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勒兹游牧思想与梅尔维尔小说《白鲸》中的埃哈伯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有金 朱碧荣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0-74,共5页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主体通过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改变,通过块茎方式,去除脸面性,形成无器官身体,创造差异。然后再不断生成,不断去疆域化,实现重复。这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主体通过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改变,通过块茎方式,去除脸面性,形成无器官身体,创造差异。然后再不断生成,不断去疆域化,实现重复。这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小说的解读印证了是块茎、去除脸面性和形成无器官身体使埃哈伯创造了差异自身,形成恶变;埃哈伯生成女人,生成动物和生成不可知,及其身体和精神上的去疆域化,是其通往未知领域的实践,藉此他重新发现并激发了体内变异的活力。对白鲸疯狂的报复最终将全船人引向了地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游牧思想 差异与重复 《白鲸》 埃哈伯
下载PDF
埃哈伯与谢逊的人物类型比较分析——以“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秦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68-70,76,共4页
以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白鲸》中的船长埃哈伯与《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两个人物形象,比较发现:埃哈伯疯狂偏执的性格始终如一,是典型的扁平人物;谢逊的命运几经重大转变,堪称成功的圆形人物。作... 以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白鲸》中的船长埃哈伯与《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两个人物形象,比较发现:埃哈伯疯狂偏执的性格始终如一,是典型的扁平人物;谢逊的命运几经重大转变,堪称成功的圆形人物。作家的创作意图、人生经历和宗教信仰是造成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类型 埃哈伯 谢逊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下载PDF
船长埃哈伯与独钓者圣地亚哥的异同探究
3
作者 谢克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94-195,共2页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埃哈伯和圣地亚哥是读者熟知的文学作品人物。他们都有着不屈不饶的斗志,都是宁可毁灭但不能屈服的悲剧英雄。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他们都展现出了顽强毅力和无上勇气。但由于他们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因...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埃哈伯和圣地亚哥是读者熟知的文学作品人物。他们都有着不屈不饶的斗志,都是宁可毁灭但不能屈服的悲剧英雄。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他们都展现出了顽强毅力和无上勇气。但由于他们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因而遭遇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结局,引发我们思考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应当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哈伯 圣地亚哥 坚毅不屈 自然 态度
下载PDF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生成”解读
4
作者 王保权 《海外英语》 2017年第4期167-168,共2页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和伽塔里在其合著的《千座高原》这部作品中,多次用梅尔维尔小说《白鲸》来讨论其理论"生成"。"生成"是不同事物之间纯粹的运动过程,是变化的原...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和伽塔里在其合著的《千座高原》这部作品中,多次用梅尔维尔小说《白鲸》来讨论其理论"生成"。"生成"是不同事物之间纯粹的运动过程,是变化的原动力。该文以"生成"为核心理论,研究《白鲸》中埃哈伯从"生成女人"到"生成动物",再到"生成不可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埃哈伯 生成 解读
下载PDF
蛊惑人心者埃哈伯——论《白鲸》中船长的原型
5
作者 陈晓东 《传播力研究》 2018年第27期164-166,共3页
埃哈伯船长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学界对该形象的解读由来已久、众说纷纭。研究试图为该人物的诠释再添新视角,结合美国内战历史和其民主中的特殊现象——蛊惑人心者,探讨埃哈伯的现实原型。通过文本细读,认为埃哈伯是蛊惑人心... 埃哈伯船长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学界对该形象的解读由来已久、众说纷纭。研究试图为该人物的诠释再添新视角,结合美国内战历史和其民主中的特殊现象——蛊惑人心者,探讨埃哈伯的现实原型。通过文本细读,认为埃哈伯是蛊惑人心者的典型代表:他经验丰富,有个人魅力,巧舌如簧,善于蛊惑民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埃哈伯 原型 蛊惑人心者 美国内战
下载PDF
《白鲸》内外的探索——论梅尔维尔与埃哈伯的相似性
6
作者 陈晓东 《海外英语》 2018年第6期165-166,共2页
对于《白鲸》中埃哈伯船长的原型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却缺少系统研究。通过对梅尔维尔生平和埃哈伯命运的分析比较,发现在埃哈伯的塑造上,梅氏借鉴亲身经历,倾注真诚,使作品内外的两人相映成趣、惺惺相惜,二者在诸多方面有微妙的相似之... 对于《白鲸》中埃哈伯船长的原型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却缺少系统研究。通过对梅尔维尔生平和埃哈伯命运的分析比较,发现在埃哈伯的塑造上,梅氏借鉴亲身经历,倾注真诚,使作品内外的两人相映成趣、惺惺相惜,二者在诸多方面有微妙的相似之处。埃哈伯终为白鲸所害的悲剧命运也预言了梅氏写作生涯必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悲壮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尔维尔 埃哈伯 相似性 探索
下载PDF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康有金 朱碧荣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 "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本文用"脸面性"思想解读《白鲸》的主人公埃哈伯,从他的"入脸"、"在脸"和"去脸"出发,探究主体如何经过"块茎"、"去疆域化"、"生成"和"无器官身体",最终线化"白墙",冲出"黑洞",完成复仇。虽成为"脸面性"的牺牲品,但在埃哈伯身上却闪烁着未来的曙光,即为个性获得解放敢于抛弃既得利益的牺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埃哈伯 “脸面性” 解读
原文传递
人类掠夺自然的悲剧警示:小说《白鲸》重评 被引量:6
8
作者 曾繁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9,共8页
小说《白鲸》以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捕鲸业、捕鲸船、捕鲸人与捕鲸文化的真实情况,流露出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但却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以及人鱼双亡的凄惨描写,营造出浓浓... 小说《白鲸》以现实主义、科学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捕鲸业、捕鲸船、捕鲸人与捕鲸文化的真实情况,流露出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但却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以及人鱼双亡的凄惨描写,营造出浓浓的悲剧气氛,给人类如何对待自然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 披谷德号 埃哈伯 人鱼双亡
原文传递
浅析《白鲸》的悲剧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子诺 魏巍(指导)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悲剧效果具有独创意义,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人类个人贪欲与其他人的牺牲等等问题进行讨论,展现了一幅博大的古希腊式悲剧画卷。
关键词 《白鲸》 埃哈伯 麦尔维尔 悲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