志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8-855,共8页
为了研究地貌因素对垭口内平均风速的影响,在轴对称山丘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山脉长度这一重要因素.通过风洞试验手段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选取最不利风向即正对垭口方向进行风场数值模拟.并研究了山顶距离和山脉坡度对加速效应的影响... 为了研究地貌因素对垭口内平均风速的影响,在轴对称山丘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山脉长度这一重要因素.通过风洞试验手段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选取最不利风向即正对垭口方向进行风场数值模拟.并研究了山顶距离和山脉坡度对加速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脉长度对垭口内风加速比和加速区域大小均有显著的影响.当山脉长度介于1~3倍山高时,垭口内风加速效应明显且加速区域也较长;当山脉长度超过6倍山高时垭口内加速比和加速区域大小基本趋于定值;山顶间距越小风加速效应越大,但当间距小于2/3的山脉底部直径时,加速幅度降低;距山体表面50m空间内山脉坡度越大,垭口内风加速效应越明显;综合研究结果,给出最不利的垭口地貌因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 山脉 山地风场 风加速效应 CFD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根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层与沉积相、地貌特征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本区在早、中更新世之交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正是这次构造运动使本区强烈抬升至与现代接近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本区的海拔不超过1500 m 。
关键词 昆仑山 垭口地区 构造运动 隆升时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望昆冰期”冰碛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艺鑫 李英奎 +2 位作者 张梅 张敬春 刘耕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是东昆仑山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保留了多套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位于垭口盆地西侧山脊上的望昆冰碛,是本区已知最老的冰川沉积.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方法对望昆冰碛进行年代测定,5个样... 昆仑山垭口地区是东昆仑山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保留了多套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位于垭口盆地西侧山脊上的望昆冰碛,是本区已知最老的冰川沉积.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方法对望昆冰碛进行年代测定,5个样品中有4个介于(56.9±5.6)~(38.2±3.5)ka BP之间,相当于MIS3阶段,明显年轻于前人所测ESR和古地磁年代,且与地貌系列不符.这一结果不能代表望昆冰碛的实际年代,而应为所测漂砾后期暴露的年代,反映了MIS3阶段昆仑山垭口地区曾遭受过强烈地表剥蚀过程.望昆冰碛10Be暴露年龄显著地年轻,表明应用宇宙核素暴露年代测定冰碛物形成时代具有复杂性,应充分考虑后期剥蚀等地表过程,并应使用其他测年方法进行相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望昆冰期 10Be暴露年代 MIS3阶段 地表剥蚀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小南川末次冰期早期成层坡积的沉积特征和气候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耕年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伍永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1-338,T001,共8页
成层坡积结构构造特征、粒度、化学、电镜扫发描分析和测年资料揭示其形在于末次冰期间冰段(60000aBP~44000aBP)。存在由湿冷向干冷的气候变化。成层坡积上覆的坡积黄土则代表末次冰期全盛及全新世环境以显著干冷为... 成层坡积结构构造特征、粒度、化学、电镜扫发描分析和测年资料揭示其形在于末次冰期间冰段(60000aBP~44000aBP)。存在由湿冷向干冷的气候变化。成层坡积上覆的坡积黄土则代表末次冰期全盛及全新世环境以显著干冷为特征。此剖面突出表明昆仑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早期不是干冷,而是湿冷,与季风模式不吻合。故只能认为当时该区受西风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成层坡积 末次冰期 沉积 古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庞其清 刘俊英 +1 位作者 郑绵平 赵希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72-1691,I0007-I0011,共25页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Li mnocytherellina组合和②Li mnocythere-Prionocypris-Eucypris-Ilyocypris组合。第1组合的化石包含8属25种,分布于羌塘组,以其中段化石最为丰富,该组合显示了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夏穷错组、青海阿乙亥组、陕西-河南三门组和华北地区泥河湾组早更新世的特征,故含第1组合及所含地层---羌塘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早更新世,但不排斥其上段上部有延至中更新世的可能。第2组合由9属12种组成,其中有9个现生种,该组合发现于三岔河组上部,显示了青海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地区上更新统同旧藏布组的特征,故含第2组合及其地层---三河岔组应归属晚更新世,但其中-下部有属中更新世的可能。根据介形虫化石古生态特征和生态组合的变化及沉积特征,羌塘组为河湖相沉积,下段为冲积扇的粗碎屑沉积,中段为湖相细碎屑沉积,上段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三岔河组的中-下部为辫状河流相的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青藏高原在整体上升的同时,于早-晚更新世高原的边缘地区受到河流的切割,而在断陷盆地则仍接受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介形虫 环境变迁 昆仑山垭口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石英砂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8
11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2期11-20,共10页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石英砂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垭口型微地形对输电线路风载荷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璋奇 陈海波 周邢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6,共4页
风载荷是输电线路设计及运行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载荷,输电线路在跨越垭口微地形时风速得到显著提高,风载荷加大。采用ANSYS/FLOTRAN CFD软件对输电线路跨越垭口微地形的空气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建立了以垭口微地形的地形参数为基础的... 风载荷是输电线路设计及运行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载荷,输电线路在跨越垭口微地形时风速得到显著提高,风载荷加大。采用ANSYS/FLOTRAN CFD软件对输电线路跨越垭口微地形的空气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建立了以垭口微地形的地形参数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风载荷的分布规律,并用数学公式拟合,确定了垭口微地形所引起的风载荷的修正系数。通过与现行荷载规范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垭口微地形条件下风速的拟合公式具有更高的精确性,为输电线路的铁塔设计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 风速 载荷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微地形
下载PDF
唐古拉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测年新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杰 周尚哲 +2 位作者 唐述林 Patrick M.Colgan Jeffrey S.Munroe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垭口 第四纪冰川 MIS3 CRN测年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耕年 崔之久 +1 位作者 伍永秋 许清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9-45,共7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在10—7.8kaBP和4.5—3kaBP出现两次较温暖的时期。在6.7—5.6kaBP和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热水剖面 环境变化 古环境 沉积特征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盆地松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构造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樟焰 伍永秋 崔之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2-699,共8页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剖面 2 70万 a 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 6 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 ,划分出 6个构造活动阶段 .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垭口盆地在 2 70万~ 188万 aBP和 10 7万~ 72万 a 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 ,前者对应着“...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剖面 2 70万 a BP以来的连续沉积共计 6 3个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 ,划分出 6个构造活动阶段 .粒度参数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都清楚表明垭口盆地在 2 70万~ 188万 aBP和 10 7万~ 72万 a BP发生构造抬升活动 ,前者对应着“青藏运动”,后者是“昆仑 -黄河运动”.还确定出垭口盆地古湖泊形成于 2 2 5万 a BP,消亡于 80万 a BP,其中 2 16万~ 10 7万 a BP是古湖泊的发展期 ,10 7万~ 80万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垭口盆地 松散沉积物 粒度特征 粒度分析 构造抬升运动 古湖泊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垭口地貌要素对风速分布规律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宏杰 赵金飞 +1 位作者 蔡达章 牛华伟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0,共6页
输电线路微地形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显示,垭口地貌影响下的输电线路风偏闪络事故多发。鉴于垭口地貌不同位置处的风剖面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借助风洞试验,研究了垭口地貌的山丘坡度、谷口宽度等地貌要素对山谷及山脊中轴线上风速分布规律... 输电线路微地形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显示,垭口地貌影响下的输电线路风偏闪络事故多发。鉴于垭口地貌不同位置处的风剖面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借助风洞试验,研究了垭口地貌的山丘坡度、谷口宽度等地貌要素对山谷及山脊中轴线上风速分布规律的影响。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与平地风速相比,山谷中轴线及山丘峰顶处风速的最大加速幅度分别达到了33%和53%,明显大于规范规定的10%,容易造成垭口区域内输电线路风偏闪络或倒塔;山谷中轴线风速修正系数随两侧山丘坡度增加而增加,随谷口宽度增加而减小,提出了符合这一规律的计算公式;山谷中轴线上,下风侧风速加速效应略强于上风侧;垭口两侧山丘山顶处风速未受垭口地貌影响,风洞试验测得风速修正系数与单体山丘拟合公式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设计时可统一偏于保守地取用山丘顶部的风速修正系数对平地风速予以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风速修正系数 垭口 风洞试验
下载PDF
哈尼梯田灌溉水源的分水木刻管理体系研究——以元阳县垭口大沟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梅 角媛梅 +3 位作者 刘志林 刘歆 闫晓景 张贵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8-203,共6页
水是哈尼梯田得以持续存在的关键资源。为适应大坡度山地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用水纠纷,哈尼族创造并保持了独特的梯田"分水木刻"管理体系。文章以元阳县垭口大沟的分水木刻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访谈基础上,总结... 水是哈尼梯田得以持续存在的关键资源。为适应大坡度山地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用水纠纷,哈尼族创造并保持了独特的梯田"分水木刻"管理体系。文章以元阳县垭口大沟的分水木刻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访谈基础上,总结了沟渠的开挖、沟长的推选方式和职责,绘制了"分水木"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源关系图,量化了"分水木"的数量及其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垭口大沟的日常管理由村民经过一定的程序选举出来的沟长负责,沟长每年能获得1 326~1 770 kg刚刚收割的稻谷作为劳动补偿,相当于耕种约0.27 hm2梯田的年收成,可见沟长的管理收益较高;(2)垭口大沟的分水木刻体系一共包括16根分水木,其中有12根为2个分水口的分水木,有1根为4个分水口,其余3根均为3个分水口;(3)空间分布上,受微地形起伏较大影响,分水木在垭口大沟下段比较密集且分布不均匀;(4)分水木的长度最长为254 cm,最短为86 cm,平均为141 cm,分水木所在沟渠的流速平均为39.44 cm/s,水量最大、最小和平均值分别为387.50、12.50和168.75 cm3/s,可见地势较平的地方分水木较长,流速较慢,流量则与水深、流速和地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灌溉水源 分水木刻 垭口大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不同深度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宝贵 刘晓娇 +6 位作者 吴青柏 刘光琇 陈拓 张威 章高森 伍修锟 邓友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6-784,共9页
以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不同深度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均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可培养细菌数量以表层土壤最多,而细菌多样性最低.基于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 以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不同深度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均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可培养细菌数量以表层土壤最多,而细菌多样性最低.基于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6个门,18个属,21种细菌,其中表层土壤Arthrobacter siccitolerans为绝对优势种,比例达95%;冻土区(0~82.15 m)之间不同土样Mycetocola miduiensis菌株所占比例较大;而冻土层以下没有明显的优势菌.冗余分析(RDA)显示: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含水量则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昆仑山垭口 不同深度土壤 可培养细菌
下载PDF
云南白马雪山垭口早更新世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气候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剑 崔之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第四纪泥石流蕴含了关于河流地貌演化、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对发育于云南省德钦白马里你共卡雪山垭口海拔2700m,年代为2.48~1.54Ma BP的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泥石流堆积体呈扇状分布,其沉积构造... 第四纪泥石流蕴含了关于河流地貌演化、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对发育于云南省德钦白马里你共卡雪山垭口海拔2700m,年代为2.48~1.54Ma BP的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泥石流堆积体呈扇状分布,其沉积构造有叠瓦构造、砾石支撑一叠置构造和石线构造,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古泥石流夹含的红色古风化壳由古泥石流堆积物风化形成,属于弱风化的红化土类型,反映了温和较湿的气候特征。主量化学元素和孢粉分析表明,古泥石流形成的早更新世时期金沙江河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远比现在气候温暖。青藏高原东南缘白马雪山剥蚀面上发育的巨厚层古泥石流扇形堆积体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早更新世早期已经有稀性泥石流出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夏季风加强和暴雨形式降水出现是该区早更新世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动力学因素。依据现代红化土的发育条件,估算自~1.54Ma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白马雪山一带的地表隆升幅度达13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雪山垭口 泥石流堆积 古气候 构造抬升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演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刚 冯自光 +1 位作者 顾佳妮 赵志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4,共11页
基于成因-环境原则和多指标综合原则,依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川地貌特征、冰碛物特征和孢粉信息,重建了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其中,冰碛物中的石英砂扫描电镜结果揭示了冰川、流水、风等地质营力对冰碛物的影响,孢粉分析结果在一定程... 基于成因-环境原则和多指标综合原则,依据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川地貌特征、冰碛物特征和孢粉信息,重建了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其中,冰碛物中的石英砂扫描电镜结果揭示了冰川、流水、风等地质营力对冰碛物的影响,孢粉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根据垭口冰碛ESR年龄280 ka B.P.和冰碛剖面特征,将其时代暂定为300~260 ka B.P.;根据纳赤台地区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物特征,确定纳赤台后沟沉积为冰水扇沉积,纳赤台冰期为600~400 ka B.P.;根据玉虚峰U形谷两道侧碛垄的ESR和OSL年龄将其时代暂定为末次冰期早-中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序列厘定为望昆冰期(700~500 ka B.P.)、纳赤台冰期(600~400 ka B.P.)、垭口冰期(300~260 ka B.P.)、玉虚峰冰期(115~44 ka B.P.)、本头山冰期(20~13 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冰川地貌 石英砂SEM 孢粉分析 冰期序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