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安妮·埃尔诺《位置》中的“亲子叙述”
1
作者 田嘉伟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3年第1期212-220,共9页
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她1983年出版的成名作《位置》中,以父亲的死亡为回忆起点,用“平白语言”讲述了父亲如何养育自己的经历,而自己在通过学习实现阶层跨越后,却与父亲产生无法调和的... 安妮·埃尔诺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她1983年出版的成名作《位置》中,以父亲的死亡为回忆起点,用“平白语言”讲述了父亲如何养育自己的经历,而自己在通过学习实现阶层跨越后,却与父亲产生无法调和的隔阂过程。埃尔诺从本书开始放弃了虚构写作转向非虚构,并探索出一种今天在法国被称作“亲子叙述”的文学形式。本文从《位置》这一具体文本出发,以“亲子叙述”几个内涵为参照,细致分析埃尔诺的写作与小说及自传的区别,和它的叙述手法及语言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位置》 亲子叙述
下载PDF
安妮·埃尔诺的“社会学”写作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晖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27,共23页
安妮·埃尔诺声明自己的写作深受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习布尔迪厄著作,通过阅读《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找到了超越“文学”的写作材料和写作形式,创立了非个人自传和“平淡”写作,革新了法国文学... 安妮·埃尔诺声明自己的写作深受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作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习布尔迪厄著作,通过阅读《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找到了超越“文学”的写作材料和写作形式,创立了非个人自传和“平淡”写作,革新了法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本文试图从自传与参与的客观化、趣味的社会批判与文学鉴证、“平淡”写作与形式化三个方面,辨析埃尔诺作品与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之间的亲缘与分殊,阐述埃尔诺如何将社会学家的技艺化为己有,开创“社会学”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写作 埃尔诺 布尔迪厄 习性 趣味 形式化
原文传递
论埃尔诺自传体作品《一个女人》中的空间区隔
3
作者 郑佰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6,共8页
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区隔理论和西方当代空间理论,意在分析埃尔诺自传体作品《一个女人》中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区隔。与划分成物理区域的“地理空间”相比,布迪厄所指的“空间”是“社会空间”,是由关系建构起来的系统... 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区隔理论和西方当代空间理论,意在分析埃尔诺自传体作品《一个女人》中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区隔。与划分成物理区域的“地理空间”相比,布迪厄所指的“空间”是“社会空间”,是由关系建构起来的系统。如果说《一个女人》中的空间区隔体现了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的预先性和决定性影响,那么埃尔诺“向上的社会流动”,即布迪厄对“社会轨迹”的分析也表明教育机制能够缓和出身对地位获得的限制,尽管布迪厄认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场域。如此,最终凭借教育机制实现空间转移和“阶层跃迁”的埃尔诺得以自由穿梭在“我们这边”和“那一边”,在个人记忆中呈现空间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一个女人》 布迪厄 空间 区隔
原文传递
埃尔诺:大型超级市场的日常记录者
4
作者 赵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6,共12页
埃尔诺的“外部日记”三部曲用断片式书写截取现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片段,以“扁平”的语言和客观的叙事深入城市空间的内部,同时又保留了作家作为观察者的个人视角和情感体验。作者通过记录外部世界,重构对我们所处时代的记忆,通过标记这... 埃尔诺的“外部日记”三部曲用断片式书写截取现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片段,以“扁平”的语言和客观的叙事深入城市空间的内部,同时又保留了作家作为观察者的个人视角和情感体验。作者通过记录外部世界,重构对我们所处时代的记忆,通过标记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空间和物体,使这个时代不被遗忘。“外部日记”记录了作者对大型超市的观察和思考。超市作为现代性的典型空间凝结了时代的氛围,反映了消费文化、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体习惯和情感的塑造。本文从超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功能、新型人际关系的产生、阶级和性别的区分、象征消费和欲望共同体的建立四个方面入手,研究埃尔诺外部日记中对超市的记录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外部日记 大型超市 消费
原文传递
埃尔诺的自我书写
5
作者 车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共12页
荣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自我书写特征,而且从性别视域下的女性自我拓展到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化自我。她擅长将自我书写与社会叙事融为一体,以个人记忆召唤集体记忆,从而赋予个体... 荣获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自我书写特征,而且从性别视域下的女性自我拓展到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化自我。她擅长将自我书写与社会叙事融为一体,以个人记忆召唤集体记忆,从而赋予个体经验一种社会性维度。在其写作实践中,私我空间向公共空间敞开,体现了一种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跨文类写作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自我书写 女性写作 社会学 记忆
原文传递
埃尔诺“私人写作”中的女性话语
6
作者 张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8,共11页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以其“具有社会维度的自传”和“非个人自传”而闻名,更因其偏重女性话题的“私人写作”而受到热议。本文聚焦埃尔诺“私人写作”的几部代表作,梳理其创作理念和叙事技巧,分析其作品中感性、流...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以其“具有社会维度的自传”和“非个人自传”而闻名,更因其偏重女性话题的“私人写作”而受到热议。本文聚焦埃尔诺“私人写作”的几部代表作,梳理其创作理念和叙事技巧,分析其作品中感性、流动、多元的女性话语特征,进而阐明作者如何赋予文字以“感性”,并运用语言艺术从“可感”走向“可知”,从个人走向大众;本文还借助福柯的话语理论揭示埃尔诺女性话语的“倒置”性特征,即反转主流话语、挑战文学传统、争取女性自由的创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私人写作 女性话语 倒置话语
原文传递
攫住快感与痛苦的印迹——埃尔诺《相片之用》中爱欲与死亡的影像化书写
7
作者 陆一琛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7,共11页
《相片之用》顺应了当下“无度影像化”的潮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借助安妮·埃尔诺和她当时的情人马克·马力的双重视角,记录了埃尔诺罹患乳癌期间两人的爱情故事,是埃尔诺作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品中通过文字与影像双重媒介... 《相片之用》顺应了当下“无度影像化”的潮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借助安妮·埃尔诺和她当时的情人马克·马力的双重视角,记录了埃尔诺罹患乳癌期间两人的爱情故事,是埃尔诺作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品中通过文字与影像双重媒介而得以具象化的爱欲是驱动写作主体不断颠覆社会禁忌、向理想中的真实迈进的核心力量:正是在爱欲的催化作用下,饱受癌症折磨、在医疗机构内部被无情客体化的叙事者才能在生理和智性层面重新寻回对必死之身的主宰,并借助艺术实践,真切地感受到创造与重生的乐趣,进而坦然接受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尔诺 《相片之用》 爱欲 死亡 逾矩书写 跨媒介叙事
原文传递
女性书写中的区隔与抵抗——以《一个女人》和《好儿女花》为例
8
作者 张睿涵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女性的非虚构写作是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女性的“边缘”体验与公共表达的桥梁。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和虹影的《好儿女花》书写了不同代际和文化背景中女性所面临的相似的社会困境,以及女性在性别与阶层的双重区隔中,为把握自... 女性的非虚构写作是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女性的“边缘”体验与公共表达的桥梁。安妮•埃尔诺的《一个女人》和虹影的《好儿女花》书写了不同代际和文化背景中女性所面临的相似的社会困境,以及女性在性别与阶层的双重区隔中,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进行的抵抗与努力。但区隔一直存在,抵抗仍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面对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反本质的身份认同观念,以“主体位置”来取代“主体”,以“性别操演”代替性别本质;发展出一套“颠覆话语”,让区隔被分解,让被遮蔽的话语权力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虹影 女性书写 区隔 抵抗
下载PDF
The IOCAS 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IOCAS ICM) and its real-time predictions of the 2015–2016 El Nio event 被引量:21
9
作者 Rong-Hua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3期1061-1070,共10页
The tropical Pacific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n El Nifio event. Various coupled model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mplexity have been used to make real-time E1 Nifio predictions, but large 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The tropical Pacific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n El Nifio event. Various coupled model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mplexity have been used to make real-time E1 Nifio predictions, but large 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inten- sity forecast and are strongly model dependent. An 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 (ICM) is used at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OCAS), named the IOCAS ICM, to predict the sea surface temper- ature (SST) evolution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during the 2015-2016 E! Nifio event. One unique feature of the IOCAS ICM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temperature of subsurface water entrained in the mixed layer (Te) is parameterized. Observed SST anomalies are only field that is utilized to initialize the coupled prediction using the IOCAS ICM. Examples are given of the model's ability to predict the SST conditions in a real-time manner. As is commonly evident in E1 Nifio- Southern Oscillation predictions using coupled models, large discrepancies occur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 dicted SST anomalies in spring 2015. Starting from early summer 2015, the model can realistically predict warming conditions. Thereafter, good predictions can be made through the summer and fall seasons of 2015. A transition to normal and cold conditions is predictecl to occur in rote spring 2016. Comparisons with other model predictions are mad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OCAS ICM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2015 E1 Nifio event IOCAS ICM Real-time prediction Model performance and improvement Air-sea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