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国雄 《农业考古》 1989年第1期227-233,共7页
垸田是长江中游两湖平原的水乡沼泽地区广泛分布的高产水利田。“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之所以出现于明代中期,是同这一带垸田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分不开的。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很... 垸田是长江中游两湖平原的水乡沼泽地区广泛分布的高产水利田。“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之所以出现于明代中期,是同这一带垸田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成为面向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分不开的。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少。四十余年间,只有几篇论文曾局部涉及垸田的某些问题。对于垸田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利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水利 两湖平原 长江中游 商品粮基地 垸田 湖泊 工程措施 河湖 堤防
下载PDF
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经济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国雄 《中国农史》 1987年第4期28-34,53,共8页
江汉平原“旱少而涝多”的特点,在明代已经表现出来,水灾是对垸田经济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夏秋两季是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高发期。旱灾在隆庆以前,增加较多;此后,发灾次数大减。而水灾则自明初洪武年间至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个由平缓而加... 江汉平原“旱少而涝多”的特点,在明代已经表现出来,水灾是对垸田经济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夏秋两季是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高发期。旱灾在隆庆以前,增加较多;此后,发灾次数大减。而水灾则自明初洪武年间至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个由平缓而加剧的持续发展过程。成化至嘉靖年间,水灾由此前的局部现象,演变为一个引起全区域普遍关注的大问题。自嘉靖后,水灾越演越烈,造成明后期垸田经济发展停滞,江汉平原出现了自南宋兴起垸田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变化的特点和水灾的特点日趋严重的原因大致有三:(1)年内降雨分配不均,是发灾季节分布不平衡的直接原因。(2)垸田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控制失调,造成垸田区河湖环境调蓄能力下降,洪涝对垸田生产的破坏力增大。(3)堤防抢修险护不力,致使垸田水利抗灾能力不高,更是明后期水灾频繁加重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水灾 垸田 明后期 州县 嘉靖 洪武年间 万历 历史文献 水旱灾害
下载PDF
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续)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国雄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二、明代垸田的全面发展与引起的问题垸田早在南宋后期就已出现于江汉平原,中经元代曲折、迟缓的历程,到明朝才真正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治理也从此迈进了重要的新阶段。明朝的两个半世纪中,垸田的发展大致可以... 二、明代垸田的全面发展与引起的问题垸田早在南宋后期就已出现于江汉平原,中经元代曲折、迟缓的历程,到明朝才真正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时期,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治理也从此迈进了重要的新阶段。明朝的两个半世纪中,垸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洪武至成化初年(公元1368—约1468年)垸田的初兴与顺利发展元末动乱,破坏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宋元以来垦辟的少量垸田也难免此厄运。到明前期,即洪武至成化初年,垸田才在和平环境中很快恢复起来,并得以顺利发展。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要属沔阳州(包括今洪湖及仙桃市)和潜江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新阶段 围垦 垸田 公元 加速发展 潜江 大发展 三个阶段 开发治理
下载PDF
宋元华容垸田的变迁 被引量:3
4
作者 卢英振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7-60,共4页
文章通过整理涉及华容地区水利的文献史料,一方面,梳理了宋元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历程;一方面,论证了华容地区垸田开发的起源时间,以修正学界现有的认识。
关键词 华容 垸田 源起
下载PDF
明朝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卢英振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47-51,共5页
通过梳理地方志等文献中反映明朝华容水利建设的史料,对华容在明朝不同历史时期的垸田涨落起伏的变迁予以勾勒;并探讨这个时期的华容水利发展状况与不同历史阶段华容社会经济背景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 明朝时期 华容 水利发展 垸田变迁
下载PDF
社会经济史与湖南的区域研究--以明清时期洞庭湖区的宗族与垸田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19,共5页
不少研究试图用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带动湖南米粮生产及垸田围垦的视角,来理解从"苏湖熟"到"湖广熟"的过程。但垸田开发本质上是土地经营的问题,很难被简单归结为长途贸易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成... 不少研究试图用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带动湖南米粮生产及垸田围垦的视角,来理解从"苏湖熟"到"湖广熟"的过程。但垸田开发本质上是土地经营的问题,很难被简单归结为长途贸易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成为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雇佣关系与贸易,而是带有资本性的制度。传统中国,能体现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在祖先或神明名义下的控产机制。关于宗族控产机制、礼制推行与公私观念等领域的探讨对湖南的区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宗族 垸田 控产
下载PDF
洞庭湖平原垸田农业景观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彦嘉 姜敏 卢健松 《中外建筑》 2021年第7期104-108,共5页
洞庭湖平原依托其水网基底孕育出筑堤围田的农业开垦模式并形成其独特的垸田农业景观。本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垸田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构建垸田农业景观分析框架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垸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系,并梳理应对... 洞庭湖平原依托其水网基底孕育出筑堤围田的农业开垦模式并形成其独特的垸田农业景观。本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垸田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构建垸田农业景观分析框架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垸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系,并梳理应对洪水的堤垸水利机制。从垸田的土地、水利、聚落三方面对湖区垸田景观空间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形成系统性景观空间研究框架,对洞庭湖区地域性农业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水网平原 垸田 地域性农业景观 乡土景观 聚落景观
下载PDF
清朝不同时期华容县垸田的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卢英振 陈荣飞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6-51,共6页
通过梳理记载清朝华容水利建设的地方志等文献史料,结合今人研究成果,对华容在清朝几个历史时期内垸田涨落起伏的变迁历程予以简要回顾;尝试研究探讨这个时期的华容水利发展状况与不同历史阶段华容社会经济背景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 清朝时期 华容 垸田 变迁
下载PDF
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梅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62-67,共6页
在洞庭平原经济发展史上,垸田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垸田的兴起与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利、水土、粮食生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缺乏综合性研究.为了更好地整治与开发洞庭湖,对湖区开发历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 在洞庭平原经济发展史上,垸田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垸田的兴起与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利、水土、粮食生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缺乏综合性研究.为了更好地整治与开发洞庭湖,对湖区开发历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洞庭平原垸田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湖区地理空间分布的变化与泥沙淤积、湖泊水面消长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开发得失的基础上,对当前洞庭平原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平原 历史地理分析 垸田 河湖 两湖平原 南洞庭湖 谷米 荆江 湖泊 洲滩
下载PDF
环境与工程及经营模式——近代洞庭湖区的垸田经济(1860—1950年)
10
作者 梁秋菊 王鹏 《科技资讯》 2018年第26期70-73,共4页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区开发史的简要追溯,复原湖区"水灾频发"的自然环境背景,并进一步应用计量史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得出在地广人稀的湖区采取垸田"规模经营"是对高昂的防洪筑(修)堤成本所作出的恰当应对,且"水灾... 本文通过对洞庭湖区开发史的简要追溯,复原湖区"水灾频发"的自然环境背景,并进一步应用计量史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得出在地广人稀的湖区采取垸田"规模经营"是对高昂的防洪筑(修)堤成本所作出的恰当应对,且"水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进一步导致土地兼并,垸田"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垸田 水灾 规模经营
下载PDF
筑堤成垸:近代洞庭湖区的围垦、聚落与环境——以南洲地区为中心
11
作者 曾桂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15,共19页
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 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多洲渚,且不断绵延连片,纵横百里,形成“南洲”。由于豪绅贫民纷纷强占围垦,讼狱纷繁,光绪初年,湘抚会同藩、臬两司查勘淤洲,划为官地官荒,并颁行《南洲善后章程》,正式推行官洲民佃政策,即由官府招佃,民众承佃纳租,颁给“藩照”。随后,大量移民迁入垦佃,兴筑堤垸,湖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光绪二十年(1894),南洲直隶厅正式设立,将华容、安乡、武陵、龙阳等县交界之地划归辖境。经原住民、客民多年垦殖经营,至民国前期,南洲各处淤涂荒滩陆续筑堤成垸,变为田畴沃野,庐墟日渐兴旺,人丁繁滋,乡村聚落基本成型。从聚落形成过程及其分布格局来看,南洲主要有聚居聚落、杂居聚落、散居聚落三种形态。聚居聚落出现较早,但并不多见,而更常见的散居聚落、杂居聚落,或零散分布于垸田中的台地,或沿堤岸线延展成条带状。南洲聚落形态的形成是洞庭湖区长期垸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结果,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垸田 聚落 环境
下载PDF
垸田利益之争与地方权力变动——清同治年间湖北石首县张成垸案透视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琦 何晨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6,共7页
清代同治年间,石首县生员李申琨等违禁扩建张成垸,激起反对者不断向官府诉讼,案子持续多年。李申琨等利用官府,不断制造张成私垸的合法性证据,并阻挠省府拆毁判决的执行;反对者则不断向官府控告,质疑其合法性证据,指责其威胁万城大堤安... 清代同治年间,石首县生员李申琨等违禁扩建张成垸,激起反对者不断向官府诉讼,案子持续多年。李申琨等利用官府,不断制造张成私垸的合法性证据,并阻挠省府拆毁判决的执行;反对者则不断向官府控告,质疑其合法性证据,指责其威胁万城大堤安全,力促将其拆毁。张成垸案反映出,清代中期以后因传统政治体系和财税制度滞后于社会变化,加之官员更换频繁、府县官之间利益取向的差异、官吏腐败等原因,导致违禁私筑问题长年无法解决,暴露了清政府行政能力的低效;与之同时,地方势力呈上升态势,广泛参与地方事务,逐渐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清政府行政的低效与地方势力的上升,反映了近代中国建立一套既加强政治控制又扩大政治参与的政治体系的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同治年间 石首县 张成 垸田
原文传递
关于湖北省退垸(田、渔)还湖政策机制方面的一些思考
13
作者 常达 袁修猛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10期61-64,共4页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历年来湖泊围垦造成湖泊面积缩小,不仅降低了其防洪蓄水功能,还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为响应湖北省关于退垸(田、渔)还湖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在学习借鉴江苏省多个试点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历年来湖泊围垦造成湖泊面积缩小,不仅降低了其防洪蓄水功能,还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为响应湖北省关于退垸(田、渔)还湖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在学习借鉴江苏省多个试点的成功经验后,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对推进湖北省退垸(田、渔)还湖工作进行了政策机制方面的一些思考,提出退垸(田、渔)还湖的主要方式,明确还湖范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重点湖泊开展“一湖一规划”,转变湖泊开发利用方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 退(、渔)还湖 体制机制 湖北省
下载PDF
江汉平原的垸田兴起于何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石泉 张国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江汉平原的全面开发是随着垸田的兴起而开始的,一部垸田史就是江汉平原围垦河湖从而引起地理面貌显著变化的发展史。考察垸田的起点。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垸田 江陵 县志 同治 发展史 江南 军队 南宋后期
原文传递
清代江汉平原垸田农业经济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家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4-143,共1页
本文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探讨了江汉平原垸田的一些基本经济特性。文章认为烷田是当地人民在长期与水争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地可分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等四种;其形成则分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围垸挡水及先围... 本文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探讨了江汉平原垸田的一些基本经济特性。文章认为烷田是当地人民在长期与水争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地可分水田、旱地、水旱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等四种;其形成则分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围垸挡水及先围垸再垦辟成田(围湖造田)两种。垸田内的耕作制度包括水旱轮作制、单季或双季稻作、粮棉等连作混作轮作等。垸田在江汉平原总耕地中的高比例及垸内作物的相对高产使得它在地方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汉平原 垸田 农业经济
全文增补中
湖北省退垸(田、渔)还湖工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全 姚瑶 常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5期60-63,共4页
2016年入梅以来,湖北省先后出现了6次强降雨,垸内居民饱受洪水灾害之苦,农业、渔业损失严重,2017年湖北省全面启动全省退垸(田、渔)还湖工作。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圩垸历史沿革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垸(田、渔)还湖的基本原则,分类... 2016年入梅以来,湖北省先后出现了6次强降雨,垸内居民饱受洪水灾害之苦,农业、渔业损失严重,2017年湖北省全面启动全省退垸(田、渔)还湖工作。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圩垸历史沿革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垸(田、渔)还湖的基本原则,分类阐述了五大湖泊退垸(田、渔)还湖的主要形式,并总结了退垸还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防洪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退(、渔)还湖 生态 防洪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鲁西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29-42,共14页
关键词 明朝时期 汉水流域 农业经济 区域差异 垸田农业区 水旱兼作农业区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婷 胡理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31-134,共4页
明清时期,由于汉江中下游河道变迁,对沿江区域造成极大的危害。与此同时,此区域人口压力加大,促使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迅速发展。从堤防和垸田两个方面对汉江水利建设进行介绍,并试图从水利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中... 明清时期,由于汉江中下游河道变迁,对沿江区域造成极大的危害。与此同时,此区域人口压力加大,促使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迅速发展。从堤防和垸田两个方面对汉江水利建设进行介绍,并试图从水利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中反映出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士绅在地方自治中的作用以及商人力量的兴起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堤防 垸田 士绅 商人
下载PDF
清代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平安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2-66,共5页
物质财富的实现说到底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力赋予活劳动的意义从而使之转化为物质实体。这种物化过程是绝对的,但因主观因素的参预又使这种过程往往具有前进中有倒退、倒退后重新组合之特色。本... 物质财富的实现说到底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力赋予活劳动的意义从而使之转化为物质实体。这种物化过程是绝对的,但因主观因素的参预又使这种过程往往具有前进中有倒退、倒退后重新组合之特色。本文选择水患这一自然与社会综合选择角度从历史上人与自然间的驾御与失控、得与失等关系中,试图回答:一部江汉水患史就是一部步履蹒跚、兴衰交替的江汉经济开发史。江汉平原在开发之初即具有不觉悟性和反经济规律特征,这种盲目性因不断破坏生态平衡而导致了水患的频繁出现,日益增长的水患愈加明显地抑制着江汉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江汉平原开发之路是在逐步克服自身盲目性的过程中呈螺旋式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垸田 江汉地区 堤防 水灾害 经济开发 乾隆 探析 江陵县 清政府
下载PDF
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研究评介
20
作者 汤文博 孙德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7,12,共4页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视角,努力发现新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史学 荆襄地区 宋史 垸田 买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